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光 副 省 长在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7年5月19日 根据录音整理)

2017-07-31 16:46
中州建设 2017年13期
关键词:百城提质建设

徐 光 副 省 长在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7年5月19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示打好的“四张牌”就包括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河南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这项工作去年底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动员会和规划推进现场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陈省长还深入到省住建厅以及汝州、禹州、长垣、永城、夏邑等县市调研指导,各市县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积极谋划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开局良好。同时,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住建部领导前不久还专题到我省进行了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讲:为政之要,以育才为先。做好城市工作,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城市干部队伍。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省委组织部和省住建厅联合组织开展这次培训辅导,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科学推进城镇化、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专项举措,也是做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现实需要和重要工作环节。省委省政府对这次培训高度重视,陈省长对办好这次培训班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作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有工作热情,更要有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要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想明白、做明白,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走弯路。开展培训辅导,就是进一步深入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对百城提质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明确推进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把握科学规律,增强专业思维,提升工作能力,防止出现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确保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健康、有力、有序推进。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要意义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计划用3到5年时间对100多个市县进行建设提质。第一批启动的45个市县包括2个省辖市和43个县(市)。驻马店和周口两个省辖市列入百城建设提质行列,主要是因为撤地设市最晚,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市建设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要以开展百城建设提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贫困县当前要以脱贫攻坚为主,审慎纳入第一批次。百城提质以县级城市为重点,主要是因为以往城镇化建设比较重视省辖市这一层级,过去的几轮城市建设都集中在省辖市,县这个层面因为是以农为主,没有提高到推进城镇化全局这个层面给予足够重视。要充分认识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要意义,首先要了解县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县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县级城市是一个县(市)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县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

首先,县级城市是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县级城市是一个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相对于农村和小城镇,县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产业支撑能力较强,担负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统领和支撑作用。

其次,县级城市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首选地。县级城市与农村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亲,具有落户成本较小、生活便利的特点,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从农民意愿看,县级城市是农民进城落户的首选之地。据调查,农民进城落户选择所在县级城市的比例达54%,选择省辖市的只有20%,选择镇的只有15%,说明大多数农民工作、生活、居住的意愿是在县级城市。从进城成本看,县级城市的个人生活成本与公共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据调查,在县级市一般进城的公共投入成本是3万~5万元,有的是2万~3万元,省辖市是5万~7万元,省会城市是7万~10万元。县级城市的房价每平方米2000~3000元左右,有的还不到2000元,省辖市一般在3500~5000元,省会城市上万元。对于农民个人来讲,有的技能有限,选择大城市就业有困难,住房也买不起,更多的考虑选择到县级城市。从历史文化看,县级城市往往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混合体,还保存着比较浓厚的乡村民俗文化,比如赶大集、唱大戏等等。乡村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乡村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根亲文化。过去讲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不仅是就业问题,也不完全是顾忌到承包地、宅基地的权益,根本还是文化维系载体的作用。叶落归根,乡村是根之所在,是家族魂之所系,农民对其有高度的文化认同,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在大城市和异地他乡住不惯,但是在县城住着心里很踏实,这就是一种文化情结,也是农民的一种意愿。

第三,县级城市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有效载体。这些年民间投资持续下降、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一些大企业投资大城市以后,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种挤出效应。大型工程实行PPP模式后,基本上被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垄断,民营资本积累有限,投资实力不强,大的项目拿不到,比如工程总承包,设计、投资、运营一条龙,民营企业没有这种能力,把民营企业都挤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民间投资向县级城市发展,使大公司投向大城市、小企业投向县级城市,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分工。抓好县级城市的建设,就可以为民间投资开辟新的战场,也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供有效载体。

第四,县级城市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河南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县级服务业规模小、水平低、发展慢。2016年全省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个百分点。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这个数字反映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反映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慢;另一个方面就是反映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滞后,没有满足好居民消费需求。如果我们把县级城市和经济发展抓好,一方面,为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提供有效载体,比如说,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这几年力抓的一件大事,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不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一个孤岛,一个产业孤岛是发展不起来的,必须要有商业、金融、科研、教育培训、餐饮、医疗等城市的服务功能来配套支撑,必须走向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以产促城,而产城融合又不能另起炉灶,要依托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这对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对于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会得到很快发展。

