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规矩也难成方圆

2017-07-29 12:40许月仙
速读·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主体性规则

许月仙

摘 要: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更是幼儿园日常活动的保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规则,而应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愉快的人文环境。在实施规则教育中,应遵循“不变”与“可变”原则,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少用“冷处理,从幼儿的身心需要出发,有效反思规则和规则教育,实现规则教育的整体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规则;规则教育;主体性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更是幼儿园日常活动的保障。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这给幼儿园教师进行规则教育带来了困惑:自主和规则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使它们协调统一?教师们犹如“戴着镣铐的舞者”,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矛盾重重,并产生了许多问题。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不是教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规则,而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指南》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我对规则教育有了更深地理解。

一、规则培养应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镜头一:户外活动中,教师准备了高跷、弹弹圈、甩脚球三种材料供幼儿选择(投放数量与幼儿数基本相同),每位小朋友都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玩了起来,可不一会儿,乐乐为了抢桐桐的玩具而吵了起来。老师:“乐乐,你不是有玩具吗,为什么还要去抢人家的玩具?”乐乐:“我想玩桐桐的高跷”,老师:“你刚才自己挑的是甩脚球,桐桐不愿意跟你换,我们明天再玩高跷,好吗?”乐乐很不情愿地又玩他的甩脚球去了。

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更没有把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放在首位,具体反映在:

第一,在投放材料时,没有提供幼儿自由选择的空间,只是按教师的需要投放材料,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感受与需求。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时要体现层次性。

第二,教学中,教师虽然意识到要要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也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我们应走出自我中心,改变权威形象,尊重幼儿的需求,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体验到成功感。

二、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愉快的人文环境

镜头二:区域活动开始了,几个小朋友争抢着跑到了表演区,他们看见沙锤、双响筒、单响筒、手鼓、铃鼓等各种打击乐器,以及漂亮的花环、彩带等便纷纷争抢起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走过去,悄悄对他们说:“小朋友,这样争抢好不好”?贝贝说:“不好”,我又问:“怎样玩最好?”他们停下来说:“不争不抢,互相谦让地玩儿。”我说:“对呀”。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表演材料应该怎么玩,“这些是玩乐器的小朋友站在外面圍成一圈伴奏,好吗?”孩子们说:“好!”我说:“这就作为一条规则行吗?”“行”。“老师,孩子们纷纷说着“打击乐器,是小朋友敲打伴奏用的”、“这些花环是戴在头上用的”“彩带是拿着表演用的”……教师引导:“那表演的小朋友在哪儿表演呢?”“站在圈里表演吧!”于是一条条规则完成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井然有序,各个表演得是那么投入。

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儿童应当成为环境的主人和活动的主人。幼儿园教师应当为儿童营造民主、自由的人文环境,还孩子学习的权力,并为他们创造与同伴交往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成为幼儿园的主人。任何个体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特定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开始只是被动、无意识地遵守这些规则。随着个体身心的不断发展,开始逐步了解和认同社会规则,并慢慢地将这些规则内化成日常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规则。合理的规则是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是幼儿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人所必不可少的,而绝不是成人为了便于管理幼儿而制定的。

三、实施规则教育应遵循“不变”与“可变”原则

“事先有过要求,幼儿就应遵守”,教师的这一观点体现了成人的权威意识和规则教育中一个常见的观念误区,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我认为对幼儿而言,有些规则是原则性的,必须遵守,否则会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但有些规则是教师为了便于组织活动而单方面制定的,是比较宽泛的、有弹性的,镜头一中的规则属于后者。其实,教师为幼儿换材料,既不影响活动效果,又尊重了幼儿的选择。所以,遵循规则教育中“不变”的原则固然重要,但“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更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规则教育可用“双刃剑”这个词来概括它的利与弊。成人在借助规则教育这把利剑斩去人性的弱点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似乎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一些幼儿变得听话了,但是似乎不再那么亲近教师了,甚至也没有以前那么活泼而富有灵性了。每位教师都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许你正在用“利剑”深深地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四、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少用“冷处理”

反思镜头一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冷处理”,导致乐乐小朋友闷闷不乐地完成户外活动。我认为幼儿在活动中应有愉快的体验和个性休的表现,所以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用适当的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虽然幼儿在教师的强求下也许会屈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出了规则教育的真谛。“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幼儿的身心需要出发,有效反思规则和规则教育,实现规则教育的整体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学前教育.

[3]幼教博览.

[4]幼儿教育.

[5]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猜你喜欢
主体性规则
拼音书写规则
“90岁”女人写下的20条人生规则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