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7-08-01 00:43胡建平冯永刚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文化遗产

胡建平,郭 燕,冯永刚

(1.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75000;2.焦作市山阳区体卫站,河南 焦作 475003)

河南高校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胡建平1,郭 燕1,冯永刚2

(1.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75000;2.焦作市山阳区体卫站,河南 焦作 475003)

为了更好地保护太极拳传统文化魁宝,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探析河南省高校在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与局限。研究表明:我国太极拳基础研究弱,太极哲理及精神内核研究较少,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其健身机理匮乏,日韩抢注太极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文化保护迫在眉睫;河南省高校在太极拳文化保护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但保护意识淡薄且与校外太极拳传承保护脱节;在太极拳教学方面存在急于求成、教育模式不和谐现象;部分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稍显浮躁,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高校太极拳传承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太极拳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与精神追求,是潜力巨大且历久弥新的精神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继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2016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提出“让中医和太极走出国门”。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奖金支持力度,推动中医、太极拳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普及[1]。太极拳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是一项有着数百年厚重历史的武术项目,它把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与深呼吸、冥想结合在了一起,具有保健、技击、陶冶性情和修养身心等功能,深受大众欢迎,由此成为我国对外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通过太极拳,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无论是从医学到文学,还是从哲学到艺术,处处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和卓越成就,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更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渠道。

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创造性地挖掘、整理“静态文化”与培育“活态文化”。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使太极拳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尤其对于高校这一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最佳平台而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外文资源SCI、S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pringer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文献,以“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省”“Taiji boxing”或“Taiji culture”递进“Medical Science”等为关键词,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前期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前期文献资料的收集,拟定访谈提纲,电话与实地访谈,具体访谈对象见表1。深入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赵堡镇两地,与陈氏、和式太极拳传承人、太极拳大师交流太极拳传承保护的现状,探讨高校在太极拳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表1 访谈对象详细信息

1.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家访谈,设计太极拳调查问卷的题目要素,制订太极拳传承保护研究的学生问卷与教师(专家)问卷,并在河南理工大学进行问卷的重测信度检验后,对河南省开设太极拳教学的部分高校发放1 000份学生问卷和50份教师(专家)问卷,回收学生问卷891份,有效832份,回收率89.1%,学生问卷有效率93.4%,回收教师(专家)问卷36份,全部有效,回收率72%,教师(专家)问卷有效率100%,达到了课题要素数据调查的要求。

1.2.4 实地调研法 对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洛阳市、安阳市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在传承保护中的静态性和活态性的第一手资料。

1.2.5 数据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和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进行抽象与概括,获得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数量分析与计算,为太极拳在高校的保护提供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名列其中,由此激发了地方政府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动力,这就意味着国家对太极拳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同时,太极拳能够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说明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其采取抢救式的文化保护措施。

2008 年,太极拳是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但申报没有通过,教科文组织认为申报材料“太模糊”,需要进行修改并重新申报[3]。研究认为主要是基础研究不够,健身价值机理没有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科学证明,不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对于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需要科学、系统且规范地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整理和基础研究,深度挖掘太极拳的健身、文化、哲学和养生价值,剖析太极哲理和道家养生学,阐释太极拳对人体各系统的健康促进作用机制及其现代医学价值,探究太极拳运动处方和太极拳技术原理,充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太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国际推广。

2017年3 月17日,环球时报-环球网,在海外看中国报道中,“人大代表:韩媒称‘张三丰是济州人’欲申遗太极拳:201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河南的代表张立勇指出,目前韩、日等国都在‘抢报’太极拳申遗,尤其是韩国,通过媒体到处散布‘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辽东济州岛人,属于韩国’等不实言论,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强调了太极拳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与申遗的紧迫性[4]。”

问卷调查与访谈显示,当前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的机构有5类:

1)现代教育机构:在我国各级学校及海外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中,太极拳作为一个体育锻炼项目而广泛开展,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同时对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政府主导机构: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太极拳流派发源地成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部门。

3)商业机构: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商业社团、太极拳拳师与太极拳培训机构等为了商业利益在无意识地进行着太极拳文化的传播。

4)家族传承: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太极拳家族、村落所进行的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

