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文
数年前在辽西家乡的山上散步时偶得一石,打开一看只见该石中有一约16厘米长的古生物呈现出来,该生物张着大嘴,有头、角、须、舌、爪、胸、腹、尾、珠等器官,乍一看就能使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龙,但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绘画龙纹又有较大区别,究竟是不是真龙实体,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翻开历史一查,原来古代的学者及史籍关于龙的论述比比皆是,二十四史中也大量记述了龙的存在,经过汇总、梳理、对比分析、证明该化石的生物实体与古代史籍及学者们的记述高度一致。
本文就是笔者依据史籍有关龙文献的记述与古化石互为印证所得出的结论,盼望能从考古、历史、文物学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论证,以揭破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这一千古之谜。
很久以来,一种长身大口,有足有角,能大能小,能兴云降雨、升天潜渊被称为龙的灵性动物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时隐时现,代代相传。
神话学家认为人类历史从纪元前算起已经有二百七十六万年,平均分为十纪,每纪二十七万六千年,其中第一纪为九头纪,第二纪为五龙纪,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发端之初便与龙密不可分。
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而生炎帝。黄帝借助龙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后来又与七十人一同乘龙升天而去。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把失职的神龙斩首查办,至今仍存有斩龙台任后人凭吊。
封建皇帝自汉高祖刘邦带头称龙种开始,历代帝王纷纷效仿,相沿成习,由其唐、宋以后,龙纹形象成了皇权的象征和独有的专利。
现代亿万华夏儿女以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在龙的故乡,龙的传说沸沸扬扬,龙纹图像铺天盖地,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信仰、习俗等诸领域无所不在,故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龙的文化。
龙的传说是这样的久远,龙的影响是这样的巨大,龙的形象又是那样的威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龙的故乡却说不清龙的起源,龙的传人不知道龙的真实形象,龙的身份名实不符,龙的作用似清非清。
人们普遍认为,龙的课题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隐藏得最深的谜之一。
破解这一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难度在于: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新时器时代只有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商、周时期的龙纹几乎全部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图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古人多对龙的习性作了描述。东汉人王符总结龙形象的“九似”因受比符动物的局限和观察角度的影响而不全面和不准确。唐、宋以后的龙纹因受习惯心理和错误理解的影响而充斥着随意性。现代人在对龙的研究态度上存在着脱离原始思维、主观猜测和大胆遐思。
面对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文化之谜,施宣圆主编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之龙的传说是怎么来的》一文感叹道:“当代世界,谁曾见过一条龙,千古神州,谁又曾目睹过真正的龙?”刘乐土主编的《中国大通史未解悬案全搜索·中华龙之谜》中说:“龙是什么样子呢?真的活的龙谁也没见过,当然也概括不出它的具体形象。”
正因如此,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来,众多专家学者都企盼在龙的课题上打破僵局。纷纷从探讨龙的起源入手,得出了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的结论,主要有:龙的原型是某种生物,如蛇、马、蜥蜴、恐龙、鳄鱼等。有的认为龙的原型不是客观存在的动物,而是某种自然现象或多种艺术形象叠加组合,如云、虹、闪电等等。有的认为是蛇与马的组合。
学者们研究结论主要有:
“龙纯属虚构”
“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许多种动物的综合体。”
“龙和凤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它们是先民们的幻想产物。”“世界本无龙,现在没有,近古、中古、远古时都没有。”
“非自然界动物的形象。”
“超人类自身及自然而受到人类崇拜的神。”
“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
“龙应是真实存在的生物。”
总之,关于龙的起源学术界存在着多种意见,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只能寄希望于考古材料的新发现。
看来从研究龙的起源入手这条路是走不通了,何况传说中龙分有翼的应龙,黑色的骊龙,有珠的烛龙,无角的虬龙,两足的夔龙,发洪水的蛟龙。《竹书纪年》中记载:“传说疱牺氏中有披鳞长角的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和黄龙氏。”究竟应探究哪种龙的起源呢?你说龙的形象这样,他说龙的形象那样,没有一个标准去检验,难怪乎有些学者把蜥蜴、鳄鱼、马、蛇、松树、闪电等当作龙的原型去考究了。如此说来,将古代文献记述的龙形象进行汇总、梳理、整理出一条符合古人记载原意的,龙的传人都能认可的龙的形象标准,应是当务之急了。
可能有人会问,制定龙形象的标准,你有根据吗?有人见过真龙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长河中,至少在制定二十八宿天文图像时的古人是见过龙的,不然东宫的星象是不可能以龙来命名的。东汉时期的王符也是见过龙的,不然他也不可能用人们常见的动物总结出“九似”来形容龙的各部器官。历代史籍亦400余次记录了龙的存在。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在史前地质年代和古代曾多次出现过,那么古人眼中的龙是什么形象呢?
