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与列宁学说的历史命运

2017-07-31 00:08何海根
党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列宁俄国

何海根

〔摘要〕列宁学说的核心是宣告社会主义在一个落后国家的正式建立,十月革命为20世纪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型现代化的开端。列宁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精明的策略性以及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结合,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列宁克服了“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对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列宁学说不是狭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但绝不是只适用于俄国。21世纪列宁学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所蕴含的方法论及其价值上。

〔关键词〕十月革命;列宁;列宁学说;社会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4-0028-07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20世纪留下了两大遗产:一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建立,二是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大挫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在俄国(后来的苏联)发生的这“一喜一悲”的两件大事,分别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又迅速拉入低谷。可以说,百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是绕不过苏联的。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曾说:“这第一次胜利还不是最终的胜利”,〔1〕但十月革命的确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书写20世纪世界历史不可回避的重大事项;1989年,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大失败已经来临,他说:“列宁主义不朽的遗产就是斯大林主义”,“苏联经验的失败使共产主义突然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已经丧失了昔日的光辉”。〔2〕布热津斯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并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新纪元,但社会主义受挫不应由列宁负责。相反,时至今日,列宁的学说仍具有重要价值和世界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一、十月革命开辟了落后国家的发展新路

列宁学说的核心,是宣告社会主义在一个落后国家的正式建立。这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恰好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所描绘和阐述的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及其历史命运。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之前,俄国还没有发展出充分的资本主义,而是专制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俄国不仅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甚至连社会主义思想也不可能产生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并非完全不关心落后国家的发展状况与前景,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马克思关注和研究东方社会的时间长达30年(1853—1882),晚年投入了极大精力对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为此还专门学习了俄文。由于俄国有农村公社这一特殊的公有制形式,因此19世纪俄国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民粹派主张俄国可以跃过资本主义阶段,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1877年,马克思在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也表达了希望俄国避免走向资本主义。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中论述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这就是马克思针对落后国家提出的“跨越论”。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的设想是不是已经指明了东方社会的落后国家的发展新路?我们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三段论述:第一,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正式复信中写道:“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3〕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农村公社要成为俄国发展的新起点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在复信的草稿中,马克思强调俄国农村公社的内部结构中既有公有制因素,也有私有制因素,至于它朝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于它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因此马克思希望俄国民粹派能排除各方面对公社的破坏性影响。也就是说,俄国当时的“后发优势”是一种可能性,是落后国家的一个机会,但需要满足条件,跨越资本主义才具有可能性。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给《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写的序言中说道:“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4〕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这位女革命家回信时起草了四份草稿,共1万余字,而正式复信只有500多字,如此谨慎,原因在于他需要避免影响民粹派的革命热情。不过,第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共产党宣言》的俄文版序言时就表达得很明确了:俄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可能只有单独的俄国革命。他们的本意是,通过率先爆发的俄国革命来触发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西欧革命一旦成功,则会把俄国也带入社会主义之路,此时俄国的农村公社就可以变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态度很清楚,获得西方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是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实现跨越的必要条件。第三,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写到:“俄国越来越快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很大一部分农民越来越快地无产阶级化,旧的共产主义公社也越来越快地崩溃。”〔5〕在马克思去世十余年后,恩格斯发现俄国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俄国资本主义得到更大发展和农村公社進一步瓦解的情况下,即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俄国的农村公社也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了。实际上,恩格斯在此时已经放弃了之前和马克思共同的主张,他认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机会与条件已经丧失,俄国不得不走上西方的发展道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三段论述来看,他们的“跨越论”是有先决条件的,这就是西欧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没有这一条件,俄国的公社不可能自发地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恩格斯看到俄国现实条件的变化时,基本上放弃了俄国实现跨越的主张。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跨越问题的对象集中于俄国,但总体考虑的是当时的落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前景。在1894年的《跋》中,恩格斯专门指出,他所说的跨越问题,“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6〕总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探讨和研究了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的跨越发展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前提条件,将落后国家的命运置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中,两位经典作家并没有提出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何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跨越思想由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的改变,没有给东方社会的落后国家铺出一条完整的“新”路,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列宁身上。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列宁的这条道路不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那种理论设想,而是已经在俄国变成了现实的道路。列宁学说之所以被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所接受,原因便是在此。用近代以来的话语来说,列宁学说意味着一种新的现代化类型的开端。

