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创造是重新构建或产生新事物的一种活动。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创造的要求规定得过于苛刻,则会削减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学生为了达到创造的要求,刻意寻求离奇、怪诞的主意。因此,创造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邵瑞珍认为,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但二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类似的。所以,语文教学可以以培养类创造思维为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的灵感。
一、有依据地否定,培养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总有无从下手的窘迫感,原因何在?教学囿于教材,学生屈从于教参。语文以教材为例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典型示范,师生共同寻找文本价值,把握教材规律,形成文本解读能力,逐步加强语文素养。但学生如何才能从例子中发现突破性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另一方面,学生要有善于质疑,敢于否定的勇气。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还是用“推”好?多数学生都认为“敲”比“推”好,因为参考书上说:韩愈这么说。然后,搬出种种理由来论说“敲”比“推”好。此时,帮助学生思考的线索是:深居庙里的和尚半夜归来也需敲门吗?敲门的声响会不会破坏诗歌营造的宁静氛围?试想,什么情况下用“推”比用“敲”恰当?
在浙江永兴小学校的一次课中,学生对谢道韫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南方少有鹅毛大雪的天气,孩子们遇到得更多的是细雨中夹着冰渣子。盐粒像极了夹在雨中的小冰粒儿,所以“撒盐”比“柳絮”更真实。教师意识到学生对文本的否定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体现着他们细致的观察力,理应及时加以引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结合文中的语境和北方的气候特点,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详细解释:其一,北方天气严寒,常有大雪骤至,这与南方冬天下小冰渣子不同;其二,文中有“俄而雪骤”,“白雪纷纷”等词句,说明雪下得大,下得急。所以,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下要比“撒盐空中差可拟”表达得更为准确。但下雪并不都似柳絮因风起,也有如撒盐粒的情况,更有许多别样的姿态,同学们课下动笔写写咱们南方的雪,并与北方的雪作一番比较。
以上两个例子旨在说明,大胆的否定要基于适当的线索,不能盲目而为之。语文教师要利用这样的否定激发教学灵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打破教材僵局,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得出一个答案重要得多。”学生带着问题意识深入文本,既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又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在实习时,收集到了许多学生提出来的,富有創造性的问题:
1.《再别康桥》中,云彩本来就带不走,诗人为什么还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2.廉颇负荆请罪为什么要“因宾客”?
3.荆轲刺秦是被逼无奈吗?
4.《郑伯克段于鄢》中“遂为母子如初”的深刻含义?
5.《鸿门宴》中刘邦向项羽请罪时说的一番话和樊哙质问项羽的话为何大同小异?
当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活跃的思维感到高兴而不是为难,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对于执教多年的老师来说司空见惯,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是具有首创性的。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为学生指明发现问题的方向。教学要通过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迁移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支持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数学、物理等学科常常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语文是否也存在着一题多解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样话,百样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同的观点不同的论据;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体裁……由此可见,语文也可以采取“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笔者在旁听一堂阅读评讲课时,遇到一道词语替换的题。没想到,那位老师还在为学生总结答题套路:“这种题型一般不能换,分析时,应先对要互换的词语分别进行解释,然后结合人物的形象、性格、情感及主题等进行比较。答题模式为:不能换为XX词,原词的意思是……,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若换成XX一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退一万步说,这样做是为了规范答题格式,那么“不能替换”这一结论就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了死胡同。
在一次写作课上,教师先将学生分为小组,各组根据材料讨论,并总结出论点和论证方法;然后,在班里共享各个小组的观点;最后,要求每个学生从众多的观点中选择一种,组织恰当的材料,采用合适的结构,运用二到三种论证方法完成作文。教学过程中,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独立思考,还有信息的筛选……这就体现出了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语文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组织合适的材料,采用恰当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提高筛选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语文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结果。试问:演讲、辩论、朗读、作文等活动,哪里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呢?
四、动态生成教学过程,把握学习机遇
课前,教师尽管会对教学活动做各种各样的预设,但他永远不知道课堂上真正会发生什么。部分教师为了把握课堂节奏,企图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思想高度统一,知识水平旗鼓相当,答题套路一致,甚至为了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效果,扼杀学生“出格”的思想,不准学生“胡思乱想”。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创造力的生命,教学自然不是往返的机械运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生成教学过程,把握教学机遇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真正的教学不是走马观花,学生要学有所想,学有所悟。
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看似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毛泽东为什么敢如此口出狂言?学生指出,毛泽东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和1945年写的《沁园春·雪》风格相近。但是,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时才32岁,当时他无权无势,学无所成,却写出了如此豪迈的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和“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狂妄自大还是帝王将相?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能不回答吗?说实话,我还真的不能用三两句话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于是,我只能把预设的课后作业做了调整:学生至少搜集三到六篇毛泽东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查找至少两个与毛泽东等革命家有关的故事。组织材料,用三、四段话论说“少年英雄与豪迈诗风的关系”。
五、科学测量与评价,提升自我效能感
学生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学生要明显体验到学习已经带来的进步;另一方面,学生要能看到学习前面是够得着的收获。这些都不是“你很棒!”、“继续加油!”这种不痛不痒的评价和刻板的测量方式可以做得到的。教师要提供科学的测量试题,合理的评价标准。以高考对学生识记教材中名句名篇情况的测量题型变迁为例,2013年课标全国卷的测试题型:
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016年课标全国卷的测试题型: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014年课标卷开始采用理解型名句默写,将理解与背诵结合起来,根据提示或分析,写出相应的诗句。这种题型较之识记型默写题,增加了对“名句名篇”内涵的考查。教师不仅要尝试着让学生识记,理解诗句内涵,更要在此基础上,生发联想。比如,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表达用心专一的成语、诗句、故事……
既然测量越来越科学化,那么评价的标准也应该多元化。客观题,不再是非此即彼;主观题,教师要避免先入之见。在客观题的评价上增加灵活性,在主观题的评价上加强客观性。类似于,一道多选题的评价标准:选A得五分,选B得4分,以此类推;对同一论说题的内容、表达、结构、书写等分开评价,各项评价内容占不同的比重。总之,教师要尽力在自己的教学中采取灵活有效的测量方式和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将创新理念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該为之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伟秀.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200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3]张红梅.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山东师范大学,2003
[4]张静秋.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硕士学位].东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