一、古人对龙形象的描述。
应该说,有文字以来记载的龙形象都是很零散的,找不到一份完整的记录,所以只能把各朝各代的学者们所记载的史料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对比。以求整理出一条客观、真实、完整的龙的形象。现将相关部分摘录如下:
《韩非子·说难》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东汉学者王符对龙形象的论述,“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endprint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宋代人在论画龙时要把龙分为三等份,既“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
清代人所写的《儿女英雄传》中说“怎的叫做龙亶石?大凡是个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作“虎威”,佩在身上,专能避一切邪物;是个龙,胸前也有一块骨头,状如石卵,叫做“龙亶”,含在口里专能避一切邪气。”
二十八宿中东宫星宿的名称也是根据龙的形像命名的,它们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整理后龙的各部器官有:头、角、项、眼、耳、鳞、爪、掌、须、氐、房、心、腰、膊、尾、箕、腹似蜃、明珠、博山(尺木)逆鳞、八十一鳞、龙亶石共二十二部分。可能有人会说:龙有“九似”就已经使一些学者惊呼“非自然界的动物形象了”,现在拼凑了二十二项,这么长一大串名称都是什么呀?不是越发不可思议了吗?虽然如此,古人还把必不可少的器官遗漏了呢!下面先将遗漏部分补上。想来古人、今人也不会提出异议的。
二、对古人遗漏龙器官的补正。
补正1、龙舌
龙应认定为自然界的实体动物,舌为动物的重要器官,不可或缺,但古人没有提及,致使后人所绘龙纹除闭口龙纹外,张口的龙纹有的只好不画,画的有如禽舌,有的形如犬舌,使人看了不伦不类,很不舒服。
补正2、龙鼻
鼻作为动物的呼吸器官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古人在史料中没有告诉我们,只好任由后代的绘画大师们任意发挥。现在看到的龙鼻有的被发挥成猪鼻的,有如意形的,蒜头形的,犀牛角形的,不一而足。
补正3、龙齿
龙齿在古代文献中也没有记载,现在看到的数目不等,形状各异,参差不齐的龙齿时,也只好由它去了。
以上三部分补正后,龙的各部器官总数己达二十五项,有些器官一看便知,有些器官名称稀奇古怪,乍一看不知是什么,所以,有必要先把一些名詞进行解读。
三、对部分龙器官名称的解读。
在二十五部分龙的器官中,一看便明了的有头、角、眼、耳、须、舌、齿、爪、掌、鳞、鼻、心等十二项,需要解读的有氐、房、腹似蜃、亢、腰、膊、尾、箕、明珠、博山(尺木)逆鳞、八十一鳞、龙亶石等十三项。
房——龙的腹部,比氐略粗,肋骨左右生出。
腹似蜃——蜃、大蛤蜊,意为龙的下腹部与大蛤蜊外壳形状相似。
亢——龙的脖子。
氐——龙的胸部。
尾——龙的躯体的末端。
箕——龙躯体末端呈簸箕形生出的两根可自由摆动的鞭状尾。
腰——龙的胸腹后面的部分。
膊——龙腿。
博山(尺木)——古时山东淄博境内的山名、山形较尖。头上有博山,应为项上有搏山。(疑为字误,因繁体字头与颈、项相似,或古人观察时因距离和角度的关系而产生的错误。)