第五,县级城市是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关键环节。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重点在农村,动力在城市。县级城市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平台,还是一个枢纽。城市功能的辐射,县级城市是节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县级城市是平台;公共服务的保障,县级城市是枢纽。县级城市还可以发展涉农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只要县级城市强起来、壮起来,既能吸纳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又能辐射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功能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发展县级城市,不仅有必要、有需求,更有条件、有空间,是下一步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突出抓手和工作重点。

(二)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要意义

河南是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镇结构体系。目前,我省有85个县,20个县级市,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人口约占80%,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县级城市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不断改善,涌现出了永城、长垣、新郑、荥阳、长葛等一批经济比较发达、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县级城市。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财力不足等原因,我省县级城市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不强,专项规划编制不完善,发展方式粗放、摊大饼式扩张、重规模不重质量,城市建设水平较低、设施不完善,城市管理滞后、城市面貌脏乱差、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缺乏个性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泯失等等。

为全面提升县级城市发展质量,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现实需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决定在全省县级城市和少数省辖市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努力推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产业带动、功能配套、多极支撑、大小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生态型、融合型、适度型、集约型、高效型城镇化路子。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保态势、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综合性战略举措,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构建多极支撑的全省现代城镇体系的战略需要。近年来,我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河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可以说县级城市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骨架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县级城市承纳了70%多的新增城镇人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2016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8.5%,仍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未来还必须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十三五”末,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6%以上,相应要转化农村人口800万~1000万。四年内要吸纳这么多的人口,单靠省辖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县级城市点多面广、吸纳转移人口多的特点,继续发挥其城镇化主力军的作用,加快县级城市发展,走一条多极支撑的城镇化道路。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就是为了大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转移落户,促进新型城镇化加速提质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二,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推进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城市发展的过程是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并与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城市作为经济、社会要素的空间载体,必须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城市的增长方式、结构布局、功能设施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和优化。因此,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增加供给和调整结构的问题。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解放好发展好生产力。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就是为了提高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水平和效率,更多从供给侧出发,适度扩大总需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县城空间布局、功能规模、资源价值的结构性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县城全要素生产力。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保障改善民生;长远看,有利于巩固基础优势,增强内生动力,是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三,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从外延式扩展为主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转变将是必然趋势。我省是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我省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等要素资源约束又日益趋紧,城市的发展必须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于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正确把握和处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人口集聚与产业支撑、规模扩展与功能提升、经济增长与人居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功能的提升,让城市居民更多地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不是要搞新的造城运动,而是要重点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空间集约发展,挖掘低质低效用地潜力,通过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有机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引导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调整优化,促进要素资源和产业功能、文化特色、空间形态等结构性要素高效配置和人口合理集中,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复合型、紧凑型和集约型绿色增长。

第四,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发展品质的现实需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聚焦我省多数县级城市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欠账多,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综合施策,突出重点,集中发力,整体推进,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领域的短板和不足,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希望和要求,全面提高我省县级城市综合素质。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在提质,要加快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制好城市规划,统筹产业、生态、生活、文化、空间等城市发展要素,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重、地上地下并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一)坚持规划引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开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也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龙头和引领作用。现阶段,我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好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城镇化全局和城市发展质量。但我省一些城市还存在发展理念滞后,城市盲目扩张,各类规划协调衔接不紧密、互相打架,特色缺失、千城一面,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违法建筑屡禁不止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再次强调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陈润儿省长形象地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 若扣不好,城市就不可能建好。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统领、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城市设计为抓手的层次齐全、体系完善、管控有效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建设布局合理、和谐宜居、特色明显的现代城市奠定基础。

1.高标准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的编制水平。一要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防止“摊大饼”式盲目扩张,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高标准选定规划编制单位。规划编制单位的实力,决定着规划的质量,规划的质量决定着城市的科学发展。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选择资质等级高、业务能力强的设计单位,广泛吸引国内外具有实力的设计单位或国内外知名的规划师参与竞标,组织专家对竞标方案进行严格审查,筛选出既符合自己城市实际又有很强的前瞻性、开创性、艺术性的方案。三要准确把握发展定位。我省要构建的省域现代城镇体系,是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省辖市为区域枢纽,县城为支撑节点,通过米字形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等交通轴带链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全省城镇体系中,县级城市发挥着支持省辖市发展、服务和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承载新增城镇人口的重要独特作用,部分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还承担区域副中心的职能。各县级城市要依靠自身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文化特色,把握好职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与中心城市和相临城市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的协调对接,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同时,还要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向乡村地区延伸,引领和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四要科学确定城市规模。遵循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贯彻落实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复合城市等新理念,坚持节约集约和生态优先的原则,统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发展规模等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不能超越现实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盲目扩张、一味搞“外延式”发展,要走组团式、紧凑型、复合型的发展道路,集约节约利用好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建设,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容积率,提高城市绿地率,不建或少建高层住宅。

