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视域下制度自信的二重维度

2017-07-29 21:00杨慧敏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中国方案

杨慧敏

[摘 要] “中国方案”视域下的制度自信是现实认知和实践发展二重维度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对美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高度的制度自信。就现实认知维度而言,这种自信体现在对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本质、鲜明特色和人民拥护度的高度认同中;就实践发展维度而言,这种自信体现在对坚定制度自信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思考上。

[关键词] “中国方案”;制度自信;现实认知;实践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04-0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对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也包涵着对中国制度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自信。前者源于对现有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内在本质、鲜明特色和人民拥护度的高度认同;而后者则建立在习近平的“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的前提下,是要坚决将制度自信建立在我们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只有认识和把握好“制度自信”的二重维度,才能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一、“中国方案”视域下制度自信的现实认知维度

中国制度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观点,从现实维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

一方面,国家本质的集中体现就在于一国的制度,而衡量一个国家制度的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尺,是看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把人民群众放在制度建设的依靠力量和价值追求上,这是中国制度体现的最特有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毫无疑问,人民群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主体。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制度思想的价值立场,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立场。他指出:“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2] 97同时人民群众也是中国制度的最终价值追求。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 4。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本质也是人民民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制度民主的最大效果就是要让人民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样才能提升人民对制度的自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始终从制度的内在本质出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相互连接、互为影响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动力,发扬人民民主,为人民谋福利,从而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

展现中国制度方案自信的根本在于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中国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呈现着鲜明的特点,是自主建构与学习借鉴的统一过程,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过程,更是坚持原则和完善经验的统一过程。

自主建构与学习借鉴的统一。中国的制度是中国自主建构起来的。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2] 2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主建构过程中经历了两种转型:一是人民地位的转型;二是国家制度的現代转型。实现转型的过程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国结合本身大一统国家继续向一体化国家转型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不照搬他国经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是在这种自主建构和学习借鉴的统一中,中国制度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原理和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第一,坚持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第二,坚持共同富裕。二者既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社会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管长远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因此将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实现了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实现了理论要求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坚持原则和完善经验的统一。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在自主建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定的原则:第一,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更是改革开放中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支撑力;第二,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顾及了社会差距的客观性,又顾及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性,坚定不移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相互统一;第三,法治原则。我党始终重视从法治上、从制度上来监督领导机构,使权力制度法治化。第四,目标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有效发展,强调其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设定的制度。这些原则的坚持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完善经验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同的关键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同的关键之一在于其内容是完整的,本身是合理的,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第一,在内容方面,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3];第二,一国的制度是否合理,關键看其是否能坚持真理,坚持实践,坚持创新,是否符合该国发展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坚持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制度越显合理,越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制度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推进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举措中,都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同时各方面的制度改革都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坚持真理,用事实说话,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同的关键之二在于其具有强大的领导核心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建设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必然决定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建成的坚定领导核心。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否能够跳脱黄炎培所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始终成为制度建设的核心力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习近平创造性地将党的建设融入制度建设的框架之中,这是对黄炎培“历史周期律”的全新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同的关键之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者亡”,习近平始终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和比较视角来看待中国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将自身与世界联系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同探讨全球治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更具优势。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2] 93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国制度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七一讲话”中提到的要为人类追求更美好制度提供“中国方案”,包含了对本身制度优势的认同和对制度建设的坚定信念。

二、“中国方案”视域下制度自信的实践发展维度

“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4]习近平关于坚定制度自信的实践方法和以往不同的是,他把制度建设进一步上升为制度治理。习近平强调制度治理是融会贯通于制度自信之中,坚持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深化改革。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政治制度体制、经济制度体制、文化制度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社会治理制度体制,坚持制度治党,增强制度执行力,将制度治理的思维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一直以来习近平从实践发展维度对坚定制度自信的深层思考。

