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结合教学评价数据的分析,可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虽然有培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但赛制的完善与后续培养机制更是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评价数据 青年教师 教学竞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11-02
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各高校较为常见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和举措,旨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培养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楷模,促进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书育人理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2013年连续两次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选手由各学院选拔,分文科、理工、综合三类,由教务处、督导室、人事处负责组成三个专家组评审。两届的评审方式不同,第一届52名参赛选手以集中教学演示20分钟的方式决出名次;第二届52名参赛选手以评委随堂听课评审方式决出名次。最终两届均有24名青年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
笔者对两届参赛选手的历年教学评价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对竞赛方式、竞赛效果,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否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做出确定性结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有一定效果
我们对第一届参赛选手近5年的教师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见表1)
由表1 可见,在竞赛当学年,无论获奖选手还是未获奖选手,获评年度教学优秀数明显高于参赛前和参赛后。表明,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有应激效果。但后续效果却表现不一致,获奖选手赛后2年获得的教学优秀数多于赛前2年,平均高20%。未获奖选手赛后2年获得的教学优秀平均数与赛前2年平均数相同。
这一结论也可由学生评教结果印证(见表2)。由表2可见,无论学生评A 数还是综合评价数,参赛学期明显高于参赛前和参赛后各学期的平均数。显示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成长确有应激效果,后续效果并不明显。这提示我们,如果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采取后续培养措施,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二、竞赛评审方式对竞赛结果影响较小
我们对两届获奖选手的历年学生评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我们将两届获奖选手2010年以来的每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分析,无论获奖选手的评A数还是综合平均数比较,两届的趋势都一样,以参赛学期数值最大。参赛前或参赛后各学期平均数变小。表明竞赛评审方式对竞赛结果影响很小。
三、第一届选手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第二届选手
由表2还可看到,第一届选手的评A 数和综合平均数明显优于第二届选手。这意味着第一届选手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第二届选手。这一结果也可由表3显示。
由表3可见,按可比的4年度教学优秀获得数据,第一届参赛选手相比第二届参赛选手,获得每年度教学优秀数都多且获得比例平均高38%。换句话说,第二届教学竞赛的获奖选手获奖等级的含金量低。
两届获奖选手的平均年龄基本一样,分别为34.7岁和34.8岁。职称情况差异也不大,第一届获奖选手13位具有副高职称,11位具有中级职称;第二届获奖选手11位具有副高职称,13位具有中级职称。为什么竞赛结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深入研究发现,第一届52名比赛选手的选拔是各学院优中选优,目的即为“拼”比赛。第二届选手的选拔则是将前一年选手屏蔽(只有一位选手再次参加),另选优中之优来参赛。部分院系的调研表明,组织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时,第一届参赛选手不愿意再次参赛。这一结果给我们3方面的启示:一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宜连年举办;二是参赛选手的选拔办法需要优化,起码上一届获得二等奖及以下选手应继续参加下一届的教学竞赛,提升竞赛的激烈程度,以决出真正意义的一等奖选手,发挥教学竞赛的作用;三是教学竞赛要有优惠的激励机制,足以吸引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比赛。
四、两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均无学生参与评价是严重缺陷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位任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师资源。然而,前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选手选拔过程和竞赛评价过程均无学生参与,不能不令人遗憾。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对含金量较高的第一届教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赛前赛中及赛后学生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表4)。
由表4可见,总体而言,获奖选手的赛后学生评价好于赛前学生评价,表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培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促进作用。但从获奖类别看,综合类获奖选手的获奖等级与学生评价落差较大,显示单靠几个专家评审,存在失真现象,没有把真正优秀的教师选拔出来。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仅选拔环节应该把学生历年评价作为考虑因素,在竞赛环节也应纳入学生评价,学生的评分结果与专家评分结果各占一定比例,从而使获奖选手的含金量更高。
五、有关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相关建议
1.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应连年举办,应隔年或隔2年举办1次。
2.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应采取集中教学演示方式
随堂评审方式并未提高评审效果,也未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但组织难度和评审人员投入太大。教师反映也不好,竞赛时,5~7名评委进入课堂,对老师有压力,对听课的学生也有影响,故不宜再使用。
3.竞赛选手应有资格审查
除年龄标准外,参赛前2~4个学期的学生评价不低于B+应作为入门条件。数据表明,前两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均有两成学生评价为B-及以下选手参赛, 他们的竞赛效果并不好,浪费学校的竞赛资源。
4.竞赛评分应纳入学生的全员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在举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时,应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同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测评,测评结果评分与集中演示的专家评分各占50%,以促使參赛教师不能为赛而赛,而应为提高教学效果参赛。
5.明确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激励机制
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给予连续3年获得教学优秀待遇,以后各学年只要学生评价达到B+及以上,认定为校教学优秀。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金。二、三等奖获奖选手只给予一定的奖励金,但可参与下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6.建立竞赛及获奖选手的后续培养机制
通过2次竞赛的选手后续测评结果分析可知,赛后选手优秀率和学生评价数据均呈下降趋势,这就提示我们应及时建立竞赛及获奖选手的后续培养机制,确保参赛选手能持续保持竞赛时表现的教学能力和状态。对竞赛选手采取跟进培养措施,将之纳入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长效机制,真正使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措施。
作者简介:颜菲(1971-)女,江苏常州,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