2.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规划编制。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的文化之源,要充分认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要编制完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利用措施。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完善与均衡发展是城市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对各项发展要素的聚集能力,才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完善城市功能要以城市建设规划为指导,按照适度超前、配套完善、协调高效、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搞好空间布局,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空间格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仅要舍得留出一些建设用地来做绿色廊道,还要舍得在老城改造中通过拆违、迁建工厂和行政单位还绿,增加绿地、公园、广场,补足公厕、停车场、中小学校、幼儿园、菜市场、养老设施、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四是加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完善局部功能、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杜绝千城一面的有效手段。千城一面是城市建设的大忌,城市不能都是一个样,天际线一个高度,外墙立面一个色彩,建筑风格一个模样,城市就失去了活力和魅力,一定要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河南的城市要做好历史文化元素和自然环境的文章,每一个城市、县城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丰富的内涵,有厚重的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历史特色和自然环境特色要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展现出来。比如,开封可以彰显北宋民俗风格,洛阳应该凸显汉魏时期风格。这方面郑东新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各功能性区域进行组团式布局,对天际线和建筑物的高度、密度进行严格地规划控制,环形的CBD和环形的金融岛,加上连通的龙湖水系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广受赞誉。县城也要打造自己的风格,不要乱搬西洋古典式样,要把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当中去,使城市看起来精致、现代、大方、简洁。郑州、漯河、兰考要及时总结城市设计试点经验,为各市县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总体城市设计要与城乡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地段要马上编制,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五是加强建筑设计。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城市建筑设计上高度缺乏文化自信和正确理念,出现了盲目贪大、求洋、追高等乱象。拙劣的山寨建筑、庸俗建筑、仿西方古典式建筑遍地开花,过度追求“视觉效果”的奇形怪状建筑异军突起;另一方面,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高层住宅,冷漠的钢筋水泥森林充斥大街小巷,文化内涵匮乏,与城市环境缺乏有机联系。要改革建筑设计政策及审批模式,转变和提升建筑设计理念,认真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重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打造建筑精品。

3.加强规划实施。一是实施规划公开公示。落实规划公示公开要求,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快规划展览馆建设,通过规划成果展示征集公众意见,为群众提供规划咨询,加强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二是严格规划审批。省直管县(市)和县级市的总体规划,由省政府审查批准,其他县城的总体规划由省辖市批准。规划审批实行民主决策和专家把关,把专家参与和党委政府依法决策统一起来。县级市、县城的总体规划审批,省住建厅要组织专家先进行评审,评审意见作为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三是完善规划监管制度。各市县要贯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工作的决定》,落实规划备案制度,规划审批后要及时向同级人大备案,规划实施情况要定期向人大汇报,发挥人大对规划审批、实施、修改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作用。

(二)推进产城融合,增强城市活力。产业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技术、人才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促进城市就业、支撑城市发展。纳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县市,要根据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与中心城区主导产业的关联配套,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形成与中心城区错位发展、链式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传统农业地区县市要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特点,发展内生型和根植型产业,推动县域工业产业集中布局。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功能,建设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实现产业和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解决产业区和生活区分离的状况,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产城互促,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城市没有产业就容易成为“空壳”。产业园区如果只有工厂、企业,便好像是孤岛,产业也难以做大。在全国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逐渐趋同的情况下,外商投资最看重的是园区配套能力。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产业配套,二是服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入驻。农民成为市民,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进了城之后要安家、就业,同时需要包括子女教育、医疗卫生、通信网络、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如果进城不能安居乐业、缺少社会保障,就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入。要注重培育发展集商贸、餐饮、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复合业态,推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向县城和产业园区集聚,引导县级城市在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结合部规划建设商业服务、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业区和中心城区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三)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最终要通过城市建设来实现。城市建设创造城市的硬件设施和有形躯体,是支撑城市发展运行的基础;是拉动投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稳定增长的有效手段;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和运行管理模式,大力加强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地上地下、新城旧城、城区农村、发展保护,既有效解决当前灯不明、路不平、垃圾围城、道路泥泞等突出向题,又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堪称城市的“生命线”。要以城市建设规划为指导,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公厕建设、供水水质提升、供暖、道路交通畅通、燃气延伸、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等八大工程。这里着重强调几个方面: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方面。道路网络是城市的血脉和骨架,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是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要树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快速路、主次干道、支路相结合,结构比例科学、分工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城市道路、停车场、配套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探索已建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内部道路公共化,畅通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完善城市道路路网结构。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加强自行车道、步行道和公共自行车租用系统、共享单车建设,打造城市绿色出行系统。