5)草根传承:民间自发的各种太极拳团体、太极拳研究会等草根社会团体。

以上5类是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的中坚力量。

2.2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保护的优势 高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状态下,为了知识传承和发展而产生的高级教育组织,其担负着传承科学真知、创建先进文化、传递价值理念、塑造国家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文化的传播具有自身的规律,优秀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今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保护对政府依赖较强,收效很好,但花费较大,同时部分减弱了太极拳文化自身的魅力,使其传承的持续性较差。

高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殿堂。文献资料与问卷研究成果数据一致显示,河南省高校拥有卓越的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和优越的科研条件,能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炼,延续其强大的生命力,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播渠道上独一无二的优势。2007年8月,河南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5]。河南省高校不仅能对太极拳进行一般性资料的挖掘整理,还能展开全面深入地科学研究。以整合、发展和创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推动和催化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从而真正实现传承其文化精髓、推动学研结合、实现太极拳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效保护。这也是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当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3 河南高校在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的不足

2.3.1 高校太极拳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目前河南省高校全部将太极拳课堂教学作为太极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手段,但重技术轻理论,措施相对单一。在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1)急于求成。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法,习练是需要一个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学生学的不是太极拳而是“太极操”,学生没有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魅力。

2)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之间存在不和谐。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讲究“言传身教”,在实际教学中以西方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教学模式的挤压下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6]。

3)教学大纲的编撰是基于竞技的诉求,西方竞技运动更多的体现着更高、更快的竞争意识和太极拳“守中”的理念相违背,导致太极拳习练目标与课堂学习评价出现矛盾,造成学生对太极拳项目兴趣降低,传承与保护的效果不佳。最后,太极拳的精神内核及哲学原理体现不足,80%的教师只会技术而没有相关理论。

2.3.2 太极拳文化保护中相关研究的不足 目前,高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较多,对基础研究较少,健身价值机理缺乏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科学证明,其核心精神对现代人的人文价值指导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少。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哲学智慧,是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拥有着中国的气质、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精神。但太极文化相关的研究较少,较多的教师均不关注太极文化。

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动态的特性。太极拳属于传统的、民间的、民族的和农耕的文化,是记录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根源的重要载体。

2.3.3 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的管理松散 高校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部分高校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理解不够深入,价值认识不够长远,受经济形态影响,科研态度稍显浮躁,高校保护太极拳文化保护意识淡薄。高校在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组织的相关制度管理不够科学,特别是强化因素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使其缺少应有的动力,并且相关部门对太极拳文化保护的程度也不够等。

2.3.4 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上高校与社会脱节 受我国高校体制和高校教科研工作的制约,高校教师与民间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传承人接触少;高校的太极拳文化活动的开展较少能与社会上太极拳活动的开展同步,导致价值观分离,没有形成太极拳传承保护的合力;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太极拳时往往从书本上去探究,较少深入民间吸取“太极拳活态文化”;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很少针对太极拳传承人进行培养;当前社会上更注重太极拳的商业开发,各类太极拳商业活动、太极拳培训如火如荼,太极拳服装、太极拳音像制品、太极拳养生、太极拳纪念品接踵不断,也表现出太极拳产业的后继乏力、低附加值重复,产品开发的无序状态。高校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的培养和太极拳基础理论的研究,如何将高校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太极拳商业开发融合于太极拳文华的传承保护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的策略 民族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可以分为保存和传承[7]。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魁宝,其来源于民间。高校是教授、传播知识文化的场所,要总结和浓缩民族文化精华。高校教师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整理和合理利用,包括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的记录,称之为“静态保护”。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和课堂教学教育等,使太极拳文化传承后继有人,能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称为传承“动态保护”。同时,还要做好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社会服务。

2.4.1 挖掘太极拳的哲学内涵,建立具有特色太极拳课程体系

1)完善教学内容和调整培养方案,融入民族元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2)设立丰富多彩的课程,如,网络课程、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和专门培养外国人的太极拳特色课程等。

3)将西方竞技体育“兵操式”教学与东方传统的授徒“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教学模式相融合,运用民族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2.4.2 充分进行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理论研究

1)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用现代医学理论诠释太极拳健身养生价值机理,太极拳运动处方的实证研究。

2)对太极拳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包括撰写太极拳文化论文,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核心论文和国外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太极拳文化专著、教材及音像制品;开展太极拳理论的课题项目研究,积极申请国家各级别社科基金立项。

3)深入民间进行太极拳文化调研,全面抢救、挖掘、收集、整理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各项太极拳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提供第一手的详实素材。

