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移民与滇西北地区社会变迁

2017-07-31 02:36刘铨斌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儒学丽江大理

刘铨斌

摘要:滇西北地区作为云南开发较晚的地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与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进入有关。移民的进入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各种技术,对滇西北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改变了滇西北地区原来的农业、文化和风俗习惯。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明清;滇西北;移民;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是云南的大变革时期,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移民的进入以及改土归流的实行,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在边疆地区实行。而滇西北地区作为云南相对偏远的地区,在明清之前中央王朝较少涉及到,而明清移民的到来,对该地区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

一、农业变迁

洪武十五年,明军进兵大理,先后平定了大理路总管段氏和鹤庆路总管高氏,并在这一地区彻底改土归流,设立了大理府和鹤庆府。雍正元年,丽江土府世袭知府木氏降为土通判,知府改由流官充任,丽江府也顺利实现了改土归流。这两次改土归流,使得滇西北地区纳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权体系之下,在行政管理建制上与内地一体划一,中央政府由间接指挥过渡到直接统治。

而改土归流之后的政治上的稳定,也使得大批移民进入滇西北地区,使当地的人口大幅增长。据《大理县志稿》载:“明成化十二年,设兵备道驻洱海,以后移民实边,一变为‘殖民政策。阅百年而生齿日蕃,流寓日众,……,其间商贾、行旅、方技、寓贤与夫戍卒、垦夫、宦游、幕僚,揽胜山川,留连景物,多卜居而家焉。”随着移民的源源而来,清代时大理县甚至形成了“户籍多非本籍”的状况。虽然丽江府所辖各县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自然条件不如大理府般“土物丰饶”,但改土归流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外来移民进入了丽江府。仅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间,丽江县的外来屯户就有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二丁[ ],约占全部人口的 10%。

随着明代大量军民屯户的涌入,洱海地区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据万历《云南通志》的记载,当时大理府和鹤庆府的屯田共有 3602 顷零 27 亩。加上民屯户和当地土著人民开垦的土地,当在总耕地面积二分之一以上。根据正德《云南志》的相关记载,当时丽江耕地为官民田地共 318 顷 16 亩 8 分。但是这一数字应当少于实际的耕地面积,因为当时土地为木氏土司所有,中央政府很难计其实数。

清代以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自身人口繁衍的加快,耕地面积也大大增加了。康熙三十年(1691 年)单大理府的耕地面积就已跃升至 14385 顷。

而丽江地区则在雍正朝的改土归流之后,耕地面积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自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公元 1723 至 1735 年)间,丽江府先后清理出的田地总数为 1310 顷 96 亩,比明正德年间官民田地数字增加了一千余顷,翻了整整约 3 倍。

移民除了开发出更多的耕地外,也为滇西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滇西北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如在大理白族地区,水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仅太和县就有水碓、水磨数百所,“舂碓用泉,不劳人力”。在农耕方面,原来“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已经被一人或二人犁田的方法所取代。来自内地的的屯户带来的新的籽种,以及先进农具和制作方法,也推动了大理地区的农业发展。

此时期丽江地区的水利也得到了发展,乾隆 《丽江府志略》载“五村渠……乾隆五年工竣……灌溉关脚至南甸各村田亩,村民称便”。

随着农耕技术与农耕地域的不断扩大,农业栽培作物的品种也增加了。如宾川、邓川的大面积果园中,培植的果类和经济作物有橘、柑、柚、雪梨、林擒、花红、桃、李、杏以及茶叶等。丽江地区在乾隆年间的农作物,谷属有稻、粱、麦等类;蔬属有蔓菁、葱等三十余种;果属有核桃、梅子等 15 种。比起明代“饮食疏薄,一岁所食,园根半之。园根者,即蔓菁也,贫家食盐之外,不知别味”[ ]改变很大。

二、文化变迁

移民的进入也对滇西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影响,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儒家文化的发展。

移民的进入使得官府在原来没有儒学的地方兴建了新的学校。大理府治下诸多儒学都是在明初平定云南之后之后才兴建的,如“太和县儒学,洪武二十七年建”;“赵州儒学,洪武十八年建”;“云南县儒学,洪武十八年建”;“邓川州儒学,洪武十七年建”;“浪穹县儒学,洪武十八年建”;“宾川州儒学,弘治七年建”;“云龙州儒学,万历四十二年巡抚周嘉谟题设,天启四年知州周宪章建”[ ]。北胜州的儒学则是“正統十年兵部侍郎候琎奏迁顺宁学于此”[ ]。丽江府比较晚,直到清朝才兴建了儒学:“旧无学,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通判孔兴询,祥建于府治之东。”[ ]

这些学校的兴建,既满足了移民的需要,又推动了滇西北地区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滇西北地区的文化水平。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下,滇西北地区的科举人才屡出不穷。

明代洱海地区的大理、鹤庆、蒙化三府就有进士51人。另外,中举人数不仅名列全省之前,而且中举者比重达到全省的23%。[ ]在明代的这些进士之中,又有众多户籍为卫所籍的人士,其中大理卫11人,蒙化卫8人,澜沧卫1人。

