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龙
摘要:独立学院从最初试运行到现在的发展壮大,是国家政策、社会需求、教育资源等诸多因素成就的结果。营运资金作为一种最原始直接的资源,贯穿了兴起发展的整个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国高校独立学院作为研究对象,从资金运营角度剖析财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营运资金 财务管理
我国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投资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投资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二级学院。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创新和有益尝试,解决了公共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加速了我国普及高等教育的进程。
一、独立学院在资金运营实践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单位进出现金流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变得庞大复杂且难以把控。如何做好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对传统财务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笔者多年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工作经验,目前大多独立学院在资金运营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原始注册资本流失
独立学院举办初期,各母体高校和社会力量为了满足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纷纷拿出资金、资产或土地商誉投资办学。待原始资本完成注册验收后,有的或通过课酬或通过合理回报的方式将办学注册资金又转回,国有资产等未办理过户,土地、商誉等无形资产未评估作价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出資又抽回现象严重。
(二)筹资渠道单一,结构缺乏科学规划
充足的资金是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有力保障。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文件)已明确规定了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缺乏了国家财政资金的强力支持,必须自力更生开拓财源。目前独立学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通过“以学养学”来维持日常运行。而一旦出现当年缩减招生规模、生源不足抑或发生大型基建、设备采购,学院就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以致运行陷入瘫痪。
(三)资金开支随意,使用效率低下
首先,从宏观层面国家并没有真正出台一部针对独立学院特殊性质的会计制度或法规,大多数运行或参照高校会计制度,或参照民办教育会计制度,在资金运营、会计核算和很多具体问题处理上模棱两可,这是高校独立学院财务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操作中,缺乏对资金的整体合理优化配置。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APEC会议上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配置也应主动适应供给方面改革的需要,目前高校资金使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宽而泛的人才培养和运营模式,缺乏向提供优势教育资源、发展重点特色专业和培养精细化高层次学科人才转变的资金导向意识和管理会计工具。
其次,缺乏对营运资金投入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各部门通常只重视采购环节,忽视对已购固定资产的维护与利用,做不到有效共享,不断重复购买。同时教学用的耗材,后勤水电、维修材料等同样存在任意购买、随意拿取、堆积严重现象,不设专人专岗,负责存货的收发、调配及采购。就笔者工作的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以下简称赛院)而言,医药教学对实训要求高,无论是医学设备、精密仪器购置,还是日常教学用的实验动物、专用材料都占有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不加强各环节成本核算与控制,不但造成多余存货对资金占用,也加大了资金重复投入和浪费,增加了资金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机会成本。
最后,除维持学院运行的正常资金存量外,账上还存有大量闲置货币资金。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大量资金因闲置而加速贬值。
(四)结余资金被肆意支配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教育部26号令虽然应允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却未出台关于合理回报的具体实施细则、税收、会计制度等配套政策,给举办方、投资方以可乘之机。举办期间,办学主体大多也并未就合理回报的取得方式以及比例金额做出约定,随意调度转移和滥用学院资金。
二、关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内外监管、逐级把控,合力构建资金运营优良环境
为了杜绝独立学院前期注册资本流失及年末结余资金转移滥用情况的发生,首先,国家应从制度层面对开办条件(含注册资本细则)、年终结余分配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并出台针对独立学院特殊性质的会计制度,对抽逃出资、假借合理回报名义肆意提取学院结余资金行为实施惩戒。其次,独立学院自身作为办学主体,应明晰产权,确立举办方、投资方各自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学院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针对年终结余资金分配各方应该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及国家规定提取的其他必需费用后,就合理回报的取得方式、金额比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并严格遵照执行。然后,政府机构、教育厅、审计厅等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资金的监管,定期在高校开展营运资金的自查自纠,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对独立学院的资金往来进行重点检查审计。最终,通过逐级把控、内外监管形成资金合理运营的立体闭环,实现独立学院良性动态优化发展。
(二)建立全方位多渠道融资结构
在营运资金筹集阶段,除了传统依靠学费收入外,还应广泛吸纳社会、银行、政府资金投资办学。教育部“26号令”明确提出独立学院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所提出的所有鼓励性、扶持性政策。银行方面,学院应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工具,合理范围内争取更多的金融信贷支持,获得贴息贷款资金。政府方面,凭借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如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国家对科研事业投入资金等。同时还可以考虑将社会、政府融资渠道相结合,创新开展教育领域的PPP项目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
(三)深化资金统筹使用的供给侧改革
全局上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系统(如U8)的预算控制模块和信息发布系统,对独立学院内部各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实施全面预算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集中管理思想,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体系,帮助学院进行有效决策。
统筹资金使用安排,应结合国家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去产能:资金总体配置应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展开。结合赛院教学开展实情,着力解决中西医专业学生过剩(占全院人数40%)导致的培养模式粗放以及最终人才积压、就业困难、竞争力低下问题。学院应调整专业结构,适当缩减中西医专业招生规模。将资金引向中医学、针灸推拿等学院小众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打造精品王牌课程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结合预算管理加强对各专业建设的投入与控制,合理优化配置资金,致力于高精尖人才培养输出,使学院产能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趋于均衡状态。
降成本,去库存:设置教育成本核算机制,构建独立学院成本管理体系,主要负责生均成本制定、预算管控、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成本绩效考核,同时加强资金使用、审批、领用的制度。对于学院发生的大型采购,要求有当年的专项采购预算,并通过招标程序,由采购、监审、财务共同完成。对于教学耗材、日常维持物料等需各部门按照教学计划/任务报采购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审批,杜绝重复采购、任意采购行为。实验教学部门、后勤处、医务室等都应设材料管理员,负责各项物资材料的收发、管理和保存,对材料领用实行登记问责制度,防止过多存货对资金的占用。
补短板:货币资金大量闲置,缺乏理财盈利能力,这是资金运营使用过程的短板。学院可事先通过年度预算和教育成本分析对全年各阶段资金使用情况做出预估,预留应急周转资金,将剩下的部分在风险管控范围内用于投资理财,使其得到有效合理利用。一方面,可考虑银行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如赛院2016年度拿出部分多余资金用于7天存款、利多多理财项目,全年直接增加利息收入¥2,495,651.50元。再者,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如开办一些校企合作或自营机构,建立一个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结合赛院实情,如成立自己的附属医院或新药研发中心等,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实习就业岗位,又服务了社会大众,资金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利用和发挥。
综上所述,做好独立学院营运资金统筹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我们财务会计由“管控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完成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的职能转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娟.政府管理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发展[D].太原:山西大学,2009:1—48
[2]阙明坤.投资办学视阈下我国独立学院营利现象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3):60—65
[3]耿振.校企合作模式下独立學院财务风险之防范[J].财会月刊,2013(20):79—80
[4]李小红,王杰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6(22):55
[5]乔春华.供给侧改革对高校财务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16,27(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