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首个心电大数据中心亮相武汉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用“互联网+”理念进行区域覆盖,用小仪器连接了医患端,用高科技颠覆了传统的诊疗模式。
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据测算,患者人数多达2.9亿,即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心血管病死亡率并未因此降低,反呈增长态势,心血管病的日常防治是当务之急。
4月21日,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正式启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为总部单位,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等14家湖北三甲医院为首批分中心。启动仪式上,第一批1000台“佩戴式”远程实时动态心电监测仪分配至14个分中心,其后批次会陆续送达,预计3个月内将增加到5500台。半年内,心电大数据中心将辐射省内社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实现辖区全覆盖。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肖兴政表示,该中心是采用“互联网+”模式建立的远程诊疗网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区域覆盖,将形成心血管疾病分级诊疗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格局,今后湖北省心血管疾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三甲医院医生的诊疗。
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动态监测。
自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以来,心电信息就成为筛查、预警、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病重要的医疗数据。历经百余年发展,心电记录时间从瞬时拓展到长时,记录距离从近点延伸到远程监测,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应用。心电这门科学技术可谓既古老又年轻。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5V”理论认为,心电数据比其他专业学科数据更具大数据特征:一是Volume(大量),每人每天大约有10万余次心跳,含有海量数据信息;二是Velocity(高速),互联网设备采集心电数据高效而快捷;三是Variety(多样),每份心电图包含了P波、QRS波、ST段、T波等心脏去极化和复极化的多样信息;四是Value(低价值密度),信息化采集、储存心电数据所需的医疗费用低廉;五是Veracity(真实性),心电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数据客观。为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早在几年前,就产生了运用互联网工具,建立互联互通的心电预警、诊疗网络的设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告诉记者,该院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所在单位。通过多年努力,已建立了心血管疾病有效的防治体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队伍。尤其是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心电大数据体系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建立心电大数据中心,一方面通过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将疾控防线前移;另一方面通过对大数据进行积累、分析、提炼、总结,有助于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
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黄从新说道,医院为这个大型项目建设做了长期准备,并采取分级、分层次的方式逐步实施:第一步为远程心电诊疗网络建设,中心的服务器、互联网、数据平台在短短20天内建设完成,并在汉川市中心医院、钟祥市中心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等医院完成了远程调试,目前网络通畅,设备运行正常,接下来将在其他各级医疗机构稳步推进,计划在半年内完成物理架设;第二步是将心电大数据与120急救系统、胸痛中心建设等相关体系连接,逐步融入心血管病的分级诊疗系统;第三步为临床和基础研究阶段,将心电大数据与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合,完善心血管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并通过动物实验解答医学问题,从而探索疾病规律,创新诊疗手段,推进医学理论发展。
按照“顺应医改、精准诊疗、服务患者”的总方针,心电大数据中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通过提供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健康服务,最终使患者获益。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和科技厅对该项目大力支持,纳入《湖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政策扶持范围,不仅被作为“互联网+智慧医疗”的典型范例推向全省各级医院,而且还被立为科技创新专项重大项目。
心电大数据中心采用分布式架构,每个分中心、单体医院通过3G/4G网络连接远程心电终端,每一个使用单元都能与分中心不间断地无缝连接,从而完成本辖区的远程心电诊断和预警服务。中心平台端口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可以接入绝大多数国内外的心电硬件,极大拓展了数据来源。此外,该中心还担任着质控和培训工作,每月形成心电远程质控报表发布,每年举办3次以上的心电相关业务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黄从新表示,中心构建了“上级诊断、基层检查”的双向急救体系,各分中心多科室医生联动,24小时值班,每天保证4名以上的副高职称医生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中心采集的心电数据每秒钟都在上传,实时显示在数据库和监测大屏幕上,每6秒钟预警软件将自动分析一次。一旦发现可疑心电信息,系统将把该患者心电展示背景标黄,呈预警状态,并发出报警声响。在得到报警提示后,值班医生将快速判断心电是否异常,并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远程预警和远程医疗指导。
另一方面,患者佩戴的微型心电监护仪轻便、小巧,只有39克重,具备自动分析功能,经过多年的临床检验和国家认证,准确率达92%,远高于80%的平均水平。当患者感觉心慌、胸闷、胸痛、头晕等不适时,只要按动穿戴式微型监护仪上的按钮,便可实现“一键报警”,患者的心电信息可通过蓝牙和手机网络,发送到中心和基层医院,医生将迅速启动预警方案。与传统设备相比,这款设备能将心电信息永久保留在互联网云端,避免了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患者“过去式”异常心电信息的弊端。
由于是半公益项目,该设备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至于医疗服务收费则可以参照现有的收费标准,并按照医保政策报销。
黄从新坦言,大数据中心作为新的医疗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基层的医疗政策支持不足,各地项目实施步伐不一致;其次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巨大,成本效益风险高;再次是医疗服务潜在风险突出,极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最后是手机流量巨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对此,中心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采用PPP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降低医疗风险,并通过技术升级,将数据流量减少50%,最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黄从新认为,心电大数据项目是一项长远工程,有别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心电中心建设只是该项目的一个部分,该项目最终目的是以心电网络建设为切口,与基层医生教育、培训项目结合,逐步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该模式将在湖北省成熟运行的基础上,适时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