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民
“我们研究了包括巴斯夫、杜邦等跨国公司的成长规律,发现一个化工企业要做大做强,业务上一定不会局限在制造,肯定会构建贸易、物流等相关服务链。”这是拥有500多亿元资产规模的上海国企—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刘训峰,在2014年对《经理人》就“化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问题的谈话。
也就是说,以上海华谊为代表的本土化工企业,实际上早就在前几年试图在业务上不局限在制造,而在积极构建贸易、物流等化工相关服务链。按照刘训峰的话说,这叫“遵从市场规律”。
但是,时至今天,中国本土化工行业并没有完全如期实现转型,仍属喜忧参半。以上市的化工企业而论,截止5月底,共有90家A股化工公司披露2016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占行业内公司总数45%。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的有18家,增速处于50至100%的有3家,增速处于0至50%的有34家,同比下滑的有12家,扭亏为盈的有5家,亏损的有14家,不确定的有4家。行业分化较为严重,预增和预减的企业都比较突出,这反映出行业目前的真实面貌。
对此,德勤(Deloitte & Touche)在发布的一份题为《原料棱镜:在动荡而复杂的石化行业中揭示价值》报告中指出:“大多数化工企业仍然停留在惯性思维,认为仅靠传统策略就能做出成绩。而事实却是,他们在过去25年中所采用的策略导致业绩持续低迷。为了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企业必须学会多维度思考,实施积极的战略性结构改革,并充分关注大趋势。”德勤所谓的“多维度思考”和“大趋势”究竟应该怎么解读?
在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举办的“跨国化工企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讨论会,及其与埃森哲(Accenture)联合推出的同名报告中,试图解构当下在华化工行业中的思路和趋势行动。
CEO六大视角
在过去1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并带动了中国化工业一段梦幻式的飞速发展—从2004年到2013年,行业实现了近23%的年复合增长率。不过,时代已然改变。目前,中国的GDP增长正不断放缓,化工业的预期增长速率将趋向稳定。2016年,中国化工业产值预期增长6.7%;与之相比,2014年该指标为8.9% 。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化工业也将面临更多问题,如:产能过剩、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管理、成本上升等等,不一而足。
在调研以及与对跨国化工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访谈中,高管们提出了最为关心的六大关键问题:可持续发展和责任关怀;创新和研发;中国经济及其“新常态”;兼并、收购和建立合资企业;成本上升;人力资源挑战。
可持续发展和责任关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与可持续发展和责任关怀相关的诸多严重挑战。
报告中,埃森哲特别指出:“随着工业快速增长,相较总体经济增长,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能源用量出现了不成比例的增长。今天,中国能源消耗已占全球总消耗量的23%,但其GDP仅占全球的13%。这种不平衡意味着,中国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能源投入相对较大,这也是导致污染日益加剧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持续发展和责任关怀的问题,事实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思维和结果。很大程度上,中国制造的产品主要依靠成本竞争,但当成本压力过高时,可能导致一些企业在安全和环境措施上投机取巧。需要强调的是,不当的化学品储存设施、标志、培训和应急处理程序已成为中国化工业的头号风险。
创新和研发方面。产能大量过剩,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竞争将十分激烈。同时,低生产成本不再是优势,因为首席执行官们的主要关注转移到了劳动力、监管合规、能源、物流、纳税和各种费用等日渐增加的成本—而这些因素推动了对创新驱动型差异化的需求。
在“中国制造2025”的倡议下,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提出在2020年以前成立1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增加到40家。但是,这些倡议将如何实施以及何时实施,仍需拭目以待。许多企业高管也予以密切关注,39%的受访者表示,这将驱动提升创新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高管们在明确创新重要性的同时,也明确了其中潜藏的挑战,并列举出在中国实现创新面临的几大障碍。其中,人才短缺位居榜首—85%的受访者提到这点;其次是中国企业对长期创新投入不足—69%的受访者这样认为。
中国经济及其“新常态”。如上文所提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放缓”阶段:GDP增长减缓,结构持续调整,面临产能过剩和可持续发展等挑战。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率已从2014年的7.3%下降到2015年的6.9%,为1990年以来的新低。
受访的首席执行官们强调指出了中国经济放缓的几个原因—首先是产能过剩(82%的受访者提到这点)。目前,许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即便在化工业中,甲醇、苛性钠、聚氯乙烯、苏打粉、碳化钙、氯碱、氮肥等众多细分产品部门都遭受着产能过剩的困扰。
兼并、收购和建立合资企业。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化工企业对并购的广泛兴趣,绝大部分的受访者(85%)表示,在这一环境下,并购当然比建造新工厂更加合理。受访者们认为并购交易能实现的其他主要目标还包括:通过获取市场份额实现增长,更好的对接分销渠道,以及覆蓋更多客户等。