4)开展形式多样的太极拳学术活动,举办太极拳论坛、研讨会、年会和交流大赛等;以“请进来、走出去”思想,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2.4.3 加强高校太极拳保护的文化氛围建设

1)建立太极拳文化广场,设置太极拳人物雕塑,成立学校太极拳表演队,建立太极拳文化图书馆、资料室,设置专门的太极拳习练角,在体育场馆播放大屏幕太极拳音像制品等。

2)设立不同类别的太极拳学生交流社团,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太极拳比赛和传统太极拳交流活动等。

3)聘用民间拳师、太极拳文化传承人及太极拳大师进高校课堂,使学生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太极文化乡土气息和名人效应,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成为太极拳文化知识的传承者与保护人。

4)培育太极拳教学和科研团队,制订相关激励措施。

2.4.4 建立高校社会一体化的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服务社会实践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地服务于实践,高校应积极发挥其社会作用,服务于发扬太极文化的地方政府,建立太极文化发展智库,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提供决策咨询平台,对太极拳太极拳文化的产业开发的经济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就传承保护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体育院校可以结合实际,开设太极拳文化保护专业,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太极拳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和保护者,建立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培养民族传统项目的教育实践中,要强化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传授,培养出具有太极拳文化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太极拳自身的发展及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展现的严重形势,使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高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殿堂,河南焦作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拥有卓越的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在文化传播与保护上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3)河南省高校在太极拳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科研管理松散,教学传承效果差,保护意识淡漠,高校与社会脱节,太极拳医学健身养生机理研究不够等问题。

3.2 建议 1)高等教育肩负着知识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思想文化创新的使命,高校担当着对区域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基于此,河南省高校地处太极拳发源地,应在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发挥主要作用,依托高校文化资源库与多学科优势,全面推动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与科研价值也可促进河南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及科研平台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2)河南省高校要加强太极拳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太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并对太极拳的哲学内涵进行挖掘与研究,审视现有的太极拳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立足于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国际推广,并为太极拳传承保护研究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和保障。

3)河南省高校要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高度,重视对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研究和创新,加大高校科研制度激励措施,对在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科研成果进行针对性奖励。

4)河南省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宣传手段对太极文化进行传播,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太极文化氛围,加大高校与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对接力度,让太极大师进校园成为常态,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太极文化活动中去。

5)河南省高校应鼓励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并建立太极拳文化传承创新智囊团,积极撰写政府决策报告,在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建言献策。

[1]韩海阔.中医、太极等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座谈会在昆明召开[N].新华网-云南,2016-12-09.

[2]张笑莉.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6):175-179.

[3]佚名.太极拳何时申遗成功?中国人很着急[N].纽约时报中英文网,2017-3-22.

[4]卡洛琳·坎.新媒:太极拳能助中国提升软实力,何时被国际认可?[N].丁雨晴,译.环球网-海外看中国,2017-3-23.

[5]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4-27.

[6]陈捷,谢松林.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策略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7,24(1):42-46.

[7]万会珍,别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2):150-153.

Research on Preserv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jiquan in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HU Jian-ping1, GUO Yan1, FENG Yong-g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75000, Henan Province; 2.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Post in Shanyang District, Jiaozuo 475003, He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better preserve Chinese traditional Taijiquan box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n preserv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jiquan by way of literature review, panel discussion, questionnaire, and fi eld survey. The study shows several problems: basic research is not solid; research on Taiji philosophy and its spiritual aspect is lacking; modern medical explanation of Taiji’s working mechanism on body building is inadequate; and Japan and South Korea are competing to get Taijiquan recognized as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urgent to preserve the culture of Taijiquan. The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have their own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in preserving the culture,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vigilance to do so and detach themselves from protection efforts outside campuses. In teaching Taijiquan, problems also exist, like impatient attitude and conf l icting teaching models. Some teachers are not doing a very solid job in scientif i 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this respect is not perfect.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ed problems, this paper raises suggestions and resolutions to protect and broadcast Taijiq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iversities; Taijiquan culture

G852.11

A

1004 - 7662(2017 )04- 0070- 05

2017-03-20

2017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河南省太极拳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7-CXTD-03);2015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2400410516);2017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太极拳中医学价值研究”(项目编号:SKL-2017-2778);2017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项目“中医学理论时域下的太极拳运动处方研究”(项目编号:WSH2017D016)。

胡建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众体育健身。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太极马扎(三)
太极Ⅱ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