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安 博 何 北摄影 何 北
穿越历史的黄包车
——人力三轮车
■ 实习记者 安 博 何 北
摄影 何 北
一提到人力三轮车,不同年代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记忆。在现在的生活当中,人力三轮车已然变成一种具有怀旧意义的旅游观光工具,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想要再次体验这种亲近自然的交通工具,只有到一些旅游青睐的小巷了。只是现今穿梭在胡同巷子里的人力三轮车,已然不是当年人们为了方便出行而乘坐的交通工具了。
而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黄包车就是现在人力三轮车的前身。即使不是那个年代的人,看过《上海滩》的朋友们也一定记得,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黄包车。
在那个年代,黄包车和自行车是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而黄包车主要是靠人力拉动的双轮客运工具。客人坐在不宽不窄的后座上,车夫抬起两边的拉杆,这一趟的行程也就此开启了。只是车夫拉车所需要消耗的体力过大,想象一下,一名纤弱的女子加之车本身的重量,也许车夫还可以拉她很长一段距离毫不费力,但若是体态壮硕的男子坐在车上,光凭着车夫双臂的力量,不知道会不会累到筋疲力尽。而且长久的高负荷工作,也会对车夫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就让人想到了上学的时候,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中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来自农村的祥子是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希望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于是立志要自己买一辆车,做拉黄包车的车夫。可是他辛辛苦苦用了三年的时间赚来钱买来的车,最终被军阀抢走了。那之后他再次努力攒的钱却被骗走。后来用爱情换来的车,也为了料理虎妞的后事而变卖了。心爱的姑娘小福子的自杀让他最终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此堕落。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当时北平人力车夫的悲惨故事,揭露并痛斥了当时黑暗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正是因为黄包车的这种落后的设计理念,慢慢的作为黄包车的升级版,人力三轮车出现了。并且随着三轮车的出现,人力车逐渐被取代。
人力三轮车开始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被广泛的应用,大街小巷穿行着这种便利的小车,记得小时候因为坐车晕车,所以尤为青睐这种小车,坐在上面,不缓不慢,微风徐徐欣赏路过的风景,每一段行程都是一次融入自然的旅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产品出现了,马路上车辆的增多,开始让这些小车行动受限,配合社会的发展,人力三轮车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线。我们再也不会在马路上见到人力三轮车拉载着乘客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目的地。
而除了作为胡同巷子里观光旅游的游览车,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特色的存在被政府保留下来外,其实三轮车还走向了世界。
Met Gala,又称Met Ball,是由纽约大都市艺术博物馆时装馆每年举办的慈善晚宴舞会, 从197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为了庆祝每年特殊的主题的展览开幕,同时为时装馆筹集捐款。作为一次时尚圈的盛宴,在今年的Met Gala上,超模Karlie Kloss就别出心裁,将头发剪短,身着干练又迷人的女CEO服装,坐着三轮去参加了这次舞会,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不仅在纽约的“时尚界奥斯卡”慈善晚会,被誉为浪漫之都的法国巴黎,同样也有人力三轮车的影子,它们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司机们沿着路线向游客们讲解巴黎的历史,这里曾发生过什么?那里又有着什么故事?三轮车的复古气息吸引着来自各国的游客们,它们悠闲而缓慢地为游客们展现出了一个别样的巴黎。
出于对人力三轮车特殊的情怀,我们走进了北京的胡同巷子,想要再次、重新体验一回乘坐人力三轮车的感觉。
走进南锣鼓巷的巷子口,总会有好些人在那里吆喝着“坐黄包车么?欣赏北京胡同特色风景。”但不同于从前的是,巷口再也不见那些车子的身影,而唯独黄包车车夫在这里招揽生意。为了能够更深入透彻的了解现在人力三轮车的“生存”现状,我们搭上了一辆车,和“车夫”程大姐边走边聊有关人力自行车的那些事。
作为旅游观光的一部分,在人力三轮车上我们听到了有关南锣鼓巷的历史,程大姐就像是一个导游,给我们讲述起了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地形啊,中间高,两边低,这就有点像那种罗锅(驼背)似的。到清朝的时候,叫罗锅巷,皇帝觉得不好听所以改成了锣鼓巷,谐音,其实跟锣鼓没关系。南锣鼓巷从南口到北口,全场七百八十米。”
说着说着我们走进了胡同,“咱们走这个是胡同。东西叫巷,南北是胡同。巷子是八米宽,胡同是三米到六米宽。”当我们询问了走胡同而不是巷子的原因后,程大姐给我们解释说是因为现在南锣鼓巷的人流量太多了,根本没办法在里面穿行,所以像是这种人力三轮车会选择在胡同中穿梭,浏览一些胡同中的特色景点。而这些胡同里大多还都住着一些居民,因此坐着人力三轮车在胡同中穿行,能够更好的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为了了解人力三轮车的现状,我们问了程大姐现在生意的情况,程大姐表示,平时的生意不是很好,但是到了孩子放寒暑假的时候,带孩子来的多,生意就会好一些,小孩子还都是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他们都没有坐过这样的车子,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新鲜的事物,但是也许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这是回忆。
想到刚到巷口却不见车子的情况,我们向程大姐询问了原因,才得知现在不允许人力三轮车停放在巷口,因为看起来可能会有一些混乱,正是因为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的限制,加上生意不是很好做,现在的车比以前少了很多。
不同于以前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人力三轮车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由原来的纯人力变成了现在的电动人力三轮车,脚蹬累了就可以开始电动模式,电瓶没电了,就用脚蹬。车子用的电瓶一次要充电八个小时,一块电池可以拉上半天的车,也可以说黄包车又一次升级了。
▲ 南锣鼓巷的老胡同
聊了很多以后,程大姐也打开了话匣子,程大姐说她干这一行已经有十多年了,一直就在南锣鼓巷这里。因为常年的经验,她早已是轻车熟路,每个胡同怎么走,能通向哪里,每个景点的历史她都知晓一二。
但其实这样一个“活地图”并不是北京当地人,程大姐是安徽人,嫁到了北京,但是生活上并不是很如意,恰巧街坊中有一位老人家今年70多岁了,他三十年前就干这行干了三十多年,在老人的影响下,程大姐觉得干这行,平时没事可以和旅客说说笑笑的心情好,在家里的不如意也不会憋在心里生了病。于是开始学习接触,从老人家那里了解胡同的文化,加之自己在胡同生活的二十多年,自己就成了半个“历史达人”了。
程大姐说,虽然有的人会觉得这过去是要饭的干的,嫌丢人而不愿意干,她还是很喜欢,而且打算坚持下去。而且她觉得虽然人力三轮车可能不会再有更好的发展,但是黄包车在南锣存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而且黄包车也算是一种文化,从最开始两双手拉的农村架车,到用脚蹬的三轮车,再到现在的电动车,这种车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肯定还是会有的。
现在想要乘坐这样有文化风情的人力三轮车,在北京的前门、后海、东直门还有南锣鼓巷等景点都会有。坐上穿梭历史的小车,逛一逛北京的老胡同,特别的感受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体验的经历。
▲ 程大姐边载着我们边在讲解
▲ 经管理后没有车的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