逆鳞——与全身顺向鳞相反的鳞。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意为龙背有八十一处起伏的鳞状物。
龙亶石——龙身体内部的卵状物。
明珠——可在龙头前方自由移动的近圆形物体。
其声如戛铜盘——戛,打击之意也,龙发出的声音如打击铜盘一样悦耳洪亮。
四、古人眼中龙的形象。
通过解读,我们已经知道了龙的各部器官名称的具体涵义,归纳后龙的形象由五部分组成。
l、龙珠部分明珠
2、龙头部分头、须、鼻、齿、舌、眼、耳、角
3、龙项部分亢、逆鳞、鳞、爪、膊、掌、博山(尺木)
4、龙身部分氐、房、心、腰、鳞、腹似唇、八十一鳞、尾、龙亶石
5、龙尾部分箕
至此,根据古代史料中记述的龙的各部器官已经很清楚的呈现出来了,那就是由珠、头、项、身、箕所组成的古人眼中的龙形象,再加上像打击铜盘一样洪亮悦耳的吼声,飞腾在神州大地上空的神龙是多么的威武而令人神往啊!
五、为什么现在看到的龙纹与古人记述的龙不一样?
看过以上归纳整理出来的古人眼中的龙,有人一定会问,现在我们看到的龙纹已经流传了几千年,难道还会有错?一定是你归纳错了。但是,如果我说,古人记载的龙没错,本人归纳整理的也没错,而是千百年来所绘龙纹把古人原意搞错了,故凭错误理解所创造出来的其实不是龙,而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世间所没有的怪物。
那么几千年来所绘龙纹都有什么错误呢?简单说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1:头似驼,不是头似鳄。
东汉学者王符在总结龙形象“九似”时,明确指出“头似驼”。驼者,骆驼之谓也,言龙的头部形象与骆驼的头部形象相似。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纹形象却是一副鳄鱼的形象,与“头似驼”毫不沾边。
误区2:龙有两腿,不是四足。
中国人历来有画蛇添足的习惯,在画龙时又故伎重演,偷偷的给龙多安上了两条腿。
有人会说:“龙有四条腿有什么错,不是四条腿它如何行走啊?要知道龙是灵性动物,其行动不是走,而是腾,有句成语叫做‘龙腾虎跃,‘龙腾说的就是龙的运动方式”。
说龙有两条腿有根据吗?有的,古人在论画龙时将龙分为“三停”时说,自首至膊占一停,膊至腰占一停,腰至尾占一停,古人后三分之二处没有说有膊,也就是说没有腿。
后汉学者王符在“九似”中提到掌似虎,并没有说腿似虎、有四条腿。
距今约七千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也是两足,虽然两足的位置出现了偏差,但龙只有两足还是显而易见的。
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仙人乘龙图”也是两足。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磁州窑龙纹梅瓶(宋)上的龙纹亦是两足。endprint
故宫博物院的白玉龙纹佩(宋)上的龙纹亦是两足。
还有许多两足龙纹实例,这里没必要更多的列举了,这些事实说明,古代流传的龙纹也不全是四足,现在流传的四足龙纹是由于真的活的龙人们没有见过,日常所见自然界动物又绝大多数为四足,故凭空想象给龙多安了两条腿,多出两条腿的龙确实能向四足动物一样行走了,但已不再是龙了。就如给蛇添上足后还能说是蛇吗?