(一)展现美好制度的“中国方案”,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治国理政的信心和决心也是源于人民主体这一根本性质的基础之上。只有人民拥护了、赞成了、高兴了,一切工作才能保证人民的核心作用,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恩格斯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时说到:“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自由。”[5]从苏共倒台到如今中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习近平的制度治理思想是对“四大危险”和“四风问题”的理性应对。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一直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并创新性地提出制度治党。其中很关键的一方面就是强调要严格端正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用制度体系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让党员干部能够在其职负其责,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的这一主张并不是跟风随流的判断,而是总结一次次历史经验,并结合当下中国实际而进一步提出来的新论断。在制度创新上,尊重民意是基本思路之一,始终坚持把党的顶层设计和尊重群众创新实践相统一起来。在完善“中国方案”上,从过去到现在,始终坚持以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配套的具体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八项要求”。“站稳立场,人民至上”是要求之一。习近平这番话要求全党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习近平一直强调,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提高制度自信的基础,也是制度治理的根本方向。

(二)展现美好制度的“中国方案”,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在十八大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完整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尽管我国制度具有鲜明特色,仍然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应该跟进步伐,不断完善。基于这种现实需求,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设计中,始终是把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放在第一位,是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主脉。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我国就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特点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收获有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等各个层面。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由此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指出,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第四,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第五,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对于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习近平全新定位了各民主党派的地位,第一次对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重新概括和归纳,第一次提出了要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第一次对民主监督做出新规定;对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习近平强调,要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权利“形式化”的现象;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在制度层面上的表达,习近平曾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引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旨在强调全国上下应全面分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缺点,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引用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来勉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带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引用了“自强不息,至于至善”来鼓励和鞭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升华;在文化体制方面,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意在表明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首先应该具有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健全和发展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社会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对于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习近平强调要着眼于“平安中国”的建设;关于生态文明治理体制,习近平强调要用制度来保障。质言之,从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现代化建设,处处体现在实践中坚定“制度自信”。

(三)展现美好制度的“中国方案”,必须坚持制度治党

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所立足的现实基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如何逃脱苏联共产党的命运,这将是历史出给中国的一个难题和挑战。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开始举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之后于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又把党的建设着重放到了制度上,这是对以往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制度治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回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和领导核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应该着眼于党的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关于制度治党的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的新一代党中央集体开始逐渐形成一套趋于完善的配套思路。首先,实现制度治党,要有法可依。十八大以来,中央相继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两个文件,为党内法规建设配套了完备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强调要以党章作为党内法规建设的“母法”,作为党内制度建设的根本依据。对于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习近平还强调要把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相结合,避免出现过多的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执行的顺畅;其次,实现制度治党,要让领导干部懂法、知法,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对此,习近平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干部的法治思维,相继将法治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中,健全问责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法规制度执行推动力;时限制度治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管住权力,要对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还应该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配合起来。制度是权力的“笼子”,只有笼子建好了,权力才不会越界;第三,实现制度治党,要坚决用制度反腐,对腐败现象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事实上这也是将党员干部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相联系起来;最后实现制度治党,就是要坚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二者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之中。

(四)展现美好制度的“中国方案”,必须增强制度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制度的权威也于实施。“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2] 265这里习近平意在说明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再好的制度也都是流于形式,就好比文件就只是废纸而已。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制度执行的重要性,强调制度治理的关键在于制度执行。要保证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顺利出台,就必须严格执行制度。习近平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做过“稻草人”的比喻。他提到:“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作“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6]同时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7]在这里,习近平所说的“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破窗效应”。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开“天窗”,不留“暗门”,这样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习近平的制度治理思想其实是一个大范围,包括方方面面制度的治理,但是不管哪一方面,都是制度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都需要重视制度执行。而且在贯彻执行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要加强制度执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执行了就算完成了,而应该抓实抓牢执行效果,让制度成为一种“硬约束”。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民主、高效、法制的原则,要注重执行监督制度的完善,对于影响执行的一些不利因素要及时纠正,强化责任追责,使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这样才能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能力,才能逐步完善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才能向人类提交更美好的制度答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0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习近平.习之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N].人民日报,2013-02-19,(1).

[责任编辑:曾 菡]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中国方案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从前南实行多党制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