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中信重工成功中标山东东营开发区消防大队消防机器人采购项目,40台防爆灭火消防侦察机器人、10台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正式列装东营开发区消防大队。
6月16日,中信重工举行隆重仪式,将由洛阳本部生产的首批18台特种消防机器人一次交付、列装洛阳市公安消防支队。
这种“产业+产品”双落地模式,使中信重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先后签约8个机器人生产基地,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以特种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动能快速落地、快速产业化的背后,正是得益于中信重工以“3456”为核心的“双创”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中信重工以国家首批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和先进矿山装备国家专业化眾创空间建设为契机,以“3456”行动计划为核心,深化双创实践,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路。
“3”:“三线共建”,开放共享共创资源
开放世界,必须共享。
中信重工以重装众创线上资源共享平台、重装众创线下实验与验证平台和重装众创成果孵化平台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突出专业性、开放性、实用性,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了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线上平台建成后,可为3000名创客或500个创新团队提供50万条行业研发知识、20万条产品运行分析数据、10万条产品仿真试验数据、1000台运算资源、30种专业设计分析软件、10套管理应用系统和统一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协作沟通平台。
线下平台在已有27个实验平台基础上,新建重载大功率高中低压变频控制、露天矿山开采设备、特种机器人实验与验证平台,主要为本专业内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检测评价服务。
孵化平台着重向社会开放供应链,提供财务、市场、融资、技术、管理等服务,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员工自主创业、企业内部再创业和各类创客创新创业提供支撑。
截至目前,线上研发设计云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双创门户网站、科技创新平台已上线运行。线上工业物联网云管家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已接入云管家平台的提升机、磨机、立磨等设备50台;线下新建的实验与验证平台分期分批将陆续投入使用、具备部分实验功能;孵化平台中伊滨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一期投产,首批100台产品陆续完成装配及调试,顺利下线。以中信铁建重工掘进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和参与洛阳地铁建设为契机,中信重工的隧道掘进装备产业迎来合作共赢发展新机遇;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工艺技术装备、垃圾发电工艺技术装备、火电厂脱硫石膏过滤技术等已具备产业化推广应用条件。
“4”:“四群共舞”,形成全员创新局面
中信重工以技术创客群、工人创客群、国际创客群和社会创客群“四群共舞”形成的创客新生态,正是中信重工育智引智、广罗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是中信重工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
以首席技术专家为引领组建的18个技术创客团队,影响和带动了中信重工1000多名技术人员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形成了人人有创新热情、处处有创新课题、事事有创新空间、人人有出彩机会的全员创新格局,为中信重工培育了一支拥有国家“863”主题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友谊奖专家的技术创新团队,集聚了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年产千万吨级超深矿建井及提升装备设计及制造技术”、“年产千万吨级移动和半移动破碎站设计及制造技术”等20多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更是形成了中信重工“大型化、集成化、成套化、低碳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6个大工匠、1个全国劳模为引领建立的22个工人创客群,围绕“五个定位”,坚持以课题为核心,坚持成果量化,坚持团队建设,坚持总结推广,坚持经验与科学的融合,开展技术难关,破解生产难题,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方法和刀具等,有效整合了设计、工艺、设备等创新资源,形成了全员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浓厚氛围,仅2016年就开展攻关活动926次,10502人次参与,取得创新成果107项,固化先进操作法83项,申报专利13项,发表论文12篇。
在向国际化企业迈进的过程中,中信重工组建了以澳洲研发中心和SMCC公司为核心的国际创客团队。国际创客群充分利用国际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直接参与课题研发,并与国内的技术创客团队联合互补,形成了海外和国内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国际化的设计、制造、服务、实验、技术标准及规范。
借力外部高端智力资源,中信重工成立了由刘玠、柳百成、钟掘等13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形成了一支集业内各领域科学泰斗组成的高层次专家团队和高智力创新载体;通过协作开发平台、远程服务平台、标准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吸引深圳固高、数码大方等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社会创客开展协同创新。利用“Linkedin”(领英)全球化平台,实现软硬资源共享,带动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博士等200多个行业知名学者参与项目策划、产品性能分析、数据处理,形成解决方案。
通过“四群共舞”的创客体系的构建,中信重工进一步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2016年9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莅临公司调研。得知公司已经形成“四群共舞”的双创生态时,万钢副主席指出:四大创客群建设有效避免了当前双创集中于互联网小微企业的同质化问题,中信重工在实体经济上的双创成绩证明,大企业必须要开放资源、开放平台才能创新发展。