清代从康熙九年至光绪三十年,大理府属各州县共有进士及第 87 名,其中仅太和县就占有全府总数的 51.7%,中了 45 名。

由于丽江地区在明代都是属于木氏土司管辖之下,因此直到改土归流之后,各种移民的进入,尤其是来此任官的流官的大力推行,才使得该地区的儒学得到发展。流官孔兴询、管学宣等人相继为丽江修建了丽江府学、雪山书院、玉河书院。雍正二年,清政府还在中甸厅“建立学宫以崇文教,礼乐法度,衣冠文物咸遵圣朝阂制。百余年间,属守奉行,未尝变易。”[ ]由此丽江地区儒学渐渐兴起,科举及第的人也层出不穷。从改流后开科直至清末停止科举,仅丽江府属的丽江县便进士及第7人。而明代以来就“渐沐华风”的鹤庆县,有清一代便有进士 13 名。

在外来移民中,被贬谪的往往都是一些官员,这些官员文化水平较高,他们的到来,也对滇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在明代的蒙化府,有王汝敬,“山西人。寓蒙教授圣徒,崇尚四礼,蒙之俗一变焉,其弟子后先举于乡者甚众。汝敬举进士,名重晋阳,谓之山西王道学。”[ ]

三、风俗变迁

移民进入后,改变了滇西北地区的风俗。

大理地区原本开发就比较早,受汉文化影响也比较深,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说大理府“俗本于汉。……其尚浮屠、贵食生、祀祖为节,大抵与云南府同。”雍正《云南通志》记载说“居人能农不能贾,习俗信儒,亦仗释,天性质直,人多好义。明时甲科为两迤之首。家无靡费,市无惰民。”

其余地区因移民而移风易俗的情况较为明显。如蒙化府:“近城居者多汉、僰人,男女勤于耕织。会饮序齿而坐,婚姻必察性行,皆非前代之故习矣。盖自开设学校以来,闻礼义之教,且近于大理,其亦有所渐染者欤。”而鹤庆府的风俗到明景泰年间,已经由原来的“境内多么些蛮,依江附险,酋寨星列,无所统摄,少不如意,辄相攻杀。此其故俗也。”变为“近府治而居者,皆汉、僰人,今乐育教化,渐被华风,而言语、服食、吉凶、庆吊之俗,俱变其旧矣”。

又如北胜州,原来“境内夷类,挟弓弩,以采猎为生”,明代在此移民,建澜沧卫,兴府学,后来此地“气习朴野,勤于耕织。置卫以来,境土不惊。建学之后,人文渐盛”。

滇西北地区风俗变化最大的是丽江地区。明代时丽江地区还处于木氏土司统治之下,因此变化不明显。及至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后,风俗大变。

明代丽江风俗“衣同汉制,俗不颒泽。板屋不陶,焚骨不葬,带刀为饰。境内夷么些、古宗,或负险立寨,相仇杀以为常。节令饮馈,与列郡同。”[ ]

清代时的记载已变为“么些…性轻捷柔懦,儇慧相高,安分畏法,务耕植、畜牧,善劲穹骑射,勤俭治生,虽馈不过麦酒束脯,男子头佶二髻,旁薙其发,名三搭头。膝下缠以毡片,四时著羊裘。妇人结高髻于顶前,戴尘,耳坠大环,服短衣,拖长裙,覆羊皮,缀饰绣金珠相夸耀,今则渐染华风,服食渐同汉制。”[ ]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的么些“负险立寨,相仇杀以为常”,清代就已经“安分畏法”了,服饰和饮食习惯也开始汉化。

此外,丽江地区的姓氏也多了起来。原来在木氏土司统治之下的时候,“流寓入籍者,必改姓和,故今里民和姓居多”,“自设流以后,渐复本姓”。[ ]

丽江地区的么些族原来并不会纺织,“夷氏不习织纺,男女皆刀耕火种”[ ],后来在政府官员的推广和受外来移民的影响下,开始学习纺织。“妇女初习纺织,近日府城内外各设立机坊,竟师法纺绩之声,延而渐广。”[ ]学会了纺织技术之后,么些的服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城乡妇女服饰殊异者”,“知府王厚庆曲化为导,簪环服饰,悉遵体制,焕然改观矣”[ ]。

民间住宅也发生了变化,“旧时土官廨舍用瓦,余皆板屋……改設后渐盖瓦房,然用瓦中仍复板数片,尚存古意。”[ ]

婚俗丧葬上也有改变。婚俗方面,“娶之前一日,遣人牵羊一,负萝米,瓶酒往,不亲迎。今渐从汉礼。”[ ]丧葬方面改变较大,原来么些习惯火葬,“土人亲死既入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十一月初旬,凡死人之家,始诣焚所拾灰烬余物,裹以松枝瘗之,复请刀巴念夷语,彻夜西祭以牛,名曰葬骨。”改土归流之后,官府劝导民众进行土葬,“改设后屡经禁谕,土人尚惑刀巴祸福之说,自来河社长和悰殡顺母死,殓如礼,择地阡葬,题主刻铭,人不见其有祸,此风乃渐革矣。”[ ]

总之, 外地移民进入滇西北地区, 与当地人民相互交往, 使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加强边疆与中原的联系, 加快滇西北地区的开发及边疆各民族的融合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猜你喜欢
儒学丽江大理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丽江之恋”诗二首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