城市气化工程和集中供热工程方面。加快实施“气化河南”工程。加强城镇燃气配套管网建设及更新改造,加快建设城市燃气应急储备及调峰设施。大幅度提高公共燃气普及率,积极引导管道燃气向有条件的县镇延伸,加快各产业集聚区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改造要配套建设燃气管道。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集中供热替代散煤燃烧,既可以提供清洁稳定热源,又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一举多得。加快建立以热电联产和大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为主,燃气、电力、热泵、工业余热等其他能源供热为辅的城市供热体系,扩大集中供热面积,鼓励采用供热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推进区域和分布式供热系统建设。集中供热管网覆盖不到的区域,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实施气代煤、电代煤。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供热,增强供热保障能力。

2.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环境。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果生活不方便,群众没有幸福感,就谈不上宜居城市,与我们建设城市的初衷也不相符。城市建设推进到哪里,小区住宅发展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公共服务设施要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建成投用。要加大县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重点推进十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根据县城城区公共设施服务全县域的特点,合理布局和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人口规模、用地、环境条件、设施功能等要素,及时修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标准,形成衔接配套的网络体系,既满足经济功能,又满足生活功能,使城市生活温馨、宜居、便捷。

3.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地上和地下的关系。地下地上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和群众生活的“生命线”,必须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里子”,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既要搞好地上建设,更要高标准搞好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要先地下、后地上,从城市管网设施这些最贴近百姓冷暖的基础工作抓起,加快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和综合管廊实施,解决“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地上要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绿色交通,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提升道路网络密度,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处理好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关系。城市新区和老城区都是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城市新区是城市新功能和新兴产业的空间载体,老城区是新区发展的重要功能支撑,也居住着大量的城镇居民。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要协调推进,在加快城市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老城区功能的完善和改造提升,新旧结合,以新补旧,以旧促新。旧城区要加快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城区改造,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新区建设要注重综合开发和复合型建设,强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居住与就业、功能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居住、工作、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现在,我们的一些市县领导干部还是只重视新区建设,不重视旧区改造,因为老区改造成本高、投入大、见效慢,新区建设见效快、效果明显、易出政绩,但是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强调的是新区、旧区协调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视老区的发展。下步我们将以督导的方式对一些只重视新区建设、不重视老城改造的的市县进行及时纠正。三是处理好城区和农村的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最终要实现城乡一体发展。要处理好城区和农村的关系,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环境治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解决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问题。四是处理好建设发展和传承保护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脉,是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文化要素,在城镇建设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旧城改造要注重保护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名人名居、文化胜迹,不能全部推倒重来。新区建设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又要传承历史文脉。文化传承是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不能搞千城一面,要通过规划、建设把城市文化突出出来。最近,李克强总理去开封考察,对开封在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中传承历史文化、改造城市环境,尤其是把五大湖水系串联起来,形成规模大、效果好、生态美的水系景观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五是处理好建设速度和质量安全的关系。城市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实现有质量有安全有效益的速度,不能出现“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等问题。要遵循建设规律,严把安全关、质量关,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终身追究制,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加强城市防灾应急管理,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挖山填湖,随意倒垃圾、排污水,大气和水污染了,农田、绿地一环又一环被水泥吞噬,这些行为的恶果正在显现。同时,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棚户连片,棚户区、城中村住房条件差,设施不健全,安全隐患突出。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目标,抓住城市双修、水生态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居住品质等突破口,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1.积极开展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增强老城区功能、焕发老城区活力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按照要求,各城市今年要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推进实施一批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要初见成效。各市县要尽快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实施评估,对城市山体、水系、湿地、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进行调查摸底,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风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生态问题突出、城市功能短失、脏乱差严重、亟需修复的区域,明确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的重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和评估结果,确定开展城市双修的地区和范围,编制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城市双修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落实实施主体。洛阳、开封作为国家第二批双修试点城市,要学习借鉴三亚经验,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要走到前面,为全省提供示范。各县(市)要结合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把城市双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