误区3:项似蛇,不等于身似蛇。
当有着蛇身的所谓龙在龙的故乡上空起劲舞动的时候,虔诚的人们有谁怀疑过龙形象的真伪呢?唐、宋以后的绝大多数龙纹由于对古人有关龙形象文字记述的错误理解,把龙身绘成了蛇身,在此错误的基础上,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所著的《伏羲考》中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由于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民主人士,是名人,虽然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名
人说的话不等于名言,但在现实中人们还是很难将名人与名言分开,在龙的问题上亦是如此,虽然闻一多先生的论断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猜测,但还是被现代的多数学者们接受了,并进一步的认为:“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许多动物图腾的综合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发挥,更认为‘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浓缩着、沉积着原始社会晚期到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乃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笔者认为,在原始社会那种蛮荒或近似蛮荒的年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都极为原始落后的状况下要跋涉千里、万里去通知、召集各氏族、各部落共同研究组装一个能代表全体先民意志和信仰的综合动物,这种无聊的事情,先民们能干吗?如果说长期积累的结果,那就要几十年或几百年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创作,这可能吗?创造出“组装”说的学者们谁也没有明白无误地指出哪朝哪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主持召集的协商大会,记录于何部典籍。可见,把现代人的复杂思维强加于先民们身上,是不能正确解释龙的起源和龙的真实形象的。
那么龙的身躯是什么样子呢?前面说过东汉学者王符在“九似”中有“项似蛇”的比喻,项就是脖子,王符明确的指出脖子似蛇,可见龙身不似蛇,不然一句“身似蛇”不就全概括了吗?此其一。第二“三停”中有“膊至腰,腰至尾”的说法,龙身如果与蛇身一样,是体现不出腰来的,既然龙有腰就应该有胸、腹,有胸、有腹、有腰与蛇身就存在明显区别了。二十八宿中东宫星宿的名称是根据龙的形象命名的,其中有氐、房,也充分说明龙身与蛇身是完全不同的,其证三也。
误区4: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有一网友在网上发表看法说:“我也相信有龙这种动物的存在,但是让我相信那么大一个动物没翅膀也能飞,还腾云驾雾,那我就不太相信了。”应该说这位网友是很有见地的,提出的疑问也是十分正确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龙纹形象在天空飞舞的确很滑稽。
那么龙靠什么腾飞呢?
东汉人王符在论龙的形象时说:“头上有博山。”
东汉人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载:“短书云,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显然段成式说的“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和东汉人王符说的“头上有博山”指的是同一器官。
七千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项上亦塑有博山(尺木)。
总之,千百年来让只有一个头和一条长长的身躯没有尺木的龙在天空飞行,真的难为龙了。
误区5:龙有双尾,不是蛇尾。
前面说过龙身不似蛇身,可见龙尾也不似蛇尾了,那么龙尾是什么样子呢?东汉人王符在论龙的形象时龙身和龙尾没有记述,只指出了项似蛇,所以后人实在想象不出龙身和龙尾是什么样子,所以只好将项似蛇引伸和发挥成蛇身蛇尾了,难道在古代文献中真的没有记述吗?不是的,前面已说过二十八宿东宫星宿就是以龙命名的,其中第六星宿名尾,第七星宿名箕,箕字是什么意思呢?《汉语词典》中解释箕:“l、簸箕;2、簸箕形的指纹”可见箕就是指簸箕或簸箕形的意思。簸箕用图形畫出来是 样的,可见,用 来形容龙尾端生出的两根尾是很恰当的。
