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唐卡”

2017-07-29 02:31解晓磊
魅力中国 2016年48期
关键词:唐卡

摘 要:作者导演万玛才旦将自己的小说翻拍电影,以“藏地三部曲”闻名,最新作品《塔洛》描写藏族文化在时代当中的生存与变迁。过去藏族文化体现在唐卡里,今天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塔洛》则是“当代的唐卡”。他拿起手中的摄像机拍摄的影像就像古代的唐卡画师在绘制浓郁的藏族文化生活一样,温和含蓄的镜头下掩藏着一个波涛汹涌的内核。

关键词:万玛才旦 唐卡式镜头 原生态文化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绸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1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馆,画师们花了28年时间创作了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各教派源流为主线的《中國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汇集雪域高原民族文化精髓,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藏族唐卡巨作。这些唐卡承载着藏族文化,是用来给众生凝视和瞻仰的。万玛才旦拍摄的新作《塔洛》、就像“当代的唐卡”,导演试图以绘制唐卡的方式结构镜头语言。

1、黑白影像雕刻出的现实世界

在追求4K甚至更高影像品质的技术语境下,《塔洛》采用了经典的黑白影像的表现方式,这一选择被导演万玛才旦解释为是为“凸显塔洛的状态,他的孤独感,他的外在世界或者内在的精神世界。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的世界也很简单。”2《塔洛》是一部黑白摄影的藏语电影,主创人员大胆采用黑白影像这种目前主流电影鲜少使用的拍摄方式,使得青藏高原美丽的自然风景不再是人们以往观念中的蓝天白云式的模式化表现,反而使观众增加了对藏地题材电影新的视觉感受,以更宽泛的格局来观看,审视电影中的深层次的内容,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选择黑白影像,是在不断充实加工的过程中,与团队和摄影师共同商量后做出的决定。3用黑白拍主要是希望呈现出主人公塔洛的孤独处境及状态,塔洛是一个很简单、个性很单纯的牧羊人。四十多岁没有女人,也没有身份证,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中,跟外界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记忆力很好,却记不住自己从哪里来的,是个孤儿。在影片创作之初万玛才旦便决定了要拍一部黑白片,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的影像来表达塔洛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如此,黑白影像才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他的精神世界。

2、唐卡式的构图与长镜头叙事

唐卡的绘制是画师观想与膜拜合而为一的修行方式,是一颗不受世俗喧扰的虔诚心灵在涤清世间污垢后对着佛陀在明镜般的水中映下的倒影进行恭敬的描摹,一种心灵无限接近理想世界的最高领域——佛的境界此时此刻在一笔一画的起承转合中赋予了信仰的力量,这种佛礼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导演万玛的镜头语言风格,从而形成了类似绘制唐卡时的“唐卡式镜语形式”,犹如导演温和含蓄平静的叙事镜头下有一个波涛汹涌的内核。

而这种唐卡式的镜头语言就犹如虽然被二维平面限制的唐卡一样,仍然可以不动声色的展现纷繁复杂背后的信息文化。塔洛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孤独落寞的伤感及价值的迷失油然而生。主人公唯一一次进入画面中央,表面上地位被认可的一次还是拍证件照的时候,然而处在画面中央的塔洛仍然无法摆脱别人的摆布,就犹如低贱的身份无法真正的扳正过来一样,被人摆布的糟糕命运无法扭证得到根本的蜕变。在洗头的过程中,极具不平衡的画面直逼观众的视野,这种异常的不规则画面传递给观赏者不舒服以及紧张的压迫感。但是当塔洛回到自己的地方时,画面一下子空旷舒适起来,所有的压迫感都立马消失,画面构图也变得和谐舒适起来,塔洛又处于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回到了自己的领地,整个精神状态截然不同,这也表明出塔洛这种极其单纯简单的人是不可能融入到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去的,即使融入到其中也是在城市生活中快速的生活及精神的压迫中度过。