2.抓好水生态治理。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也是城市的自然特色。良好的水环境事关城市品质、城市魅力和城市竞争力。水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水一个城市就没有活力,就没有灵气。我省城市河流分布比较密集,初步统计,全省县以上城市规划区内现有河流480多条,总长度达到4000公里左右。近年来,各地在城市水生态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许昌的水系工程、长垣老城东北湖、永城的日月湖、夏邑的天龙湖等,使城市水环境整体质量得到一定改善,部分河流两侧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城市河流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垃圾乱到、污水乱排、乱搭乱建等现象还十分普遍,不少河流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部分河道由于人为的阻断、侵占、填埋,导致断面变小,流量变少,河道行洪、自净的能力越来越低;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有些河道,甚至变成了垃圾场;个别河流已经成为“死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

省委省政府将黑臭水体整治纳入今年的十项民生工程,省政府印发了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要求年底前省辖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省直管县(市)、县级市基本完成黑臭水体的截污纳管工作,县城全部完成黑臭水体的垃圾清理工作。目前我省还有不少黑臭水体尚未开始整治。有关市县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黑臭水体整治的重要意义,落实责任,抓好协调,一方面要落实河长制,明确黑臭水体治理责任人;另一方面要加强协调,统筹环保、水利、农业、住建等部门,形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合力。要远近结合,科学实施,近期以初见成效为目标,采取截污、清理漂浮物、清淤、引水等措施。远期必须实现“长治久清”,整治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形成有效防治黑臭现象的工程体系。要尊重规律,系统治理,将治水融入城市发展之中,统筹推进。在河流生态治理上,不能一味采取硬质护坡,要建设生态堤岸。要进一步做好污水处理工作。统筹考虑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等问题,工业污水工业化处理,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可以通过湿地公园进行自然净化、生物净化,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3.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充分发挥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方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削减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鹤壁市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2015年开始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去年夏天降雨量达到300多毫米,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的地方有效减少了地面径流,防洪排涝的作用明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省要求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新建单位和小区要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规划、设计和建设;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公园绿地提升、道路改造等,积极推进海绵型生态水系、绿地系统、道路广场、小区和单位建设。要提高城市雨水排涝系统规划设计标准,推进雨水管网、防汛排涝等设施建设改造。

4.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大气环境污染己成为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1+6+7”等系列文件,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脱贫攻坚、国企改革、转型发展并列为四大攻坚战。今年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终期目标考核年,是我省巩固提升大气攻坚治理成效的强化之年,各市县要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环境支撑能力。强化工作组织,坚持治本治标双管齐下,科学制定本地区扬尘污染防治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建立健全“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新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加大城市道路机扫率,主次干道要争取实现机械化洗扫,显著减少道路扬尘。严格监管执法,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各市县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和远程监控等手段,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企业,严肃查处。对工作落实不力、治理效果不明显的单位,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做好渣土清运管理与垃圾清运工作,建立专业化运输队伍,增强驾驶者规范清运意识。渣土车要符合标准,纳入公司化管理。建立清运处置费多方监管账户,利用经济杠杆调控清运市场。加快露天、敞开式生活垃圾集运设施改造,建立机械化、密闭化、压缩化垃圾收集和中转运输系统。

5.努力提高住房品质。住房问题是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住有所居,就要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一是要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棚改是拉动投资增长的有力抓手,消化商品房库存的有效途迳,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各市县要按照这一要求,切实做好2018—2020年改造计划的编制工作,要将建成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棚户区作为改造重点,推行板块式改造、市场化运作和货币化安置。要加快棚改进度,省政府要求今年的42万套棚改新开工任务,6月底要完成90%,8月底要实现100%开工。各地要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倒排工期,加大推进力度,确保今年棚改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二是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房屋租赁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居住问题、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拉动住房消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市县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主体,增加住房租赁市场供应,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发展成品住宅。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群众对商品房质量包括物业服务、周边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成品住宅是提高住房品质的有效途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等基础条件好的地方要加快推进。

