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女自杀和校园霸凌为主题的美剧《13个原因》自今年3月热播后,虽收获来自青少年观众的大量好评,但也因为对自杀的“浪漫化”处理备受质疑。美国医学会杂志7月31日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该剧播出后,谷歌关于“自杀”的相关搜索上涨19%,搜索“如何自杀”上涨26%。
《13个原因》讲述高中生克莱收到已故女同学汉娜留下的一箱录音带,录音带中解释了造成汉娜自杀的13个理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31日报道称,对于这部热播剧的争议在于,支持的粉丝认为《13个原因》成功引发人们对于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关注,并对于产生抑郁和自杀的念头提前警觉,达到宣传防范的效果。然而心理健康专家却不这么认为——剧中对自杀行为的生动描写,很可能会构成对青少年心理的潜在风险。
其实影视作品如何正确引导观众,一直是萦绕在创作者头上的难题——尤其是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影视人物的行为所影响。美国从上世纪20年代就逐步形成电影分级制度,有专业组织美国电影学会对电影进行审核,按暴力、色情、粗口程度依次分为G、PG、PG-13、R和NC-17级,限制青少年过早接触敏感内容。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有人会模仿剧中人做出违法犯罪的“英雄行为”。▲
(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