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炼语言 释放魅力

2017-07-29 12:58张流洪付敢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言

张流洪+付敢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理论家们如是为文学定义。中学生的作文虽然不全为文学,但是也都必须凭借语言来传情达意,因而也当讲点这方面的艺术。南北朝时期辞赋家庾信论及诗文的语言时有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谓文章的语言倘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流传久远。所以,历代的大手笔们无不善于从语林撷英来为他们的作品涂抹瑰丽的文采。中学生的作文又何独不然呢?文采既是指文句华美,更要求意蕴丰厚。“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只有在行笔过程中着力铸炼语言,点亮思想,才能使文章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具体而言,其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锤炼妙词 传奏神韵

法国文豪福楼拜指导其弟子莫泊桑如何做小说时曾经这样讲道:“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唯有一个”而不能有其他词,方可活画事物,再现情状,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这就需要一种过硬的“炼字”功夫,能让“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達到清人袁枚所谓“字立纸上”的艺术高度。其手段可以寓繁于简,可以寓静于动,可以寓抽象于具体,还可以活用词类,等等。例如: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鲁迅《药》)

鲁迅小说的语言素来以精密简练和个性化见长,选段中刻画人物的几个动词俱以简驭繁,正体现出了这种风格。作者写老栓从衣袋中取钱,着一“摸”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他拮据而善良的穷苦人本相;而写“黑的人”(康大叔)以人血馒头换钱,则用“抢”“扯”“裹”“塞”“抓”“捏”等一连串动词,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他粗鲁、蛮横、狡猾、凶残的刽子手嘴脸。

二、锻造佳句 丰富内蕴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锻造佳句并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旨在加大语言的思想容量,丰富表达的意义蕴含。或者有鉴于历史或现实中的人和事物,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由一个故事或社会现象引发哲学思考,抒写自己的深切感悟:从而给文句融入自己的哲思,使之折射理性的光辉,反映生活的本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样的佳句往往典雅精练,含蓄隽永,富于警策力量,赫然树立起全文的主脑,显得卓绝超凡。例如: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这段关于“希望”的形象议论充满哲理,耐人寻味。它告诉人们:只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大家都满怀美好希望,齐心协力奋斗,就能打破旧世界,迎来新生活。小说以此戛然绾结,给人以鼓舞和信心,深化了主题思想。

三、描绘画面 爆发张力

一般而言,具体描绘要比抽象叙述生动活泼,意趣盎然。何以如此?因为前者总是诉诸联想和想象,能将事物的性质、状态和情景浮雕似地刻画出来,以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使之透过这些浮雕似的刻画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简言之,也就是只有形象化的描绘才能栩栩如生地展开生活画面,强烈感染读者。因此,笔下驰骋形象思维,赋予语言以画面感和立体感,方能爆发出一定的文学张力。例如: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冰心《观舞记》)

出神入化的描绘中,语言张力四射,画面光彩耀日。舞蹈者那蜿蜒若游龙的身形,那翩跹若惊鸿的舞姿,那曼妙若流泉的旋律,俱跃然纸上,如在眼前,直令人心荡神驰,为之叹绝!

四、注入情感 炫出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说:“情者文之经。”不错,情感如同编织文章的经线,为之贯通迂回曲折的脉络;又仿佛流淌于语言深层的血液,助之滋长真气与活力。饱和情感的文字无疑最能拨动人的心弦。假如没有情感做基础,无论怎样精雕细琢,也只会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方可让“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行文务必浸透作者的深挚情感:绘景,当紧扣特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写人,应进入角色,移情于人,象喜象忧。如此语言才有能量,才出境界。例如: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郭沫若《雷电颂》)

这里的风、雷、电是指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作者将一腔澎拜的激情移于主人公屈原身上,通过他的口倾泻出来,热烈地讴歌它们,深情地呼唤它们,犹如“生之颤动,灵之喊叫”,字字珠玑,句句金石;更像疾风暴雨一般,大气磅礴,铿锵顿挫,收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

五、援引名言 增添底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无可非议地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恰当地援引诗文中的名言,不仅可以展示作者的不俗才情,而且能够增添语言的丰厚底蕴,令人读来,只觉眼前蒸腾起一股蓬勃的书卷之气,耳畔回响起一阵清越的文化旋律。或者直引,或者化用,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自然贴切——既要内容上契合文章的内在旨趣,也要形式上前后一贯,浑然天成。不然,所引内容沦为赘余,留下败笔,影响整个文意的畅达而黯然失色。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朱自清《春》)

作者从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展开笔墨,写出了春风的温柔、芳香、和悦及和暖等特征。“吹面不寒杨柳风”,巧妙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入文,洋溢着沁人心脾的书卷芳香,丰厚了语言的文化底蕴;更与“像母亲的手抚摸”这一比喻紧密呼应,相映生辉,将春风的温柔之性状写得形神兼备。

