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东
双临储政策影响下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
邓启东
2008——2013年间的黑龙江大豆种植同时受到大豆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大豆临储政策没能有效地刺激大豆种植,玉米临储政策反而强化了玉米对大豆的替代,导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在玉米种植扩张的冲击下连年萎缩。本文对比了双临储政策实施期间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情况,分析了双临储政策对黑龙江大豆种植的经济影响,并针对后临储时代的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临时收储政策,大豆种植,黑龙江省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最早种植和培育大豆的国家,一度在世界大豆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过去对大豆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缺乏重视,在生产和管理模式上过于粗放和零散,对主产区的灾害预防和保险措施也不到位,世界上主要流通的商品大豆逐步被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所取代。国产大豆的产业困境并不只是国际贸易地位的丧失。1996年,中国大豆市场对外开放,当年全国大豆进口量207.5万吨,全年同比增加260.87%,占当年国产大豆总产量的15.7%。而仅仅在6年之后的2002年,大豆进口总量扩大了将近10倍,达到2115.9万吨,一举超越当年国产大豆1650.7万吨的总产量。面临进口大豆的冲击,国产大豆产量在波动中持续萎缩。与2004年的峰值产量1740.4万吨相比,2007年国产大豆总产量仅为1272.5万吨,减少26.88%;而同期国内消费需求却增长到了4870万吨,供需缺口的扩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对外依存。随之发生的是国内大豆商品定价权的旁落,而中国厂商对下游加工产业的主导权也被迫拱手相让,国际寡头粮商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国产大豆不仅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国内也面临产业控制力弱化、产业进口依存度高、产业竞争环境恶化的困境,产业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为回应进口大豆的冲击,保护民族大豆产业,保障国内豆农利益, 2008年国家在东北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启动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以下简称“临储政策”)。同期落地的粮食临储政策涉及的品种还有水稻、玉米。然而,在大豆临储政策作用的2008年到2013年之间,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播种面积从开始的550.42万公顷减少到了344.65万公顷,6年间萎缩了近38%之多。在东北主产区豆类种植面积减少的近205万公顷中,160多万公顷位于我国传统的大豆种植大省黑龙江。而同样处在临储政策影响下,黑龙江省玉米的种植面积却在此期间从359.38万公顷增加到了582.11万公顷,增长超过了60%。在同样政策作用下,黑龙江大豆和玉米的发展轨迹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势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研究。一是2008——2013年期间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扩张是否和大豆种植的萎缩存在某种相关关系?二是如果存在这种相关关系,玉米临储政策和大豆临储政策分别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三是尽管2014年后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取代了大豆临储政策,但同期玉米临储政策仍在继续实施,在这期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和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发展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评估大豆临储政策的效果,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执行,引导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的种植结构变化
笔者首先关注的是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变化。表一列示了2008——2013年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布情况。由表可知,在大豆和玉米临储政策同时作用的6年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一直维持在1200万公顷左右,整体变动幅度甚至不足1%。然而,主要作物种植结构上的变化却非常显著。横向对比来看,播种面积扩张最大的两个品种分别是玉米、水稻,而播种面积萎缩最大的品种则是大豆。2008年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403.65万公顷和359.39万公顷,大豆高于玉米;到了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的播种面积萎缩了160.67万公顷,而玉米的播种面积却扩张了185.36万公顷,玉米比大豆多出了300多万公顷。由于黑龙江省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可以推断种植品种的更换是造成这种内部种植结构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对黑龙江省种植结构空间变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分析显示,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内单一大豆型的种植区域数量由增加转为减少,但是集聚趋势愈加明显,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地区;相当数量的非种植区域被开垦为单一大豆型的种植区域,但更多数量的大豆-玉米混合型种植区域被转变为单一玉米型,最终形成玉米独大的局面。因此,双临储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分布变化的一个基本动态特征是玉米对大豆的大幅替代。
表一 2008——2013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布情况单位:万公顷
(二)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
