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是通过多方面的变革来实现的。其中,人的现代化是它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前提和关键。由于实际情况中人的现代化往往滞后于其他方面,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探讨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个人现代化的心理角度分析,总结出其适应性、突破性、计划性、效能感、信任感、高期望和自尊他尊的主要特征,结合中国国情,阐述中国人的现代化情况及发展方向,强调中国人现代心理素质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个人;现代化;中国人;心理特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个人的现代化其实首先是一种心理态度或者心理状态的改变,然后促使行为上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包含了各种心理特征,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适应社会变迁;突破思想和眼界的范围;对当下和未来的计划性;具有效能感;基于理性对周围给予信赖;积极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受教育和选择职业的期望;有更深程度的自尊,也非常尊重他人。那么对于我们国家,个人的现代化又有那些特殊之处呢?
一、适应性
个人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对新思想、新事物的适应性。
第一方面:对于未曾经历过的新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是乐于接受的。这是一种心理倾向,或者说一种正向心态。例如,以传统方式耕作的农民愿意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志愿者愿意接受新药的临床试验等等。通常具有这种心态特征的人,就是现代化的人。
适应性的第二方面与第一方面密切相关,是更加宏观的一种心理开放性,即对社会的变迁的适应。在发展中国家,人的现代化可体现在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社会变革。
二、突破性
如果一个人能够突破思想和眼界局限,广纳各方意见,进而权衡出重要的结果,那么他是现代化的人。传统的人通常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谨慎地对待人和事,相反,现代化的人有更加广泛的思想,他们不仅仅考虑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还能思考整个社会的事务并发表主张。
三、计划性
对于现在和未来,现代化的人倾向于制定长期计划。他们总是事先对未来作出规划,这不仅仅有对个人生活的计划,也有对宏观的社会公众生活的考量。
例如,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现代人会绘制踏实稳健的蓝图;对于个人未来的生活,现代人倾向于防患于未然,即事情发生之前就会计划和安排好如何应对。正是具有这样的品质,现代人通常能够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
四、效能感
现代化的人对个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这是一种效能感。
一方面,它“相信人性能够改变,相信人类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相信人能够对社会的弊端进行改造和有效的干预”。另一方面,效能感体现在效率上。现代化的人是讲求效率的,不仅仅是因为自我计划性,更因为现代化的发展不允许存在懈怠的人。
五、信任感
现代化的人认为“世界是可依赖的”,“可以信任他周圍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他们对于宿命论是否定的,即不赞同人的命运不可改变。基于理性的基础上,他们给予周围和社会信赖。这种信赖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相信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而对于一个传统的人来说,这种信任感则要少很多。
六、高期望
现代人对于知识和职业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不会墨守成规。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探寻是充满热情的,不会轻信主观臆断。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上,他们不会受制于传统思维,而是倾向于忠于兴趣以及对某些专门技术尤其是新技术持有正向心理态度。
七、自尊、他尊
有些人认为,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冷漠无情,个人尊严经常受到剥夺。但实际上,现代社会的自尊和他尊的程度远远超过传统封建社会。我们可以比较现代的老板、员工关系和古代的地主、工人关系,显然现代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更自尊也尊重他人,不因不同的社会阶层或者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予不同的对待。
此外,除了工作关系,在其他的社会关系中,现代人也会更加注重自尊和他尊。
八、现代化的中国人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人的活动空间扩大,面临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事务。为了应对这种变革,人们需要逐步实现个人现代化的转型。那么,如何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我认为,首先,中国人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封闭性,使用开放性的现代思维方式。这种现代思维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第二,能力素质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力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等各方面需要全面提高,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第三,生活方式的转型。从单一的传统生活方式到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带动。我们不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于实际,形成和倡导他人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实现我国国民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包含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从心理因素来看,由社会变迁造成了价值观和心态的失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思想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国人心理造成冲击。由于漫长的农耕文明、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头脑中,而“后生”现代化的心理正被动地形成薄弱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就会让人无所适从,一时间,容易产生信仰危机、极端主义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一旦扩大化,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亟需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从积极推进社会转型、倡导社会成员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向等方面提出措施;其次,应注重个人调整,明确传统儒家思想是有缺陷的,例如中庸、安于现状等心理,就违背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因此,对于传统思想,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勇于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现代化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报告,在2000~2012年期间,中国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2012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现代化水平的变化如下:第一次现代化指数(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提高了20点,世界排名提高22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提高了11点,世界排名提高22位;综合现代化指数:提高了13点,世界排名提高17位。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根据世界历史经验,50年后我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概率为20%左右。从以上数据看出,即使我国现代化水平有增长大趋势,仍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应满怀热情地投入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以个人的现代化为起点和助力,培养和形成现代化心理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作者简介:邓丽红(1967年10月——),女,数学高级讲师。1989年6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高中数学教学、中专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工作,现任四川省绵阳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处业务培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