六、善用修辞 突现文采

培根认为:“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诚然,如果说葱蒜佐料能给菜肴调和醇厚的美味,那么修辞方式可为语言点染文采的亮色。譬如,运用比喻,生动的描述会飘逸出诗情画意;运用排比,强烈的气势会奔突于字里行间;运用比衬,事物的特征会特别的彰明较著;运用反问,肯定的语意会强化得不容置辩;运用双关,曲折的表述会微妙地奏响弦外之音;运用对偶,凝练的句型会灿烂地绽放并蒂之花……一言以蔽之,语言会因修辞方式而美不胜收。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节选融冶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方式于一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将月光下的荷塘描摹得有声有色、多彩多姿,逼真地在我们眼前展现出由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及荷韵所融汇而成的清幽恬静的意境。试想,如若不用这些修辞方式,文句必然风致大减。

七、调整句式 彰显变化

句式是指句子的结构方式,其类型林林总总。整句形式工整而气势贯通,散句结构参差而灵动自然,整散结合,节奏和谐而琅琅上口。长句严密精确而气氛热烈,短句简洁明快而词锋犀利,长短交替,变幻无常而错落有致。至于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反问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变式句与常式句……都各自有其特殊的情调和特定的功用,都应根据表达的需要作出合宜的选择和安排,才能规避干瘪、刻板、单调的弊端,给人以晓畅、灵动、多变的印象。例如: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

真好一幅“紫藤萝花图”,繁茂旺盛,生机勃勃!全段长句与短句兼使,整句与散句并举,有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加上连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式,为之涂脂傅粉,锦上添花,不仅将紫藤萝的顽强生命力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且显得笔调挥洒自如,宛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当然,铸炼语言还会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套路。苏轼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牢牢掌握上述诸种方法,写作时只要充分释放积累,并且不拘一格创新,无论淡妆抑或浓抹,都将会闪亮推出魅力语言而成就锦绣华章。

下面请欣赏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师生同写文(发表于2012年《考试》第8期)。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么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试刀】

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

熊 典

我喜欢流连于学校邮局的小方桌旁,在为数不多的信件里翻找属于我的那一份远方思念。一封封形态各异的信封划过我的指尖,仿佛还带有寄信人冬阳般的温暖。寄信时,新粘好的信封轻轻塞进邮筒,信撞击邮筒时“咚”的一声脆响,在心间缭绕许久都不能散去。半晌,还让人沉浸于诗一般的欣喜与感动。

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写信的人自然也随之清闲了不少。更多的人习惯于一个短信,一封电邮,一份传真……分秒之间对方已经知晓,这是何等的方便啊!然而當我们面对着一成不变的宋体字,面对着节假日收到的复制粘贴的祝福时,我们又可曾怀念过曾经的翰墨馨香?曾经的见字如面,到如今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啊,当时一封家书是怎样的珍贵,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如今,“家书”只是几个按钮的举手之劳,不再被人像当年一样地珍惜了。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里描绘的场景,又叫我们如何想象呢?作者泪眼婆娑,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寥寥数语,让马儿载回魂牵梦绕的家乡。

这些昨日的诗句是那样厚重,不经意间又把我们的思绪拽回了曾经的感动。于是便有人唾弃科技,认为是科技让我们丧失了这如梦一般的唯美和芬芳。其实,如果我们发觉属于自己的梦幻与诗意被遗忘,被搁置在记忆的一角,应该承担责任的不是科技,而是我们自己。

核能是被用于发电,还是用于原子弹和战争,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科技本是无罪的,它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社会的机会。就像一块垫脚石,如果被放到了错误的地方,就会成为路人的绊脚石。

古有蔡伦造纸,把知识的辉光带进每一户人家;今有乔布斯,方便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中有侯德榜制碱,带动世界制碱工业发展;外有爱迪生,点亮了地球每一个角落……

因此,只要我们的心灵如往时一样澄澈,永远被翰墨馨香萦绕,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科技?只不过是蓝天上最美的那朵云彩,让世界的感动与祝福汇集一堂。

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吧!到时,科技发展是利还是弊,也就不言而喻了。

[点 评]“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文题富于诗情画意,不仅给这篇议论文佩戴上文采的华冠,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更亮出它的中心论点,蕴含一股警策力量。

文章夹叙夹议挥洒笔墨,破立结合展开论证,逐层深入构建框架。首先由描述“我”于学校邮局收寄传统书信的感受发端,“冬阳般的温暖”和“诗一般的欣喜与感动”,将“翰墨馨香”渲染得浓郁扑鼻。继而叙写现代短信的利弊:虽有“分秒之间对方已经知晓”的方便,但又失去了“见字如面”的本来意义;而且,由于“是几个按钮的举手之劳”,因而“不再被人像当年一样地珍惜”。视角辩证,发掘深邃。然后批驳有人“唾弃科技,认为是科技让我们丧失了这如梦一般的唯美和芬芳”的错误观点,得出“只要我们的心灵如往时一样澄澈,永远被翰墨馨香萦绕,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的结论。类比恰切,举例典型。最后点明题目,绾结全文,有如豹尾一击,戛然而止。