大豆和玉米之间相互替代的基础在于相近种植条件和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三种主要农作物中,水稻需要水田耕作,对农机、农资、农技的要求也与旱作的大豆、玉米不同,因此旱田整体改为水田所承担的转化成本更大;而玉米和大豆本来就可以应用间作、轮作技术,农民变换种植品种并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因此,种植决策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于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收益比较。
表二 2008年和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每亩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单位:元
表二分别列示了2008年和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玉米的每亩种植成本收益。2008年,大豆的每亩产值为507.97元,玉米为597.12元,玉米的每亩产值高于大豆;但大豆的每亩总成本354.34元也低于玉米的417.72元,二者每亩净利润相差25.77元;成本利润率上看玉米略低于大豆。而到了2013年,大豆的每亩产值仅增长到607.33元,远低于玉米的1017.98元;大豆和玉米每亩成本都出现大幅上升,分别达到632.64元和876.19元;收入成本相抵后大豆每亩亏损25.31元,玉米却每亩盈利150.79元,因此对于农民而言,减植大豆、增植玉米是一个合理的选项。
(三)比较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种植成本收益的变化
由前文可知,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各自种植成本收益的变化是影响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两种作物播种面积对种植成本收益的变动幅度的反映仍然值得进一步分析。
表三 2008年和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每亩种植成本收益变动对比 单位:元
以上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农民在种植决策中更偏向于使用可预期发生的现金收入来衡量作物的经济性,因而播种面积相对每亩现金收益的变化能够更加合理地衡量种植行为的变化。自2008年到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的每亩现金收益减少了12.9%,而玉米的每亩现金收益却增长了62.58%。同期黑龙江省大豆的播种面积减少了39.8%,而玉米的播种面积则增加了51.58%。应用弹性的概念,可以计算出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相对现金收益的弹性分别为0.82和3.08,表明样本期间内玉米播种面积对于其每亩现金收益的变化远比大豆敏感。因此,黑龙江玉米种植受到的刺激强于大豆。
至于成本方面,2008-2013年间黑龙江大豆的每亩总成本和每亩现金成本上升幅度均低于玉米,而各成本构成项目中只有流转地租金一项大豆的增幅高于玉米。这种成本变动上的差异表明:一是结合大豆和玉米各自的种植结构空间变化趋势来看,大豆种植的收缩导致了大豆种植空间的集聚,而种植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减缓了边际成本的上升;玉米种植的扩张则导致了玉米种植空间的分散,而种植分散产生的不规模效应加快了边际成本的上升。二是平均来看,大豆流转地租金高于玉米,表明作为生产要素供应方的土地所有者并不看好大豆种植的预期收益,因而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推高了土地租金。
综上,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期望收益不及玉米,而成本也不具备显著优势,因而种植大豆比种植玉米需要承担更高的机会成本,这是大豆被玉米取代的经济逻辑。
(一)黑龙江省大豆临储政策的市场效应
自2008年启动到2013年结束为止,大豆临储政策在黑龙江省正式执行了6年。大豆临储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设立大豆临储收购价格,直接影响市场价格;二是组织临储库存大豆拍卖,影响价格预期。
首先,大豆临储收购价格在产区市场形成事实上的价格“地板”使得大豆价格出现了产区高于销区、国产高于进口的“双倒挂”现象。如果在某一区域内出现市场价格低于临储价格的情况,且贸易商在临储收购主体和种植户之间进行套利的成本低于此价差,则出现超额利润。随着该区域原有贸易商扩大采购量和新套利者的进入,这种超额利润最终将消失,而市场价格也趋近于临储价格。表四对比了2008——2013年国产大豆临储收购价格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除去2011年,其他各年份国产大豆临储收购价格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非常相近。而对于黑龙江省产出的大豆来说,在临储价格之上还要计入到达销区的物流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流通贸易的难度。为了控制成本,下游企业通常转向进口大豆,反而导致大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继续升高。
表四 2008——2013年国产大豆临储收购价格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对比
其次,对临储大豆库存的抛售强化了市场的空头预期,黑龙江临储大豆拍卖呈现低成交量、低成交率、低成交价的局面。表五列示了2009、2012、2013、2014各年黑龙江省临储大豆拍卖的交易情况。从成交量和成交比例上看,黑龙江省这几次临储大豆拍卖的累计成交量均不足20万吨;平均成交率也在20%以下,而根据黑龙江省粮食局提供的数据,仅2009年当年的政策性收储量就达到了453万吨,临储大豆面临严重的库存积压。而从成交价格上看,基本上都是顺价成交,但与进口大豆相比仍然缺乏竞争力。
表五 2009-2014年黑龙江临储大豆拍卖交易情况 单位:元/吨
因此,如果仅考虑大豆临储政策的影响,则会预测大豆市场产生过剩现象。临储政策推高了市场价格,一方面会抑制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供给,从而产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但实际观测到的却是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的连年减少,理论上价格补贴导致的过剩现象反而从未发生。显然,大豆市场还受到了额外因素的影响。由前文对种植结构的分析可知,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在双临储政策间大举扩张取代大豆,因此,玉米临储政策的影响并不仅仅作用于玉米。
(二)双临储政策下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经济分析
玉米临储政策对黑龙江大豆种植的影响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扭曲种植户收益激励减少大豆种植积极性;二是刺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挤压大豆种植利润。
