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飞
设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纽带,是训练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用设疑的方法设计一个个悬念,或者引出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更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这种强烈探究意识的驱动下,在思考、分析、讨论、判断、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分析、推理的方法;学会了想象,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学会了观察和比较以及提高了鉴别能力;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的体现,需要老师精心“设疑”.教师作为一节课的总导演,若能在课堂上不断巧用“设疑法”,整节课的教学,就像一块磁石,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下面我就设疑法在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设疑,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上课开始时,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则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者在做其他的事.这时若能巧妙地用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设疑导入新课,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你能够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学生们议论纷纷,兴致很高.我又进一步发问:“你们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接着我呈现了“大头娃娃”图片,介绍这起劣质奶粉事件.同学们讨论更加热烈:“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迫切要求探索,揭示真相,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二、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进行设疑,培养创新能力
设疑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可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在新授课中,新内容与学生头脑里原有知识之间有潜在的距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我在进行“植株的生长”这节教学时,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长大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很快便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这既可复习巩固上一节“种子的萌发”的旧知识又可引入新知识.然后又问:根是怎样生长的?枝条是怎么发育的?于是,学生们又沉思起来.
三、根据事物本质特征进行设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新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提出问题,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展开.比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的类型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反射、应激性、本能、趋性这几个概念.在学习中特别容易发生混淆,在教学中可以先举几个实例问题引导学生去区分.1.触动含羞草,其叶片会合拢.(应激性)2.将食盐放在草履虫的附近,它会躲避.(应激性)3.扣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跳起.(反射)4.飞蛾扑火(趋性).5.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应激性).6.动物的求偶、繁殖行为(本能).通过这样几个例子的释疑,不仅使学生能区分这几个概念,而且又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了相关知识.
四、通过对常规实验步骤进行设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常规实验步骤是否可以颠倒进行设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结论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中,这个实验要求:还原糖要用新配制的氢氧化铜来鉴定.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我是这样提出问题的:能否将氢氧化铜预先配制好保存起来,实验时再拿来使用?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我继续引导:既然意见不一致,那何不探究一下呢?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每小组设计了两个方案,根据提供的试剂进行了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教材中说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必需混合,才能加入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那么,是否可以在样液中先加氢氧化钠后加硫酸铜,或先加硫酸铜再加氢氧化钠呢?2.双缩脲试剂能否不按教材中说的先加A液后加B液,而先混合后再进行检测呢?3.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份是一样的,那么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还原糖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并没有肯定一种说法而否定另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去探索.这样就打破了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的做法,使“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变成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原有实验基础上,但又有创新.在教学中经常训练,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知识为圆点,辐射展开,深层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五、在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的心理矛盾中进行设疑,活跃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激活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当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的心理矛盾时进行设疑显得尤其重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完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积极思考起来,最后,我以怎样的假设,实验方案如何设计,预期结果如何?这样,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未知的内容.接着归纳总结艾弗里试验成功的关键.
这样,一步一步地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识,使知识深化,使学生逐步获得探求知识的思维方法.
精心设疑能激活学生思维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但必须指出,设疑应注意到几点:首先,设疑应精心提炼,不能随随便便;其次设疑应面向全体学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忌一刀切;其次,对学会的回答应作出恰当的评价,答对的特别是有创新性的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答错的或答得不完整的不能责备和讥讽.总之,充分利用好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可以使生物的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