3、镜头隐喻下的精神空间

著名哲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中,镜像阶段正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4镜子作为隐喻手段在《塔洛》中大量的出现,是影片的叙事特色之一。同时大篇幅的镜像画面与塔洛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着密切的联系,镜子犹如塔洛不断审视自我的一个“照明镜”。折射到影片中,塔洛第一次进入理发店洗头的场景,坐在镜子前的塔洛,是从大山踏入城里的开始,此时的他恰如一个现代社会中的婴儿一样,镜子的存在使他开始无意识地审视观察自己。镜子中的自我形象便是自我对照的对应物——他者,从此以后根据他者来不断的审视自己存在中的变化,从而更深层次的不自觉中拿自己与外界的大环境进行对比,不断的审视自我。

从影片展现的空间来看,导演并没有给观众展现人们常规思想中肆无忌惮的蓝色天空、晶莹剔透的雪山、五彩斑斓的经幡等“藏地符号”的图景,而是以冷静的写实主义以黑白影像呈现给观众一个正在受现代文明影响逐渐转型和改变的藏区精神家园。影片呈现塔洛放羊的山谷,呈现的高山没有了巍峨与神圣,他与发廊女杨措走出去的梦想离实现也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希望的破灭,影片跳出了封闭的情节叙述,以单一的线索,朴实的情节再加上黑白影像以及固定机位的经典的镜头语言,从简洁的故事叙述中给观众呈现了藏族地区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以及城市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与塔洛单纯的思想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藏这块原本就披着神秘色彩面纱的土地面临着更多文化的渗透融合与碰撞,电影《塔洛》中落后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宗教与世俗这些逃不开的话题导演用唐卡式的镜头语言加以叙述。导演从构图,色彩等方面营造着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整部影片被黑白影像打磨出粗粝的质感,勾勒出亦是清晰又亦是模糊的人与世界。同时又以冷峻的视角深刻的反映着藏地的现实,并通过个人探索式的艺术表达使得影片呈现出厚重和苍凉的诗意。过去藏族文化是体现在唐卡里,万玛才旦的影像就是今天的唐卡,将现实的藏地图景用镜头展现给观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沉思。

参考文献

[1]万玛才旦:《塔洛》,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年,第91页.

[2]陈伟:《《塔洛》:藏地的现实与诗意》,《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12期,第102—104页.

[3]程志芳:《孤独者的身份焦虑与价值迷失》,《电影文学》2016年第23期,第96—98页.

[4]施佳慧:《噬血的欲望——浅析影片《塔洛》》,《戏剧之家》2016年第19期,第128—129页.

[5]万玛才旦等:《或许现在的我就是将来的他——与《塔洛》导演万玛才旦的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128—134页.

[6]胡谱忠:《《塔洛》:多重身份叙事的文化指向》,《电影艺术》2016年第2期,第71—73页.

[7]卢辰芳:《静静的唐卡——万玛才旦电影作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8]王小鲁:《《塔洛》:藏区的生活符号学》,《中国电影报》,2016年12月7日,第007版.

[9]杨伟:《影像重构与文化深描——万玛才旦电影论略》,《西藏艺术研究》2016年第1期,第67—72页.

作者简介

解晓磊,1993年,女,汉,云南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多篇文章在全国大学生第八、九、十届征文比赛中分别荣荣获三等奖,在读硕士期间主要也是研究戏剧与影视方面。

解晓磊、1993.8.10,女,山东省肥城市,在读研究生,戏剧与影视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云南省昆明市

1 陈风,【西藏唐卡:美丽与幻想的艺术】,中国西藏网,2015年9月。

2 万玛才旦、刘伽茵、江月:《或许现在的我就是将来的他——与《塔洛》导演万玛才旦的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3 刘荣,《专访电影《塔洛》导演万玛才旦:藏区最大变迁是人的精神》,《凤凰周刊》2015年第33期。

4 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唐卡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太原有了首座唐卡艺术馆
当景泰蓝邂逅高原的古老梦境
朋友多了好走路
边巴次仁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唐卡收藏渐暖
唐卡绘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