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07-29 16:32张书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皖北传播途径症状

张书

摘要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品种多样化、秸秆还田、病原菌积累、栽培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响,皖北地区玉米瘤黑粉病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皖北玉米瘤黑粉病发生情况、病菌来源、病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主要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对策;皖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24-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variety diversification,straw returning,accumulation of pathogens,extensiv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there is a gradual increase of Ustilago maydis(DC.)Corda in northern Anhui,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maize production and caused some economic losses.The pathogenesis,pathogen source,disease symptoms,ways of transmission and morbid condition of Ustilago maydis(DC.)Corda in northern Anhui were expounded,and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Ustilago maydis(DC.)Corda;symptom;ways of transmission;morbid condition;countermeasures;northern Anhui

多年来,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各大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年来有些玉米主产区瘤黑粉病有逐年上升趋势,不仅发病普遍,而且发病率较高。一般年份发病率3%~10%,大发生年份发病率在20%~60%,造成了玉米大量减产。

1 发生趋势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气象因子表现为冬春季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夏季高温干旱,秋季降水偏多,诸多气象因素给瘤黑粉病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气象条件[1]。加之玉米品种多样化,种植密度加大,种植面积增加,粗放型栽培,机械化水平的提高,90%以上的田块实施秸秆还田,致使田间病原菌逐年积增,给瘤黑粉病发生创造了基础条件,使皖北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发病上升速度较快,发病率较高,给皖北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皖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审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例,2011年玉米瘤黑粉病平均发病率达3.5%,2012年平均发病率达3.2%,2013年平均发病率达5.8%,2014年平均发病率达4.1%,2015年平均发病率达5.5%,2016年平均发病率达5.3%。

2 发生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型病害,危害气生根、茎秆、叶片、叶鞘、雌穗及雄穗幼嫩组织。菌瘤初期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黑灰色,呈球形、椭圆形、柱形及不规则形,可单生、串生、叠生,直径为1~15 cm。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2]。

田间幼苗株高30~40 cm时即可发病,先是在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瘿,病苗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严重的出现苗枯。若叶片染病,一般形成豆粒或花生粒大小的菌瘿;若茎秆或气生根染病,菌瘿大小约15 cm[2];若雌穗染病,多在穗中上部形成较大的菌瘤,多为球状或不规则状。

3 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体、未腐熟的堆肥中或种子表面越冬,待温湿度适宜即可萌发,从伤口或幼嫩组织直接侵染玉米植株[2]。越冬菌源在生长早期形成菌瘤,以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进行再侵染,为后期再发病菌源,一旦气候、栽培条件利于发生和流行,则造成该病大发生。瘤黑粉病的冬孢子、担孢子可随雨水和气流扩散传播,也可由昆虫携带传播。

4 发病条件

4.1 气候条件

冬孢子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6~30 ℃,最低、最高温度分别为5~10、35~38 ℃,在水中或相对湿度达95%~100%时均可萌发;冬季干旱、气温偏低不易萌发[2]。夏播玉米苗期干旱、玉米生长中后期高温多雨,则发病率较高,甚至大发生;气候干湿交替易发病;暴雨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较多,病菌易侵入,发病率高。

4.2 栽培条件

种植密度较大,通风透光不良;氮肥施用量过大,玉米组织柔嫩利于病菌侵染;防治虫害效果不佳,虫害伤口较多,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较重;连年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农家肥,田间病原菌增多,玉米发病较重;田间排水不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田块发病较重等[3]。

4.3 感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对于耐旱品种、玉米雌穗苞叶长紧的品种较抗病,相反则较感病;早熟品种较抗病,晚熟品种和甜玉米品种较感病。

5 综合防治对策

5.1 选择抗病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要对品种特征、特性、抗病性等进行了解分析,选择较抗瘤黑粉病的品种。一般马齿型品种较抗病,甜玉米较感病;杂交种较抗病,自交系较感病[4]。

5.2 栽培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轮作换茬,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玉米重病田塊避免秸秆还田,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二是秋季要深翻耕层,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三是均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同时合理灌溉,防止玉米早期干旱[2]。四是加强玉米螟等虫害的防治,减少伤口及机械损伤,从而减少病菌侵入口。五是抽穗前后防止田间干旱,玉米生长后期防止秋季由于降水量过大引起田间积水,要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从而降低发病率。六是在菌瘤成熟破裂前,尽早摘除,深埋或销毁。

5.3 药剂防治

为了防止种子带菌,可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重量的0.2%、0.3%用药量拌种;或用2%戊唑醇拌种剂10 g拌玉米种子2.2~3.0 kg;或在玉米出苗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以减少初侵染病源;在菌瘤出现前,用三唑酮、福美双等杀菌剂预防[2]。

6 参考文献

[1] 杨建平,杨芳.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J].种业导刊,2009(7):34.

[2] 邢桂礼,马英建.夏播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9):45-46.

[3] 郑如明,付学鹏.玉米瘤黑粉病发生与防治探讨[J].中国种业,2010(3):47-48.

[4] 张春明,刘玉英,石洁,等.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3):109-111.

猜你喜欢
皖北传播途径症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汉字也逗趣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与路线推广
原来我们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