那么古代所绘龙纹有尾端又长出双尾的龙纹吗?有。陕西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汉代青龙瓦当是双尾(陕西省博物馆藏)。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仙人乘龙图”是三尾。(可能观察有误),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双龙菱花镜(宋)是双尾,日本白鹤美术馆藏磁州窑龙纹梅瓶(宋)是双尾,故宫博物院藏白玉龙纹佩(宋)是双尾,老古董丛书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风纹饰卷清雍正斗彩夔龙纹是双尾,该书清乾隆青花夔龙纹亦为双尾……
可见,龙生双尾是有历史根据、符合古人记载原意的。
六、龙——客观存在的实体。
不破不立,写了以上那么多,主要是为了破除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假龙形象,从而使真龙形象树立起来,可能有人会说,就算你说的有道理,可是你考证的结论有事实根据吗?自然界有这样的动物吗?要知道,事实胜于雄辩,是的,现在就让我们揭破龙这个千秋万代也无法破解、搞不清其来龙去脉的亘古之谜吧。
一亿三千万年前晚侏罗世,辽西地区的火山爆发了。当时潜在湖泊中的龙虽然把身躯缩到最小的程度,可还是被击中了龙亶石九块之中的第二块,没能躲过灭顶之灾。正是由于突发的地质灾害,亿万年后使我们有幸一睹真龙的风采。
2003年12月,笔者在劳动之余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宫山咀乡梅力营子村行龙沟山上散步,偶然拾得一块石头,打开一看,一个弯曲着身躯约15-16厘米长,张着大嘴,有角,有须,有腹,有胸、有爪,有鳞,有足,有尾,有锥状骨质物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呈现在眼前,给人的直观第一印象使人能联想到怎么和龙有相像的地方呢?但和我们看到的绘画龙纹又有较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笔者带着疑问,经过三年多对古代文献有关龙形象的整理研究,证明古人记述的龙与化石实体龙在形体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endprint
至此,龙的起源推到了一亿三千多万年前的晚侏罗世,我们知道两栖类是最早出现的陆上四足动物,其祖先是发现于晚泥盆世的鱼石螈。至于龙什么地质年代起源的,是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或奥陶纪、寒武纪只好留给古脊椎动物研究人员去考证了。
现在人们最关心最急切想知道的一定是一亿三千多万年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古人论述的龙与现代流传的龙纹都有哪些差异?为了便于对照列表如表1:
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项是化石实体龙反映的龙珠连接物、龙腮须和下颌半圆物,由上表看出,实体龙与古人记述的龙几乎完全一致。心、逆鳞、腹似蜃、掌、耳等处虽然不清,但都不影响龙形体的完整性。流传的龙纹与古人记述的龙和化石实体龙比较,在形体上缺少十二项主要器官,其差异是明显的。事实说明,凭想象塑造的龙纹因没有形体上的真实性,只能作为盲目崇拜的历史误会而载入龙文化的史册。至此,由二十八部分组成的龙的真实形象已比较完整、准确的展现在龙的传人面前。
实体龙与古人记述的龙相比较,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有,而且很神奇,令人不可思议。下面将其主要特殊之处予以说明:
角:不似鹿角,龙的两角并排直立并生出二侧叉。
爪:不似鹰爪,三爪,一主二副,无骨关节。
舌:似蝴蝶的腹部,顶端呈90度生出触角二根。
龙亶石:不在胸前而在尾端,不是一顆而是九颗,八颗卵状,一颗半月状。属脊柱一部分。
氐:其骨不是沿脊柱方向左右生出,而是自前端足的上方开始向后生长至房。
尾:尾端不是尖的,而是平的,而且比腰略粗。
箕:尾端生出的两根尾, 形,其中一根有翅,一根无翅,约占头至尾长度的1/6。
博山(尺木):博山(尺木)是在与两足对应的项上直立生出,一主数副,可聚拢成博山状,亦可吊桥式升降并能呈扇状不定数的打开,高度约占头至尾长度的1/12。
脊柱:前端大部由椎骨组成,末端由龙亶石与椎骨连接。
头:龙嘴的长度占头长的1/2,在头长5/6处为龙眼,上颌有两根长须,下颌有4颗牙,并有半包围似须非须物质,腮侧有多根须向后生长。
足:约在身长三分之一处,在尺木下方,形状与绘制龙纹足相似,肘大无毛。
房:在氐后方,有九对肋骨,比氐粗,左右生出,长度占三段之中第二段的4/10。
齿:上齿不清,下齿金字塔形左右各2。
鼻:在上颌前端上部,两孔平行,无凸出物,鼻后有一馒头状凸起。
龙珠连接物:龙上颌与龙珠之间的不明脑状物和V形的神奇物质。
下颌半圆物:下颌唇边生出的半圆物质,似须非须。
龙腮须;龙腮部生出的多根须向后方生长。
七、三栖类动物——龙。
龙的客观实体化石的发现,证明龙的存在是不容置疑了,那么龙是自然界什么动物呢?
