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捷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浙江 舟山 316111)
摘 要: 旅游业受体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向关注个性化、私人订制方向发展,旅游者更向往“新、奇、特”的个人参与性体验。文章从体验经济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探讨当前高职旅游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对高职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体验经济 旅游业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的“体验获得感”作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受关注,而这种“体验性”无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旅游的本质认同为“体验”并聚焦研究,许多优秀的旅游企业已经认识到旅游是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自我需求体验,并留下深刻的回忆。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大多局限于关注人的技能培养和就业需求导向,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就业质量不理想。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体验经济下旅游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贴近行业发展,强化创业教育和培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开辟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体验经济概念解析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因和詹姆斯·吉尔摩最早提出“体验经济”这一概念,并在1999年出版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明确了“体验经济”的定义:“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还指出,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将迎来体验经济时代,商品和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彻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的各种体验产品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体验经济在以客户中心基础上,更看重消费商品时的个性体验与满足。可以说,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或服务,更是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情怀。
二、体验经济对旅游创业的启示
(一)旅游产业的体验经济属性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随着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天性越来越得到释放。旅游能满足人们较高的心理、精神需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场能满足自我需求的充分自由的旅行。从观光式旅游到个性化旅游,从大众消费到小群体私人订制,旅游行业与体验经济高度吻合,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用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变得越来越有经验,也更加难以取悦,期望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旅游者们的需求日渐多样化,旅游产品也要更加多元化,如“旅游+教育”,其中游学、教育是核心需求,“旅游+体育”及“旅游+康养”其侧重点在于健身康体养生保健等方面。另外,如同原来大家愿意花钱买服务一样,现在人们进一步追求新的价值“美好的回忆”。比如某旅行社根据三八节活动特意为某单位女性顾客设计了一次旗袍秀,在西湖边上游船、散步、拍照,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顾客反馈非常好,感慨这次旅游体验回到了最美丽的年华。
(二)体验经济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向及对旅游创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呈现出不同的消费层次和喜好。目前报团游主要是老年人和特定的群体,自驾游主要以家庭喜欢探险、追求绝对自由行的人为主,研究表明,这类出游方式人数虽然保持增长,但随着长距离旅游需求的扩大,此类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定制游。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传统的“坐等上门式”经营已经不适于市场竞争,作为旅游经营者,只要抓住广大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打造独一无二的体验产品,就能在创业中快速站稳脚跟。因此,旅游业的实践创新需要创业者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更耐心细致地倾听普通旅游者的心声。作为旅游方面的创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小微企业还是旅游业巨头,都要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认识到“体验”的独特之处,设计一些针对性强、新颖的、有创意的旅游产品,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后产生心理满足感、值得回味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更关注有效满足顾客私人订制的需求,高校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倾向于旅游服务策划、旅游信息整合、旅游商品设计及旅游营销管理等相关方面。
三、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旅游创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公布,截至2015年,我国旅游院校总数2307所,在校学生达79.7万人,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旅游管理专业一直是黄牌甚至是红牌警告专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相对于本科生,高职学生的处境更为尴尬,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存在天然的偏见,认为高职生基础比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另一方面,高职生的教育经历表明,在校期间,专业教育以基础导服为主,以培养导游人才为主,创业教育、综合教育较少,毕业后大多只能从事从较低工资和较辛苦环境的基础导游业务工作,很少参与核心旅游产品研发、策划及营销,工作流动性较大,持续性差,真正走创业道路的很少,创业成功的更少。以浙江省舟山市某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两个年级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创业意向的达到63.7%,但真正进行创业特别是从事旅游相关方面的创业只有1%~5%,主要集中在开办民宿、户外拓展、小型旅行社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產品定位不准、人脉有限、资金不足、资源欠缺等困难。