在世界各国近20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资本主义型、社会主义型、混合型。每一种类型可能会有多种发展模式。按时间顺序,十月革命刚好处于资本主义型和社会主义型的分界点上。社会主义的任务包括实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这已经超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在两位经典作家的语境里,有许多现代化的事项属于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的建立。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两次技术革命后,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趋于成熟并向周边扩展。总体上看,虽然西欧各国的现代化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但本质上是自发形成的。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本主义型现代化从核心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表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到了20世纪初,原来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些条件,对后发的国家来说已经完全不存在或不可能再复制了,例如奴隶贸易、殖民地拓展等。资本主义型现代化此时已不适用于有待发展的落后国家,俄国必须另寻其他发展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机,给俄国提供了脱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机遇,十月革命“顺势而发”;虽然列宁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苏联模式,但十月革命作为社会主义型现代化的起点,意义非凡。到1917年,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国家支配经济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建立自上而下发展的社会主义型现代化来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的是一条新路?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他还说:“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7〕列宁开创的这条发展道路的内核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革命,而不是相反。苏俄在1861年改革以后虽然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但仍然属于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十月革命后苏俄以苏维埃政权为支撑,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手段,用新的资本积累和资源配置方式开创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這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并不相同。不管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还是列宁去世后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核心原则都是制度在先,充分发挥苏维埃政权作用。虽然苏联模式有严重的弊端,但一些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确实通过苏联模式实现了现代工业的发展。

二、列宁克服“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束缚

列宁的许多思想是在他与别人(特别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各类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论中阐发的。列宁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精明的策略性以及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结合。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总是不断根据变化的现实和新的经验来修正补充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因此,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列宁都能适时提出正确的思想和主张,能够摆脱当时西欧和俄国的一些“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论调的束缚,成功开创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道路。

原教旨主义这一概念主要用于解释一些宗教政治运动,早先的时候指美国基督新教中反对《圣经》考证学的保守神学,后来用来描述伊斯兰教里的极端思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宗教,但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存在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式的理解。第一种原教旨式的理解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或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某些话。第二种原教旨式的理解则过度强调或使用马克思主义某些科学的方法论,对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忽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基础。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第一种原教旨主义常有出现,第二种实际上是假马克思主义。这里分别说明列宁反对这两种“原教旨马克思主义”。

第一,列宁提出“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教条主义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敌人,列宁的事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教条主义式的责难和指责。列宁的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政策都是克服教条主义的产物。首先是革命理论。广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革命的任务不只是简单地夺取政权,这只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8〕即使是这简单的一步,列宁也受到诸多理论上的责难和挑战。1917年4月,十月革命前夕,深受列宁尊敬的、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的普列汉诺夫不赞同列宁的革命夺取政权,他专门“提醒列宁注意恩格斯一句十分正确的话:对于一个阶级来说,最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灾难莫过于在由于不可克服的客观条件而不能达到它的最终目的的时候就夺取政权”,并说“这样的提醒是不可能开导具有现代无政府主义情绪的列宁的”。〔9〕十月革命胜利后仅数天,普列汉诺夫就在《致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中提出,十月革命夺取政权是把工人阶级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10〕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的确,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俄国还缺成熟的资本主义。但列宁看问题的方法是从事实而不是教条出发,“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1〕其次是社会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革命还包括许多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和旧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出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13〕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和理想是极高的,很显然,在落后的俄国是无法尽快把这些设想变为现实的。但革命已经成功,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在书本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列宁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4〕特别是,列宁能够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视错误和失败,比如1921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后列宁便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走向新经济政策。放弃什么和实行新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列宁的方法论原则和精神。这才有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第二,强调经验并不意味着丧失基本立场和原则。列宁强调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他说出“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是以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只强调经验与事实,不考虑立场与原则,这是第二种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的表现。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伯恩斯坦和考茨基是代表性人物,列宁专门对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过批判。伯恩斯坦反对教条式地按照马克思的公式或构想去展开行动,这本来是正确的,但他通过更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未发生的预测以及观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间接地承认资本主义现有制度中的合理性因素,并认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前提条件已经被事实所推翻或根本没有出现。他说:“社会关系的尖锐化并没有按《宣言》所描绘的那样实现……有产者的数目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15〕考茨基与伯恩斯坦的一些具体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在修正主义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他通过分析无产阶级的成分和性质,得出无产阶级“各有各的思想方式,各有各的斗争能力,各有各的目标和方法”〔16〕的结论,认为业已存在的无产阶级多种多样且缺乏团结感。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考茨基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抨击俄国布尔什维克“在反对其他社会主义政党的斗争中取得政权”,〔17〕并预见“无论从一般理论观点或从俄国情况的特殊观点出发,专政的方法总不会给无产阶级带来好结果”。〔18〕同年,列宁发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将考茨基认定为“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叛徒”,〔19〕并反驳了考茨基对十月革命和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言论。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共同点是注意观察国家和社会中不断变化的新事实和新情况,但他们的经验主义走向了极端,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的些许积极变化和无产阶级事业面临的新问题时就放弃了革命理想。怎样看待列宁和修正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其实早在1908年列宁就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对各流派的修正主义进行了批评。列宁对修正主义的批评是从学术和政治两个角度展开的,他指出:从学术上来说,修正主义者对一些片面抽出的事实作肤浅的概括,而没有把它们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看;从政治上来说,修正主义者号召农民或推动农民去接受业主的观点(即资产阶级的观点),而不是推动他们去接受革命无产者的观点。〔20〕列宁的意思是,修正主义者们是在“告别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和基础上去“观察事实”和“总结经验”的。列宁关注经验并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但社会主义事业还必须讲政治,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上考虑问题。