“5”:“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共赢发展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全球化配套”的思路,中信重工以用户为中心,以“众创平台”为依托,以社会创客群为人力支撑,在已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上,将用户需求管理、供方品质管理纳入装备制造体系,强力构建“产、学、研、用、供”五位一体的新型价值链体系,推动创新从“产学研”向“产学研用供”转变,集聚产业链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共赢发展。
以“产、学、研、用、供”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中信重工与昆士兰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30多个科研院所,并协同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智利铜业、瑞典力矿集团、中国黄金集团、江铜集团等行业巨头,通过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全面启动了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实现了大型磨矿设备实验选型及设计制造技术、干熄焦余热发电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年产600万吨级高压辊磨设计及制造技术等30多项技术突破,培育出大型磨机、大型破碎机、大型辊压机、大型搅拌磨等12大具有国际水平的核心产品。这些成果的获得以及产业化推广,满足了矿产资源行业的重大需求,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发展,既培育了中信重工的核心竞争力,又勾勒出了共享共创、合作多赢的新局面。
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中信重工作为国内余热发电技术行业的领跑者,牵头组织华北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宝钢节能等12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80余名骨干带动4400多人协同创新,研究形成烧结行业节能减排的整体解决方案。
与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款声控消防机器人,让特种机器人更智能化、人性化;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合作,开展特殊环境高适应性机器人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金华市志能科技合作,开发袋装水泥全自动装车机器人;与清华大学、深圳固高、太极计算机等联合建设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
目前,中信重工与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用户等共同开展超深矿井提升系统研究、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远程故障诊断云平台、烧结矿炉冷余热发电等48项产学研项目的实施,这些项目关系着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是社会创客群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实践的重点,构成了公司开放创新、联合创新、协同创新的新图谱。
“6”:“六大产业”,双轮驱动宏图显现
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中信重工确立了“重型装备、工程成套、节能环保、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动力装备和国防装备”六大双创产业板块,致力构建集传统动能和新动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仅用一年多时间,中信重工的消防系列机器人已陆续列装北京、昆明、大亞湾、沧州、九江、洛阳、绍兴、宁波、唐山以及中石化集团等10余地的消防支队。2016年,其消防机器人创造了1400多台订单的销售业绩,在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今年5月27日,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特种机器人国家级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启动。一期工程主要建设研发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检测中心、远程控制中心、生产中心、客户体验与培训中心等。项目达产预估形成年产特种机器人15000台的制造能力,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只是中信重工打造新产业、新动能的一个着力点。其极力开拓的另一个产业板块——节能环保产业,也是风生水起。
为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落地步伐,中信重工始终坚持开门办企业,强强联合,加快产业化步伐。
中信重工积极开展与中信产业基金、上海康恒、重庆三峰、安徽格义等企业合作,研究新型垃圾无害处理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煤炭清洁能源工艺;开发新型垃圾处置装备、开发土壤修复装备、开发污泥高效脱水装备、开发城市地下管廊小型施工设备,争取在城市垃圾中转站设备、土壤修复热脱附装备、垃圾滤液处理设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助力公司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新能源动力装备产业板块,中信重工以新能源电动车电机电控这一核心部件为切入点,通过兼并收购快速进入新能源动力领域,致力于打造新能源电动车装备核心供应商,并向相关领域发展。
国防装备一直以来是中信重工重点发展的产业。多年来,中信重工在航空航天、大型船舶、大型军用基础件方面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司将围绕中信集团的产业战略计划,利用国家省市军民融合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现有关键配套产品优势,整合军用整车和电容器业务;通过研发和资源整合进入军用机器人市场。
“六大产业”,传统动能与新动能双轮驱动,为中信重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把“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与国企改革相结合,紧紧围绕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目标,积极探索与双创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致力将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国际化企业的创新活力、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融合成独特的自身优势,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保持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中信重工,必将肩负打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这一光荣使命,沿着“双创”这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兴盛之路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