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_孟蕾 编辑_ 风火轮 供图_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 设计_杜亚娜
国际学校
寻找失落的“根”和“本”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举办“国学之声”
记者_孟蕾 编辑_ 风火轮 供图_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 设计_杜亚娜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知名学者以自身影响进行不同形式的宣传,激起了人们对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国学之声”文化汇演现场。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17年6月发布的《2017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是第三大外资流入国,吸引外资高达1340亿美元。该会议对全球主要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认知,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自然而然,人们从传统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征,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的资源,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国学热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家长和外界对学生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关注分数,很多人会认为好学生就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更加注重的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升学指标,这是在功用的社会中有意无意地养成的现实考量。本无可厚非,但细想之下又实在欠妥。
虽然分数表明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但并不代表其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益繁重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身学习上的压力,更有家庭和外界不断灌输的功利思想和现实想法。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而孩子更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所教育出的学生,成则虚荣自满,败则压抑自卑。试问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又怎么能够扛起祖国和家庭重任,保有骨子里的坚毅?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并在这种理念的教育下因材施教,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举办了名为“国学之声”的文化汇演。通过不断对国学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们独有的艺术爱好,激发孩子们对于体育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不仅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而且能在生活中自信快乐的学生。正如本次文化汇演的总策划总导演、国学老师王先意所说:“作为他们出国前的母语教师,我就是想以现代的方式激活古典,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激励孩子们把美好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国学作为国人的灵魂所在,它所赋予每一个国人的是“舍生取义”的时代最强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气魄与精进。国人正是因为有国学的思想,才有别于西方而拥有自身独立的东方文化与底蕴,对于国学的学习是对于民族“根”和“本”的认知。
在“国学之声”文化汇演中,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遍邀国学大师、文化名人,包括致力于《诗经》等史诗英译的著名国学翻译家赵彦春教授,出演《丝路花雨》的国家一级演员史敏女士,鬼谷子文化研究专家单宇波先生等在内的数十位热衷国学研究的教授出席此次活动。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全体学生、高中部师生同台表演,通过朗诵、歌曲、话剧、评书等形式中英双语呈现古代诗歌、文学小说、现代诗词的表演。汇演结束后,《留学》记者对赵彦春教授进行了专访。
采访中赵彦春多次提到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所举办的“国学之声”活动的重要性。他提到:“在国学教育当中,对于文化复兴,真正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精华的是书籍和文字。比如哲学经典《易经》、宇宙观经典《道德经》《庄子》还有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道德经典《论语》《诗经》等。把优秀的文本挑选出来,向国家的有关部门推荐。在国家的倡导下,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成双语的传播,至少是英语。当然,双语不限于中英,也不限于中法、中俄、中日,而是一种常态”
在赵彦春看来,把重要的文学经典转成双语才能让这个世界真正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之前很多人对于国学的认识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所以有的也会沦为庸俗化,而且有很多的错误。如果我们再反观这些文本,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所以才有必要把经典译成外文。”赵彦春说这次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国学之声”文化汇演正是一个很好的起点,真的能够行动起来,将国学的学习落实下来。这也是文化界和教育界第一次联手将国学经典翻译成双语文本进行传播。“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敢为天下先,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承担历史责任,发出国学之声,这是该校的独特之处。”赵彦春如是说。在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种立体式的、大融合的文化汇演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国际化视野,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正是有对自身文化的强大热爱和认同,学生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迸发出更多的自信与热情。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表演情景剧。
赵彦春提到,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和逐渐培养起的爱好,会令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自身良好的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思考力、行动力和表达力”,这短短的九个字道出了快节奏时代里人们最需要的思想意识。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灌输自觉、自省、自查的观念,建立自信、自律;建立正见,正语,正精进,正能量。这是国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从现实经验来看,生活之中充满着恶意的负能量。就像一直以来,总有人批评“80后”“90后”如何思想堕落,如何离经叛道,像“扶不起的刘阿斗”。曾有报道称一个少年劝导几个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车,反被责骂说读书读傻了。这是社会潜规则也好,没来由的批评与指责也罢,但碰瓷耍赖的不是他们,炒高房价的不是他们,有毒食品、破坏环境的不是他们,而青年们能够做的是不断自我反省,不断成长,自身顶住压力,能够遵守公序良俗。
国学的世界告诉我们,人的好坏里面不只有秦桧潘仁美,更有岳飞和文天祥。对的始终是对的,错的始终还是错的,不是包裹上金钱的外衣和站在支配者的角度就能够使剧情反转。国学是引领当下年轻人正确地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人生向导。而自身判断力的建立,正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国学像现今医治救愈社会顽疾的一剂良药,然而这味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亲自送进嘴中,细嚼慢咽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国学大师翟鸿燊曾说过:“人应该有同理心,什么事情都要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到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当中去。”心态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心智不一样,注意力也不一样;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文字传达信息,声音传达感觉,肢体传达态度。形成格局素质是人生学习理解国学追求的方向。这是在国学学习中所建立的优良思想,这也是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文化汇演,希望学生在实践中有所继承的。
在“国学之声”文化汇演中,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通过提倡与弘扬国学教育,寄予学生学会运用国学智慧营造和谐人生。其中有一个节目令《留学》记者印象深刻,深入谈到了“国学的智慧”。
国学的智慧是成功在于良好的五心:一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做到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喜忧,不为工作或生活的顺逆而激动或焦躁,不怨天尤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二要有一颗助人的心。要善于助人,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助人中获得快乐,从关爱他人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三要有一颗平淡的心。人生的点点滴滴,都始于平淡,终于平淡。在这大千世界中,会有太多的引诱,有太多的困扰和不如意,必须学会放下,淡然处之,学会“取”和“舍”,有所为有所不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才能明志,“放下”才能走得更快更稳、前行得更远。四是要有一颗进取心。社会飞速发展,在人生道路上经常会遇到许多新东西,需要学生去认识、去把握,他们应该要有一颗进取的心,敢于迎面接受挑战,积极进取。进取才能成功,人生才能丰富充实,才能与时代同进步;五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做人要效法大地之阔,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要包容,能担当,要有大胸怀,如此才能忍得辱、负得重。包容是一种美德,“包”是一种人文精神,“容”是一种人生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要能容忍来自周围的各种竞争与挑战,听得进逆耳之言,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
赵彦春谈到,“国学作为国人的‘精、气、神’,也时刻给年轻一代注入生命的底气与梦想。”在百年之前的学子之中,出去看世界的人很多,但是传统思想依然流在他们血液里。回到国内,没有半点儿倨傲的意思,只是送往迎来平常做事。他们赴美赴日赴欧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命运。那种襟怀和担当,让人肃然起敬。这是在国学的作为下,一代国家的栋梁。而如今,我们通过这次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举办的“国学之声”中国传统文化汇演,从中学习,并找寻自己失落的“根”和“本”。这也是对国家有希望,对民族有希望,对青年一代满怀希望的教育机构所精心准备的文化之旅,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以此为出发点,去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