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7-07-31 16:51杨晖晖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文

杨晖晖

生活处处皆语文。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困于校内, 困于教材, 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发展。如果我们在利用课堂很好地学习、理解、消化的同 时, 有针对性地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 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资源这方面我进行了尝试, 取得一定的经验。

一、树立大语文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 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活动过程不断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因素, 都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 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 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凭借。在教学中我很好地利用课文这一资源, 为学生训练口语服务。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 课时, 我让学生想一想:小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对小熊说一句话, 它会说些什么呢? 你们把自己当成小松鼠想想你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兴致很高, 说得棒极了。有的说:“小熊, 以后再碰到有矛盾时, 我会让着你的。”有的说:“小熊, 再有冲突时, 我会想想我错在哪里的。”有的说:“小熊, 有问题时, 我会心平气和地和你谈谈的。”……这样的说话训练, 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又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学二年级上册《北京》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先让学生当导游给其他同学介绍北京的不同景物, 大家说得津津有味, 有的介绍石景山, 有的介绍天安门广场,有的介绍奥林匹克公园等等。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有提问, 有补充,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称赞》一课时, 我让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找小伙们互相称赞, 去发现别人的优点, 从中我又提出要求“要用上礼貌用语, 态度要大方。”学生很喜欢, 其中一组小朋友是这样说的:“杨姗姗, 你好, 你读书非常好听, 我要向你学习。”杨姗姗说:“王心怡, 你好, 谢谢你, 你弹的钢琴棒极了, 我也要向你学习。 ”这样的口语交际, 学生的参与面广, 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收效很大。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 是我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尝试, 也是我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渠道之一。

三、勇于多方扩展,让课堂活起来

第一,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欣赏古画名诗, 如痴如醉的音乐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 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 更强烈地激发感情, 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且提高了审美情趣。

第二,把美的感受带入语文课堂: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 文学则利用文字, 两者目的相同, 只是表现手法不尽符而已。在语文课中, 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 ( 故事、诗歌、散文等 ), 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 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 再联想, 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课文中学习到的海底美景、在融入自己的想象, 把它画下来, 学生通过绘画, 既对学习的课文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意思, 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与自己的实践当中。

四、课内课外结合, 培养整合知識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侄桔, 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 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 用语文, 丰富知识, 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网上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源,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使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学习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时, 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 查阅到了有关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饶有兴趣在课堂上交流。之后, 我大胆让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仿照课文进行一小段的诗歌仿写, 然后饱含激情地朗读自己和同学写的诗歌, 再把这些诗歌融合到课文中有感情地朗读。这样, 既降低了学习难度, 易于为学生接受, 又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附学生的诗歌作品一节:向日葵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它等到自己的娃娃长大。 托小鸟把娃娃带到田野、山洼, 让孩子们四处安家。在教学《风娃娃》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收集风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风的种类,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对教材中的描 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课文中有一句“风娃娃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还埋怨它”, 学生们在查阅资料后指出:“风是不受控制的, 特别是台风、龙卷风等, 它们给人们带来灾难就有……”列举出了好几方面内容来说明这点, 由此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残酷。这样, 对学生进行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就不再是空洞乏味、纸上谈兵, 而是鲜活的、生动的。这样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 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五、多学科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 它通过课文展现给学生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 没有纯语文的语文。因此, 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 就是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画一 画, 唱一唱。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 我让学生到科技园去问问园丁们是如何种植植物的? 然后在课堂上画一幅那个人看见胡芦死了后, 再种一棵时, 他是怎样种植的画, 画完后再写出来, 学生由看到画到写, 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 能力的发展。又如教学《识字7》时, 让学生同桌互相用拍手歌的形式进行再创作, 内容可以是讲卫生的、可以是保护环境的, 等等。学生在这样又唱又拍手的游戏中, 兴趣盎然地进行编新拍子歌,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课文
情景交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