但是,高管们也承认,在华并购既是机遇,也面临同等挑战。71%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整合收购企业将是一大挑战,主要原因在于涉及人力资源和文化问题。而相同比例的受访者指出,他们对潜在的中国收购目标企业的运营质量存在一定担忧。此外,几乎同样多的受访者也表示,他们担心那些最具吸引力的目标企业估价太高。
成本上升。所有的受访首席执行官(100%)都强调指出,成本上升是中国化工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包括劳动力、能源、物流和应对新规定等日益增加的成本。
受访者表示,成本上升是制约中国化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并将对企业的出口销售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受访者的反馈与我们的调研统计数据相一致—目前多数受访者更关注国内市场,而非出口。
多数首席执行官也一致同意,生产率并没有随劳动力成本同比例提高。“薪酬和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是在中国管理人力资源面临的首要挑战,2/3的受访首席执行官们表示,自身所在跨国企业的成本高于其中国的竞争对手。但是,50%的受访者认为,其在华工厂仍具竞争力,尤其是在面向国内市场的时候。
正如所料,企业高管们正着手应对成本领域发生的根本变化。所有受访者(100%)皆表示其战略包括从低成本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同时,所有受访者还表示,他们正集中力量提升流程和能源效率,以抵消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而88%的受访者则表示,他们正在认真考虑企业合并问题。这些解决方案再次涉及到上文所探讨的创新、可持续发展、兼并和收购等关键议题。
人力资源挑战。对化工业来说,人才管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受访的首席执行官们表示,中国化工业面临的人力资源首要挑战是技能缺口,包括薪酬和生产率之间的差距、较低的成熟度和专业化标准,以及匮乏的复合型人才等。人力资源问题通常会导致其他业务挑战,而这些人才相关问题则将导致成本上升、并购整合困难、创新受阻等困扰。首席执行官们表示,在中国雇用高端人才尤其困难,具备必要技能和不同岗位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而招聘劳工或技工等低端职位则要容易得多。
各企业已认识到了在中国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纷纷采取一系列战略来应对自身面临的人力资源挑戰。例如,约六成的受访高管正考虑让中国员工参加更多的全球轮岗,而相同比例的受访者则希望加强其中国团队和其他亚太国家团队之间的合作。同时,大部分受访首席执行官已认识到中国管理团队的潜力和优势,包括:本土人员管理、本土市场洞察、灵活性、面向解决方案的视角、活力和学习精神、敏捷性,以及富有上进心等。鉴于此,6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招聘更多本土人才;而相同比例的受访者则表示,他们寻求给予本土团队更大的决策权。
办法比困难多
化工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的化工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化工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化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化工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化工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的影响来说,很多CEO都做了分析。
就可持续化、责任关怀问题上,科思创大中华区总裁胡迪文认为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成本。他表示:“降低成本其实是从中长期的发展视角来审视‘责任关怀还有我们的成本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减轻我们资源的消耗,减轻我们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可以以更为有效的方式来使用能源,来降低消费、降低浪费,以及减少我们的能源使用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发展和时间的,我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慢慢实现最大化实践,来慢慢地去降低这个成本。”
而在阿科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仁威看来,化工公司如果真正遵循ISO国际标准组织相关的标准,那么就能健康的进行可持续发展。
产能过剩在传统行业中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那么从化工行业来说,到底如何破解?朗盛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明诚认为,只要持续生产对消费者安全环保的产品,就可以做到良币去劣币,从而继续保持市场地位,降低产能过剩的危险。“我们没有太多的担心。当然因为市场的供过于求,我们也感到有压力,整个行业都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在中国市场上我们占有稳固的地位,我们对此抱有信心。”
就创新的机制,帝斯曼中国个人护理业务战略总监王丽丽从自身企业角度分享了三条经验:第一,一个真正的创新性研发中心,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和准备是否到位,比如人才,这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第二,其实中国的研发地位在全球的研发地位当中也在慢慢提升当中,包括帝斯曼也在开始实现“本土为本土市场研发”和“本土为全球研发”的过程;第三,帝斯曼提出一个概念,叫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就是跨界合作。
化工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可持续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成本的问题等等,而由于跨国化工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但也正是因此,使得本土化工业在今天的时势中,得到一个最佳的学习和转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