立意深刻,见解独到,避开客观,着眼主观分析科技利弊,实属难能可贵。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佐证观点,可见积累厚实。议论形象,纵横捭阖,将文学色彩涂浓浓抹于字里行间,充分展示出语言的艺术魅力: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交替,有如行云流水,灵动自如。仅举此三处亮点,就足以眩人眼目,赢得喝彩。〔颜文豪(湖北仙桃市教科院院长)评〕

【教师下水】

当杜少陵遇见余光中

付敢泽

2013年春天某日。成都郊外,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碧树林中,黄鹂和悦鸣啭;繁花丛里,蜂蝶翩跹戏舞。风清日丽的草坪上,当年草堂依旧,一派古色古香。两位绝代诗人盛情相约,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聚会其间。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着一袭青灰长衫者,乃唐时之杜少陵;那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穿一身白净西装者,为当代的余光中。在一阵“杜老”“余公”的寒喧声中,二人相向就坐,含笑促膝晤谈。

“杜老,湖北曾将您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引来作为高考作文试题,让考生平章变与守,辩析利和弊。敢问您流落剑南之际,吟哦此句,是何感受?”余公开门见山。

“唉!往事不堪回首啊!”杜老喟然长叹,犹自貌若甚戚,“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我背井离乡,飘泊西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邮路早被战火残酷割断,那日喜收一封托寄家书,见字如晤亲人,我分明遥望到‘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真切感受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风景,由是顿生‘家书抵万金之叹。”

“是啊,我小时候,父母兄弟也是‘辞家散作九秋蓬,关山阻隔,难得一聚,亲情的牵挂全凭一纸邮书。每接母亲一信,我都恻然伤情。尔后便咏出‘乡情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为今日学子们所传诵。”余公共鸣强烈,感慨无限。

杜老久久默然。

“现在变了。‘雁寄云书,鱼传尺素成为了永诀,人们不复‘书被催成墨未浓,也难得‘行人临发又开封,杜老知否?”余公转过话题。

“何以生变?愿闻其详。”杜老一脸惊诧。

“电子信箱、手机短信、可视电话,让人们远隔天涯也如近在咫尺。且看键盘轻轻敲打,信息纷纷输出,飞越万水千山,传达五湖四海,扑入对方眼帘——”余公情不自禁,展开诗情画意的描述,“那是两地分居的怀思,那是一心永系的盟誓,那是患难同当的悲凄,那是成功共享的甜蜜……”

“呀呀,真个福音空前,神奇了得!一机在手,谁还‘嗟我怀人,望断天涯路?”杜老不待余公言毕,抢过话音,赞不绝口。

“可是,有人指斥它们失去了扑鼻的墨香、熟眼的字迹,太过冷冰,大声疾呼要回归本真,重拾温情。杜老以为然否?”余公眼中掠过一丝怅惘。

杜老沉吟片刻,继而频频摇头,一番慷慨陈词:“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利弊相参,得失并存。但须权大小,衡主次,乃作取舍。昔者赵人养有一猫,此猫除鼠患而兼偷食鸡。其子动议欲驱逐之。赵人则以利大于弊而未许。而今书信往来,传统方式亲切,现代手段便捷,利弊得失,孰大孰小,岂非一目了然?试使我于浪迹江湖的岁月,常有手机短信相伴,又焉能对一纸家书发‘抵万金之感!”言罢投袂而起。

“杜老见地高明,令我茅塞顿开。”余公深为杜老倾心吐胆而心悦诚服,迅即站起相搀。于是两双极擅拨动世人情思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天生万物岂无常,取舍尤须放眼量。螳臂当车何足恤,人间正道是沧桑。”余公即席口占一绝,杜老颔首相视大笑。

——那两尊坚如磐石的身影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镜头里。

[点 评]作者似乎很怕落入窠臼,步人后尘,有意避开常见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模块,而选择独特的“故事新编”形式来演绎题目,倾心打造,展示创意。

文章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巧用荒诞变形的手法,突破时空的制约,置杜少陵和余光中于成都草堂,让他们围绕“家书”促膝晤谈,评论科技利弊,从而反映出这一深刻主旨:对于事物的取舍须权衡利弊得失,变革乃是人间的正常规律。

全篇以一“变”字为线,逐层深入纵式展开文脉。首先简笔勾勒美好自然环境,闪亮推出两位主要人物,让他们于温馨的气氛中晤谈。然后分三个层次展示对话内容:第一层写传统书信“见字如晤”的亲切感,第二层写现代通讯“天涯咫尺”的快捷性,第三层写现代通讯利大于弊,不可舍弃。最后以余公口占一绝绾结,点明主旨。思路明晰,结构严谨,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所选人物是古今诗坛的两位巨擘,故而行文中明引和暗引了不少相关诗句,为语言增添了丰厚的底蕴,显得文采斐然,使人佩服作者积淀之深。此外,人物对话典雅精练,锻造词语生动传神,使用句式灵活多变,也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以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当我们直面文题而手足难措的时候,能否从本文得到此另辟蹊径的启示?(颜文豪评)

猜你喜欢
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论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将来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