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语言碰撞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2017-07-29 00:55梁怡萌杜新芳孔智星廖婷婷周丹萍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丝绸之路英语教学

梁怡萌+杜新芳+孔智星+廖婷婷+周丹萍+陈楚格

(咸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 西汉年间开辟的丝绸之路,使得沿线东西方多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交流与碰撞。当时人们能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际,与了解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密不可分。作者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入手,以调查问卷方式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希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新发展及学生目标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语言文化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古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方得此名。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共涉及65个沿线国家,54种语言。中国作为发起国,在依托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作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对我国外语教学中培养新形势下的语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具有文化性质,是文化的载体与现象,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学习语言的实质在于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在符合和顺应对方文化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际。Bennett&Allen提出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包含三层含义:超越民族中心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显然前面两种能力是最后一种能力习得的基础,有效的交际与最后一个能力的具备是密不可分的。尽管在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已提倡交际法,但少有涉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更不利于依托于这些外语学习者将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培养涉猎目标语言国不同方面的语言型人才,而不应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传统的语法、语音、词汇等基本的语言学习上。本文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从文化角度研究丝绸之路上的语言碰撞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发。

二、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联系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随着朝代的更迭、政局的变迁,这条历经沧桑的贸易古道不仅为沿路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为各种语言交流碰撞提供了重要场所。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见证地。它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为各自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繁荣。

在全球化进程飞速前进,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仍然具有新时代特征下的战略意义。复兴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应运而生:以点带面,从线到片。这不仅是促进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密切,合作更深入,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更是将外国文化引进来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的实质是了解和感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英国人说英语,中国人说汉语。一个国家的语言蕴含一个国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如龙在中国是吉祥、飞黄腾达的象征,如龙凤呈祥,卧虎藏龙;在西方神话中,它是一只大蜥蜴,长着翅膀,拖着蛇尾,身上长者鳞片,还能喷火。它代表罪恶、邪恶,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又如狗在汉语文化中,一般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在西方,dog虽然有时含贬义,但中性和褒义情况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

可见文化之于语言的重要性。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彼此文化,就会产生交际障碍,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总是忽视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输入,导致一些学生出现Chinglish(中式英语)。

下面,我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探讨我国英语教学中导致文化缺失的具体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的主体为咸阳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共发放在线问卷120份,回收113份,其中大一占比12.39%;大二占比9.74%;大三占比66.37%;大四占比11.5%。该问卷调查共15个题目,内容涉及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课堂教学方式及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等方面,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从调查结果的分析看,这些问题体现在环境、教和学三个方面:

1.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某些用人单位以外语等级证书为参考材料,导致学生以此为学习目标,以做题为学习手段,功利性较强,结果文化底蕴不足、英语应用交际能力较弱。在重视英语学习的我国,一些企业对大学毕业生以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托福雅思证书为优先考虑条件。

2.从外語教育工作者看:(1)在教授方式上,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陈旧单一,课堂氛围枯燥无味,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部分老师们为完成硬性教学任务还是依照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2)在教授内容上,重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知识,忽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和熏陶,使授课变得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长此以往,学生视野难以开阔,学习外语的主动性逐渐降低。(3)在能力培养上,老师上课重在理论教学,忽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较少扩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难以理解英语与汉语的表达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不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从学校培养目标看,难以做到准确地把握人才定位,培养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外语人才。某些高等院校千篇一律地复制出一批批思想能力相近的学生,却难以适应形形色色的社会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用人单位部分热门职位应聘者过剩,冷门职位少人问津。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未能准确把握,课程设置也会相应跑偏,使得英语教学发展受挫。

4.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一些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对英语学习本身缺乏兴趣,自主探究能力较弱;再加上学生运用外语只局限于课堂,课下仍使用汉语交流,英语实际运用少,语言水平进步缓慢。另一个问题是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文化了解甚少,视野狭小,碎片式学习无法真正做到对英语学习的融会贯通。

四、解决办法

1.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等级证书只是作为就业门槛的敲门砖,只是作为个人能力的参考指标,个人英语应用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所以,个人在追求等级证书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使得证书真正具有含金量,才能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2.传统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语法和写作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合理设置课程,尤其是增加口语课,锻炼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对于英语初学者和低年级的学生应以口语操练为主,创设情境注重外语的自然习得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与外国教育专家合作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各类教材,各省教育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相应的教材,这样使英语在保持自身语言特点的同时,又适合中国学生。

3.从教师教授方式看,教师要逐渐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积极引导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更具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看,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拓展与之相联系的文化知识,把语言作为了解目标语言文化的手段。反之,了解学习文化的意义又能进一步地促进英语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不同语言间的有效交流,即跨文化交际,这顺应了丝绸之路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方向。

5.在当代数据化大背景下,学校应引进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软件,开设相关网课和提供外国真人互动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可以定期给学生推送英美国家优秀文学作品或影片,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自由讨论和做相关报告,更立体地和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外國经济、政治和文化,使学生更自然地学习语言;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游学互访活动,亲身体验和学习外国的文化和习俗,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丝绸之路上的语言碰撞和融合给我国外语教学带来新的启发,即语言的自然习得和学习应该依托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实际语言环境的熏陶。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应更注重对目标语言文化的讲授、适度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自然习得和操练目标语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目标语言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著.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岩,柳静,著.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芮传明,著.丝绸之路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赵杰.丝绸之路语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该文为 1. “2016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443。

2. 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722013。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丝绸之路英语教学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