王先刚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地理事物层出不穷,充分认识并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是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大力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质量,成为摆在地理学科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不断学生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及时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状况,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造就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科研型、创造型、终身学生型的智能人才。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过程。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跟心审视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知道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于不同的内容,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地理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地理基础知识,具有鲜明的地理科学特点。让教师在地图上带着学生环游世界,了解分析各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成为真正的“导游”。如在讲“海陆性质”时,把学生从“陆地”带到“海洋”,让学生感受海岸的浩瀚进一步对海洋的理解分析。感受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最后总结出海陆性质的不同以及海陆的分布,还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由“南方”带到“北方”,共同分析南北差异,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进行情感教学。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调节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帮助他们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不同的情感从事教学活动,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情感的投入不仅是学生心理需要、情感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支柱,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精神动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以真实的情感、诚恳的态度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以情感为纽带来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地理学科有的内容是比较枯燥、抽象,教师更要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把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赋于情感色彩,达到知情融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和关心之情感染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凡是经常受到教师关心和信任的学生,都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从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反之,师生关系紧张,“火药味”浓,不仅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而且课堂说不定随时爆发“战争”,岂能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三、激发读图兴趣。
学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图。 对于一些抽象性强的地图,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如讲中国铁路干线简图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姑娘,学生很容易接受,读中国政区图时,如辽宁像虎头,陕西像跪着的兵马俑,青海像一只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黑龙江和云南像一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一只狗,狗嘴咬住了天鹅的脖子,河北像一个拳头,拳头里捏着北京和天津。长江下游就像英文字母“W”,黄河像是一个巨大的“几”字等等,学生饶有兴趣。
四、运用生动语言。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感知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水循环”时,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渗透环保教育。
高中地理课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三者的关系,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发展生产。人类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所生存的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地球上的环境是否受到破坏,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命运,为了使环境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中学地理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人地、环保方面的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海洋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所居住的周边环境是怎样随着人类的活动而改变的,使学生懂得怎样来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好地球。
例如,我在讲授“黄土高原地区”时,让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究其原因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从当地自然特点出发,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使学生明确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之间的人地关系,教育学生加强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這是我们地理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