三、列宁学说不是狭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

列宁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但它绝不是只适用于俄国,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正是这场世界战争,导致了欧洲帝国时代的结束,社会主义时代的开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这个新时代的排头兵。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撰文中指出:“第一次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使地球上一亿人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和帝国主义世界。”〔21〕列宁逝世后,苏共的领导人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斯大林、布哈林以及理论界都对列宁主义下过定义,表述各有不同,观点也有差异。其中斯大林在1924年4月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属于经典概括。他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斯大林还专门指出:“列宁主义是根源于整个国际发展过程的国际现象,而不仅仅是俄国的现象。” 〔22〕斯大林的概括没有包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但强调列宁学说的世界意义确是合理的。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在俄国的土壤上產生之后,很快就变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1959年,刘少奇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所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一文中,对十月革命评价道:“中国革命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伟大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3〕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印度、土耳其、埃及、墨西哥等国家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革或事件。列宁的名字及其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列宁的学说不是狭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而是改变了世界历史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世界上被资本主义列强殖民和侵略的落后国家来说,选择列宁学说等于选择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和俄国是比较接近的,都是基于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剥削与压迫,落后国家和民族本能地倾向于选择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毛泽东曾生动地解释和描述了中国人为什么把目光转向十月革命,并寄希望于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中国近代以来寻求的救亡图存的办法。他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24〕正当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困惑苦恼之时,十月革命爆发了,原来未进入中国人视野的俄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25〕其实,十月革命前,中国近代的一些报刊和思想家基于各自立场,对当时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思潮已有所提及或介绍,只是影响范围十分有限。1899年2月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就多次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20世纪伊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若干篇提及马克思或论及社会主义的文章,如《二十世纪之巨灵托拉斯》《中国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论>序》等。孙中山1896年至1899年流亡欧洲时正值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宋庆龄晚年回忆说:“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产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26〕另外,从传播渠道上看,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的群体是早年的留日生,社会主义思潮在晚清时期主要经日本渠道传入中国。

但是,毛泽东的说法却是合理的。十月革命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传播者是从自己的立场、理解和需求来介绍社会主义的,他们的见解也是各式各样,不仅影响范围窄,而且很多时候曲解了社会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同时,“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7〕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前,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對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做了深入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也比较充分了,十月革命恰好是俄国革命形势与革命理论耦合的产物。中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与俄国不同,中国人是在接受列宁主义(当时这个词汇还是列宁的反对者们使用的贬义词)的基础上才开始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来说,列宁主义是“实现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比起系统完整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列宁的革命实践更能吸引中国学习和探索社会主义,也更符合中国社会当时的需求。因此,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8〕

21世纪列宁学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所蕴含的方法论及其价值上。比如,邓小平十分赞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29〕对于当下来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实质并不是政策本身,而是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法原则。和具体的理论、政策相比,方法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列宁的建党学说、党建学说、文化理论等,在具体理念和政策方面,对于落后民族的国家统一、社会整合、文化转型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21〕 列宁全集:第42卷〔M〕. 人民出版社,1987. 174,175.

〔2〕 兹·布热津斯基. 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24、17、71.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 840,379.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320,313.

〔7〕〔14〕列宁全集:第34卷〔M〕. 人民出版社,1985. 170—171,466.

〔8〕〔12〕〔13〕〔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421,421,532,11.

〔9〕〔10〕普列汉诺夫文选〔M〕. 人民出版社,2010. 420,443.

〔11〕列宁全集:第33卷〔M〕. 人民出版社,1985. 208.

〔15〕伯恩斯坦文选〔M〕. 人民出版社,2008. 101.

〔16〕〔17〕〔18〕考茨基文选〔M〕. 人民出版社,2008. 471,323,395.

〔19〕列宁全集:第35卷〔M〕. 人民出版社,1985. 327.

〔20〕列宁全集:第17卷〔M〕. 人民出版社,1985. 15.

〔22〕斯大林选集:(上)〔M〕. 人民出版社,1979. 185.

〔2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41.

〔24〕〔25〕〔28〕毛泽东选集:第4卷〔M〕. 人民出版社,1991. 1469—1470,1470,1471.

〔26〕宋庆龄. 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N〕. 人民日报,1966-11-13.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139.

【责任编辑:石本惠】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列宁俄国
七颗钻石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拉美有多少“列宁”?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
纪念列宁
哥德巴赫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