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工业时代

2017-07-28 03:51
财经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郭台铭超级计算机富士康

这个世界进化得实在是快,也就是在三五年前,大数据(big data)还是一个新鲜而陌生的词汇,让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传播着,让大众不明觉厉着。可今天,我们打个车,滴滴的背后是大数据的计算;点个餐,美团的大数据在支撑;看个新闻,今日头条在用大数据计算着为你推送什么内容……而实际上,大数据早已不仅仅是影响我们的生活与消费,它还在工业制造与生产中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这在贵阳大数据论坛上的一场谈话中一览无余。

这场谈话的参与者看似有些混搭: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制造商——富士康的郭台铭,拥有中国最强大超级计算机的浪潮集团的孙丕恕,腾讯的汤道生,中国最大的供应链企业怡亚通的周国辉和以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著称的传化集团的徐冠巨,而这五个看似跨界的人给与了未来的工业制造一个大数据样板。

说到制造,郭台铭当仁不让,但在他的眼中,如今的富士康早已不是昔日的“血肉工厂”。他现在已经拥有了五座没有工人的黑灯工厂,目前已经有六万台机器在生产线上,而他的很多机器加上了传感器,加上了影像海量大数据的搜集,凭借这个,他可以将良品率从原来的95%左右提升到99.9%。但这些还都属于“机器换人”的智能化范畴,还都只是传统制造的升级版,相当于人的四肢更加灵活有力,做起动作来更加精准。只有当其他几位带着大数据思维加入了制造的过程,才带来了制造业的脱胎换骨。

孙丕恕,带着浪潮的超级计算机,声称可以为制造业的企业构筑ERP系统,也就是构筑大脑。还可以为制造业增加用户的数据,将云计算、云储存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条中,郭台铭认为这样可以提前预测工具的使用率,比如说这个刀具要做到3000个就会坏掉了,做到2999个的时候它就有讯号送出来,直接通过数据用大脑控制肌体。

汤道生,则将腾讯为智能制造的服务视为神经网络,因为在整个制造产业里面,不同的数据沉淀在不同的环节里面,腾讯的优势是能够把这些数据打通,让制造者可以在制造的环节里面再有更多的优化。如果以连接来看,腾讯更像神经网络,能够把不同的器官连在一起。比如,去年有一家手机厂商的电池出现了问题,其实如果零部件在用户使用的过程出现了异常,通过腾讯的平台能够及早发现并进行反馈,哪怕只早一个月就可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危机,甚至降低对于商品问题的服务成本。

周国辉和徐冠巨,两位流通系统或者用更准确的表述是“供应链”的掌门人则为传统制造带来了新鲜血液。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信息告诉智能制造有哪些产品市场最好卖,订单要怎么下;然后智能工厂接到这些讯息以后马上跟上游协同,有哪些产品要供应,客户有什么需求可以提供,而这些基础是流通的大数据,正因为他們掌握了海量的即时的终端数据,所以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定位、更好地营销、更好地抓住消费者。而另一方面,血液可以将众多的小企业与富士康这样的巨型制造业企业协同起来,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造为一个供血系统,共荣共生。

在大数据的时代,制造更像是四肢与躯干,当以数据连接,大脑、血液、神经系统、骨骼以生态的态势出现的时候,当大数据进入了工业制造,真正的智能制造才开始了自己的新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郭台铭超级计算机富士康
英国
美国重登全球超算500强榜首
每秒100亿亿次 中国超级计算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把订单分给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