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叙定
城轨交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在城轨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政策宣贯及校企需求对接研讨会上的讲话
包叙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举办人才培养政策宣贯和校企需求对接研讨会,是今年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点活动。借此机会,我讲点意见,中心是讲城轨交通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大家知道,我国第一条地铁是1965年开始建设的,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到2000年建成运营线路146公里,年均仅4公里。新世纪以来,城轨交通建设开始加速,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新建399公里,年均80公里,为前35年的20倍;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新建1054公里,年均210公里,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2011~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新建2019公里,年均404公里,又在前五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连续15年的翻番发展,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供需矛盾逐步突显。为此,协会成立后搞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从2013年到2014年历时一年半。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末运营线路累计达到3000公里左右,据此研究分析了人才需求和供给能力平衡问题,发现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2013~2015三年,从业人员缺口1.8万人,在职人员培训缺口4.8万人。实际发展又超出了预期,2015年末运营线路达到3600多公里,人才供需矛盾趋于紧张。
紧接着,协会第一个五年规划就是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五年规划预测2020年末运营线路累计达到6000公里左右,据此分析推算的结论是:2016~2020五年,从业人员缺口9万人左右,在职人员培训缺口23万人左右,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能力均严重不足。然而,我们在进一步了解各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基础上,对2016~2020的“十三五”进一步作了分析预测,2020年末运营线路有可能达到7000公里左右,也将大幅超过预测值,与此相应的人才缺口就更大了。这就告诉我们,城轨交通人才不是一般的紧张,而是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城轨交通的爆发式增长,造成人才需求激增,京沪穗渝深等人才条件较好的城市,也感到了人才竞争的压力;一批正在成网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城市,明显感到人才紧缺的问题;那些刚进入建设和正规划中的城市,特别是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有可能出现人才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正面临的现实难题。
我在去年2月份协会年会上作的“十三五”城轨交通发展形势报告中讲到,影响城轨交通今后发展新进程的有三大因素,一是资金筹措,二是前期工作,三是人才供给。今天再次审视这三大因素,并从深层次上分析,不难看出,人才严重不足,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城轨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左右着城轨交通发展的新进程。
人才课题报告和五年规划,全面揭示了人才紧缺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实际发展中的爆发式增长,又进一步推高了人才需求的增长趋势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与此同时,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还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正在强力推动着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形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的主要特性,一是跨界融合,实现变革;二是创新驱动,自我革命;三是重塑结构,创新业态。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城轨交通”这篇大文章,已经在全球城轨交通领域蓬勃兴起,大力推动着城轨交通的技术进步,不断衍生出崭新的自动化、智能化新技术。如全自动运行系统,日益成为城轨交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如智慧地铁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轨道交通业务深度融合,为乘客便捷出行、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安全稳定可控、企业运营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如互联互通技术,实现了在不同制式、不同运营主体线路上的跨线运营、越站运行和同站台换乘等多样化需求;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在早期设计阶段发现后期施工阶段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及早处理,从而为城轨交通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如网络信息化建设,将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轨交通得到广泛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城轨交通正在迈入智能化的新时代。对此,要求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高素质人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员工的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
城轨交通发展的现实,不仅是信息化智能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结构网络化、服务人性化、创新自主化、市场国际化等进程,也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造成人才素质严重不适应的突出矛盾。
城轨交通建设面临的这种既有量的突出矛盾,又有质的突出矛盾,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同时成为发展的瓶颈,这就将人才培养提升到了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城轨交通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全面实施数量质量并举方针,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高度重视人才素质教育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为城轨交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人才培养战略。今天我又特意强调这一战略,是希望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牢牢把握数质并举并重这一方针,全面抓好人才培养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协会《2016-2020年人才培养规划》分析了城轨交通人才状况,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目标要求、支撑条件建设和保障措施意见,拟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安排事项,也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一个既有战略统筹又有战术设计的指导性文件。
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贵在行动。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舆论引导都是重要的保障措施,今天我强调的是要做好以下三项具体工作:
一是协会的统筹协调和基础性工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行业协会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一委两部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协会要发挥人才培养协作平台的作用。因此,做好行业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和基础性工作,是协会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要在现有规范培训课程、统一编写教材、安排师资培训、制定培养标准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政策机制、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建设,质量评价及培训资质认证工作,人力资源预测分析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组织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人才技能交流等工作,以此不断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并提高基础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企业和学校联动机制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城轨交通的人才培养,既有新增从业人员的职前教育,又有在职人员的各类培训,因而企业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两大主体力量间的相互结合和互联互动,必将激发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这为国内外和各行各业的实践所证明,我们城轨交通行业也早已开始尝试并收到较好效果,今天的会议也是企校结合联动的一个具体例证,刚才张星臣校长介绍的北京交大同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城建院等一批单位开展的联合培养也是成功的尝试。我想强调的是,企校结合、企校联动,要在体制上寻求突破,要在机制上创新思路,要在建立长效联合体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主体力量的作用,这是缓解人才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希望城轨企业和相关院校,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探索合作互动的新路子,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三是骨干企业主导下的联合办学和合作培训所形成的行业合力。城轨交通大规模发展所造成的人才紧缺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因此相应的对策措施离不开全行业力量的通力合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企校联动机制外,类似广州、重庆等8家城轨交通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培训学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等先行城市城轨交通企业积极承接后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与新疆乌鲁木齐轨道集团先是代建继而合资合作、深圳地铁集团更是远赴非洲承接埃塞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的运营管理和为越南河内轻轨交通提供运营管理的人才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等,是成熟有效的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东西之间和内外之间横向合作的成功典范。以一线城市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二、三线城市企业为对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或协会出面牵线搭桥,或自由恋爱相互结合,全面推动行业上下联合办学、合作培训、委托代培、定制培养、咨询服务、定向服务、项目代建、合资建设等等,总之,动员全行业的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打一场人才培养的攻坚战,为城轨交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