(二)高职院校旅游创业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并没有把创业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某些高职院校并未形成长效的创业教育机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缺乏足够且富有经验的创业教育资源,因此提供给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停留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等,创业教育一带而过,并不系统。在形式上,笔者通过与多所高职院校的学工部、就业辅导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选定,一般是通过三种途径:举办创业技能大赛,从中选拔和再培训创业人才;全校规模的设置相关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另外,邀请知名企业家或以创业校友榜样开办讲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和热情。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式过于单一,深度不够,尤其是创业实践环节几乎为零,对大学生创业的帮助有限。作为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日常教学中设计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和有关课程其实非常有必要,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日常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之外,还加入了当下微商创业的内容,可是微信营销不仅仅是发发朋友圈、广告轰炸这么简单,还需要运用背后大数据,寻找潜在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开设相应的课程,以自己创业经验带动学生,效果则会更显著。
四、体验经济视角下高职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构建基于学生认知和产业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课程体系较为松散,某些学校甚至缺乏此类课程,创业教育不受重视,不成体系,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成了理论上的说教和营销,缺乏实践意义,这样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可想而知。旅游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接触的事物引入分析,课程过于理论化或目标过于宏大遥远,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创业共鸣。同时还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清楚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有持久的创业热情,认识选择走怎样的道路才能获得较快的回报或成功。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指导,注重旅游策划、特色产品设计、旅游营销等内容的教授,并伴随相应的考核,赋予相应的学分,使之成为学生从专业知识到社会实践的过渡桥梁,而不是以简单的毕业前就业指导代替创业教育。
(二)打造富于创业实践经验和完整知识体系的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往往以导服专业课程授课和学生实习指导为主,首先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具有前瞻性眼光和行业发展的洞察力及创业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某些学校鼓励教师创业办民宿、旅行社,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将这种课本里学不到的体会式知识,运用到创业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创业时就能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讲授,给学生以最直接的创业教育。现在的学生热情、积极,有干劲,但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给学生上创业实践课程的时候,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创业,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过程,了解到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停留在服务好、讲解好,更注重体验性、创新性。学校可以把旅游创业课程教学设计成选题创业培养,以学生自主创业想法为主,打造一支专业创业培育师资队伍,从选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方案评审、方案实施落地到实际运营都有专门的创业导师进行“跟踪式”服务,保障创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率,让创业变得不再难。
(三)创建基于就业实践平台的创业多元化扶持机制。
学校毕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并不能及时反映外界最新的动向,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向最早来自社会。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夠带来新鲜的、前沿的资讯和信息,但是学校与企业、当地政府部门并没有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以就业为基础,逐渐向创业过渡,在与就业实习单位合作时,学校与企业双方不应停留在实习和用人层面,而应该积极发觉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让他们适度参与产品的研发、策划和营销,也是一种双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从平台搭建、资金扶持到团队保障、社会接轨都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并通过积极与社会建立“产、学、研、创”全面合作关系,以自身优质的人力资源、创业方案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细致的研究为资本,吸引社会、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政策、经费、场地等支持,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创造良好的创业人才培养环境,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参与应用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让创业再不遥不可及。
(四)充分挖掘当地旅游和社会资源为创业试点提供题材与服务
创业教育可以从身边先做起,把课堂搬到旅游景点,学生作为游客进行体验式课堂,同时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点,充分挖掘地方优势作为创业平台,体现当地旅游文化特色,与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公司建立创业合作关系,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当地旅游资源现状和游客特点,进行市场细分和景点细分。学校可以组织创业大赛、创新实验大赛,邀请公司负责人或者选派部门主管作为参赛学生的“创业教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企业的指导下使学生的创业更接地气,更接市场,更易被社会认可和欣赏,少走弯路。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可行性较高的创业方案,学校要积极促进孵化,通过自身建设创业基地,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或招标途径,吸引有意者投资,帮助他们创建自己的企业和实现有效的经营,以创业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7.
[2]刘雨涛.中国旅游业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机理研究——从旅游新业态视角谈游人才培养[J].特区经济,2012(1):146-148.
[3]盖春瑞,韩建伟.与专业有效衔接视域下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73-76.
[4]王国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自组织发展的路径[J].职教论坛,2012(3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