(四)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城市环境好不好,城市竞争力高不高,既要靠建设,更要靠管理。我们一些城市外表光鲜亮丽,硬件设施不错,但城市服务管理这个软件版本比较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不顺,多头管理,九龙治水;有的执法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方法简单粗暴,群众很不满意。现代化城市离不开现代化管理。要深化改革,创新方法,努力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1.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是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已明确了执法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要求:今年上半年,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和县级城市要实现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9月底前,其他县要实现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和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统一;10月底前,所有市县都要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年底前,完成全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轮训工作。今年改革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市县党委政府一定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改革,严格按照5月15日全省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2.加强市容管理。市容市貌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代表城市的管理水平。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提升县级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创新环卫保洁方式,完善环卫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努力建设秩序优良、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美丽城市。

3.依法治理城市。推进依法治理城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行政决策随意性大,如不按法定程序,随意变更、修改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随意调整容积率;对于重大问题不调查、不研究、个人盲目拍板定案等。导致城市规划存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区长一个新区”等现象。省委省政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决遏制领导干部擅自变更规划、修改规划控制指标、压缩合理工期、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等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等现象。我们市县政府的领导同志要带头,树立法治思想,按规矩办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带头遵守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程序,确保决策机制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依法惩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如违法建设,破坏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这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共利益,损害政府公信力,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近些年我省虽然加大了对违法建设的惩治力度,但在利益驱动下,违法建设行为仍然难以杜绝。各市县要硬起手腕,依法依规惩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清查并处理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规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为。

三、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百城建设提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密切配合,要科学谋划项目,加强融资保障,强化政策支持,确保工程科学健康推进。

(一)加强项目谋划。要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总体要求来谋划项目,依据专项规划确定项目。着重抓好几个结合。一是与提高承载能力结合起来。承载力的提升主要是提升交通、生态、服务和产业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城市病”。二是与改善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休闲、养老、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三是与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结合起来。环境质量就是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民生,就是保障发展。要切实通过项目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使城市更加景致优美、宜居宜业。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问题是百城建设提质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各市县要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利用间接融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城市基本建设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债券资金分配等要向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倾斜。二是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省投资集团、豫资公司、水投、交投等省级投融资平台作用,支持各级投融资平台公司积极转型,壮大公司资产体量,扩大融资平台规模,提高融资能力。三是争取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贷款支持。目前,各金融机构参与百城建设提质的积极性很高。要建立融通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取专项建设基金、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政策性资金,发挥好现有省级“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人保河南城市发展基金”“邮银豫资一带一路发展基金”和“PPP开发性基金”作用,解决项目所需资本金和融资缺口。四是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政府与市场分工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有经营性收益和现金流的融资平台转型改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细化招商优惠政策。要积极推行市场化融资模式,增强项目的融资吸引力。

(三)强化组织实施。一是组织观摩,开展督导考核。省政府将选择条件成熟的地方,适时召开百城建设提质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项目观摩,交流经验做法,对照先进,查找差距,推进工作;建立督查制度和督查问责机制,鼓励有作为的先进市县,同时也要督查问责不作为的后进市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定期进行相关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二是压实项目责任。项目建设工作责任要一级一级抓落实,确保项目按期推进、如期建成。各市县要加强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紧紧盯住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市县领导挂帅落实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省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动项目落地,积极对口指导协调,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住建厅,同时抽调省发改、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提高效率。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政府领导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协调解决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新格局。作为城市,即使不搞百城建设提质,规划、建设和管理也是永恒主题。各市县要增强机遇意识,树立问题导向,趁势而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城市的发展问题,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加大支持力度。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省委省政府将尽最大可能,用最大力度,在政策、资金、项目、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和倾斜。

一是在用地报批方面。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用地保障方案,明确了相关措施。将突出用地保障重点,合理调控土地供应结构,加大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用地的保障力度,将土地指标直接分解到县(市)。国土部门要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效率。对符合用地条件、报批材料齐全、符合受理条件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用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服务,限时完成报件审查,限时组织材料上报,并积极做好后续跟踪协调工作,确保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项目顺利落地。

二是在融资方面。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投融资方案,支持市县搭建投融资平台,整合资源、资产、资金、资本,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公司,开展县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省级投融资公司通过合作、合资,帮助县(市)解决项目资本金,改造政府投资平台公司,提升融资能力和质量,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在财政方面。将统筹整合现有资金设立引导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各县(市)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作。通过完善新型城镇化转移支付分配、财力性转移支付分配、相关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新增政府债券资金分配等措施,加大对县级城市的倾斜支持力度。

