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个让人啼笑皆非而又印象深刻的的小人物,他就是京州光明区区长孙连城。这位孙区长很有意思,每天掐表上下班,一刻都不耽误,他从来不贪污,但也从来不干事。他的乐趣是探索浩瀚宇宙,对工作以一招“拖”字诀应对自如,惹得工会郑主席怒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算是吼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领导干部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党尽忠、为国尽力、为民尽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群众获得感大大提升。然而,一些地方和机关单位中“孙连城”式的干部仍然存在。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不作为、不担当,不干事、不担事”,打“小算盘”,耍“小聪明”,坚信“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糊弄领导,哄骗群众,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当官而不为,这样的官有病,非痛下猛药不可以治。
这种“孙连城”式的干部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细究原因,其实就是“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尽管表现不同、成因各异,但造成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太平官”“庸懒官”带来的负能量不可忽视,甚至比腐败带来的危害更大。
当官不为,本质上也是腐败。李克强总理曾表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腐骨蚀心的慢性恶疾,对政治肌体是极大的危害。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必然会激发社会矛盾,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治理当官不为,首先要公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选任机制。将各级各部门各项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的责任等,以清单形式明确列示出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什么事什么人负责,应当怎样办,承担什么责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次要赏罚分明,严格追究责任。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治理当官不为,既需要监督问责,也离不开常态化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与监督機制、问责机制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倒逼干部树立担当意识、鼓起实干精神,营造出争相干事、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破除“庸懒散慢”。
第三是要突出监督机制。党政监督、人大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形成统一战线,要让一个个“孙连城”暴露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无权可用,无事可干。
“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的精神”,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把这作为好干部标准的重要一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牢记总书记的要求,时时自省、常常自照,理顺为民与为己的价值排序,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抖擞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敢于任事,敢于担当,做我们时代的真金和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