1.玉米临储政策导致玉米和大豆比价失衡,玉米种植收益大幅超越大豆。由前文数据可知,玉米的单产约为440公斤/亩;是大豆单产的3倍以上。对比表六列示的历年玉米和大豆临储收购价格,其比值却在0.4~0.5之间。在这种比价关系下,种植玉米的单产收益至少要比大豆高出20%;而2013年的实际亩产值对比,玉米竟然超出大豆60%以上。因此,双临储政策背景下,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提高,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受挫。
表六 2008-2013年大豆和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对比
2.玉米临储政策刺激土地等种植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挤压大豆种植的利润空间。前文分析双临储政策期间黑龙江省大豆和玉米种植成本变动幅度时已经发现,种植成本构成中唯有流转地成本一项大豆的涨幅超过了玉米。2008——2013年,大豆种植的流转地租金从21.57元/亩上升到91.20元/亩,涨幅达到322.81%,是同期玉米种植流转地租金涨幅的近2倍。因此,对于需要利润最大化的流转户而言,种植玉米是更优的选择。而尽管在自营地折租的土地成本上大豆的成本和涨幅都低于玉米,但实际中种植户计算自身利润并不考虑这种机会成本,对于种植决策的影响并不大。因此,总体来看,大豆种植最终还是受到了挤压。
(三)引入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之后
自2014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执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体系中,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与临储政策相比,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不再对大豆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价格扭曲的问题。2014年和2015年大豆的目标价格均为4800元/吨。同期玉米临储政策却并未消失。2014年、2015年,国家分别制定了2220元/吨和2000元/吨的玉米临储价格。
从比价上看,大豆目标价格仍然偏低,难以有效刺激大豆种植积极性。2014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为257.67万公顷,相比2013年增长6.05%,但这个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双临储政策期间的萎缩速度,整体形势并不乐观。此外,对几个传统大豆产地的调研发现,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执行中还存在宣传不到位、补贴面积衡量不准确等问题。
2016年3月,国家农业部正式提出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宣告了玉米临储时代的结束。后临储时代中黑龙江省的种植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崭新阶段。
一是要站在引领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留存与发展的全新战略高度。要认识到原生非转基因大豆的基因纯净性在物种保护和延续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全局上看,中国必须要成为全球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科研、应用中心,在全球大豆产业中占据独有的地位,进而增强和维持中国豆农的全球议价能力。具体上看,黑龙江省要积极支持和推动相关的科研和生产,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时机、合理的路径、合规的方式,大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系列产品,相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实施差异化战略。
二是要统筹引导黑龙江大豆种植渡过当前农业变局的十字路口。政策变革和市场导向的合力使得黑龙江大豆产业进入了关键性的发展拐点。一方面,政策设计要完善各项监督和管理机制,着重克服政策配套和实施中面临的信息迟滞问题,引入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等多种政策工具,开展合理的制度创新,多方面惠农利农。另一方面,要继续秉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减少对正常市场行为和市场定价的人为干预,在承认和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三是要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区域战略规划。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内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市间发展水平也各有特点,因此农业区域规划必须统筹安排,要结合地方实际、符合地方条件、发挥地方特色。目前,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数量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提高供给质量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对于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而言,不仅要积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开发,同时还要与其他农产品产业配合协同,形成一批集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
[1]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3(3):96-106.
[2]赵勤.产业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研究[J].大豆科学,2010,29(3):525-529.
[3]周立青,程叶青.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动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3):491-501.
[4]何秀荣,孙宾成,杨树果,等.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J].大豆科技,2015(5):1-5.
[5]刘珍环,唐鹏钦,范玲玲,等.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1):4107-4119.
(作者系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刘淑滨liushubi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