四是在项目管理方面。为便于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和实现项目信息共享,对于录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信息库中的项目,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优先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库。

四、实事求是,科学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按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充分认识、顺应和遵循城市成长规律,实事求是、健康有序推进,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精明增长和健康运行,防止出现偏差和步入误区。

(一)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规划先行,避免无序和浪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规划是一项具有引领性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在长垣召开了规划推进现场会。规划水平不高,后续建设水平必然也不高;规划如果不当,后面建设必然也会出现问题。一要发挥专家作用,切勿走形式。规划过程一定要坚持依法、民主、科学,特别要尊重专家的意见,请专家对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规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省政府将成立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作为规划决策的技术审查咨询机构,负责对市、县城乡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重要专项规划等进行技术审查,专家审查意见作为规划修改完善和审批的重要依据。专家审查意见不予通过或不按审查意见修改完善的规划不得批准实施。二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门做规划。规划形成以后,要让公众参与、公众评议,广泛吸纳群众意见。需要注意的是,规划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切忌过多“指点江山”,在一些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上,要有主见,但是不能主观,要敢于决断,但是不能武断。现在很多地方一讲到城市、产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就是这个中心、那个世界级,一些城市规划也是提出建设各类中心城市,这些目标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能够实现,要实事求是,特别是中小城市更要准确把握定位。城市定位要做到保障能力与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总体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三要突出塑造城市特色,切勿千城一面。要对城市特色深入研究,科学把握。按照尊重历史、顺应自然的要求,把城市个性特色塑造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例子:我们很多城市是“低头是铺装,平视见喷泉,仰头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这样千城一面的规划版本随处可见,没有个性也没有特色。做城市规划,一定要深入研究城市特色的塑造问题。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每一座城市都有历史故事和传说,要把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彰显个性特色,下决心作好以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这篇文章,否则不仅对不起群众,更是对中原大地悠久历史文化的漠视。

(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尊重规律,避免盲目扩张。一是结合县域实际,切勿大跃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品质、增强综合承载力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一哄而起、大搞新的造城运动。城市的规模扩展要与产业发展和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匹配,与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不搞造城运动,不搞大跃进,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好事办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二是严格按需建设,切勿搞形象工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按照城市发展需求来建设。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仍然走“老路子”“老办法”,照抄照搬,陷入单纯靠增加建设用地、开发房地产的怪圈,在不良政绩观等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城市土地规模短期内迅速扩张;许多地方通过简单的拆迁、引资、建楼、建厂,让农民洗脚上楼,造成了“伪市民”或“半城市化”现象;还有一些市县领导“拍脑袋”决策,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和宽绿化带,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必须遵循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在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充分积聚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三)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创新思路,避免举债建城。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要环节,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一蹴而就、大轰大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建设。财政厅要制定一个预警措施,不能举债发展,不能因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建设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一是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要构建资金综合平衡体系,依法合规编制投融资资金平衡方案,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规模控制、举债审批、统计管理等制度。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化解债务风险工作方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二是创新融资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盘活存量资产撬动社会投资,充分利用间接融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市场化运作。三是加强存量债务管理。健全预算管理机制,结合存量债务管理情况,合理评估融资能力,限制超出承受能力的融资行为。对融资规模设定上限,控制区域风险和项目风险,区域及单个项目都要有足够的还款来源,做到平衡投资。

同志们,为办好这次培训班,省委组织部、省住建厅做了精心准备,邀请了国内顶尖学者专家为大家授课,机会难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志们要珍惜机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听听专家的意见,静下来,钻进去,努力学习,深刻领会,加强研究,争取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有所提高。

第一,要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央的一贯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座的各位,在地方、在单位都是领导同志,有市长、厅长、县长、局长,在这里都是学员,要找准定位,转变角色,学习期间不再承担所在单位的工作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研讨上。在校学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和作息制度,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一律住宿舍、吃食堂,不搞特殊,不搞吃吃喝喝、迎来送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要深入学习思考。这次培训班邀请的老师,都是国内规划建设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层次非常高,理论素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同志们要抓住难得机会,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研讨,遇到困惑不解要积极与老师对话,努力把课程学习透彻、研究清楚,正确把握和理解课程的精神实质。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将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使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要结合实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吃透政策精神,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措施,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工作,推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持续健康开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长垣县城建设

猜你喜欢
百城提质建设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为城市提质而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9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
8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6个月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