首先说龙是陆上动物。
十二生肖鼠、牛、兔、蛇、马、羊、猴、鸡、狗、猪、虎均为陆上生物,将龙列入其中,说明龙可长期在陆上生存。
古代传说中有以饲养龙为业的“专业户”称为豢龙氏,并被黄帝封为董姓。
《韩非子·说难》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说明龙是可以亲密接触并可以骑乘的动物。
龙又是空中、水中的动物。
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论述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管子·水地》中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本文所讲的实体龙也是在水中遭遇不测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陆、水、空均能长时间生存的特性说明,龙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特异功能的三栖类动物。其实体的存在亦说明对龙应将其列为正常动物而加以教学和研究。
八、龙名称的来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华夏大地的山川湖潭多以龙为之冠名。现代人为了祈盼吉祥和飞黄腾达,无论品名、店名、人名、物名以龙称谓更是数不胜数。国人喜龙、爱龙、崇龙、信龙,但是如果有人问古人为什么将其称为龙,而不叫别的什么,恐怕就要使无数龙的传人瞠目结舌,汗流浃背。那么龙根据什么叫做龙的呢?据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生肖论的说法:“龙耳亏聪,故谓之龙”。原来灵气活现的龙听觉器官存在着先天不足,故尔被古人以聋的谐音定名为龙的。
九、龙字的来历。
上面我们知道了龙名称的来历,现在说一下龙字的来历,那么龙字是怎么来的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按许慎说文,龙字篆文象形”。我们知道现在使用的汉字是由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殷商时期的金文,也称钟鼎文演变为春秋战国时的大篆和秦代的小篆。甲骨文把龙写作“、”金文写作“、”。东汉学者许慎《说文》的 字,左半部分可看出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印记,右半部分似龙腾飞状,在象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点明了飞龙在天的形态,由此可以看出.李时珍认为许慎《说文》中的龙字篆文象形大体上是不错的。
十、现在还有龙吗?
这个问题相信也是多数人想要知道的,现在还有没有龙,将来是不是还有龙,这一点不必笔者回答,下面将龙的沿革史料作以介绍,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出答案的。
据神话学家说,人类的历史距今约300万年左右,第一纪为九头纪、第二纪为五龙纪,如果在此前龙已经灭绝,相信神话学家也想象不出龙来的。而且在这一地质时代将龙列入十二生肖之中,亦说明龙没有灭绝。endprint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也说明龙没有灭绝。
《山海经》中有关于四方之神乘龙的记述。有黄帝借助应龙大战蚩尤的传说和乘龙归天的神话。
孔子、韩非子、管子、司马迁、刘向、王符、王充等古代学者对龙都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将龙列为鳞部纳入药典。
对龙的出现各朝代史籍都有记载,最后一次记载为《清史稿》光绪21年。以上事实说明,起码在清光绪21年以前龙是存在的。
如果认为神话传说不可信,情有可原,但如果说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的正史和人们公认的比较严肃的古代学者都不可信,那是不可思议的,那岂不是说我们的民族历史都应该大打折扣。
据此,相信人们都能得出龙有无的结论。
十一、龙为什么能大能小。
前面介绍过古人在史料中记载龙能大能小,能细能巨,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的论述,人们不禁要问,龙能向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仍可被理解和接受,如果说龙能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二郎神一样能变大变小,似乎无沦如何也不能接受,关于这一难题古人是怎么说的呢?
首先的问题是:龙是怎么形成的。《管子·水地》中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水之怪龙,罔象。”言龙之神是得水不测之灵所致。那么龙是以什么食物为食呢?《吕氏春秋·举难》记述孔子说:“龙食于清,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浊。”龙与龟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能存能亡的神秘属性。龙的生理结构:头前有神秘物质和龙珠,项部有环形的颈骨,氐部有胸骨前后生长,尾部由龙亶石与椎骨相连,这种神奇的架构、独特的生存方式,加之得水不测之灵,致使龙成为自然界能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的灵性生物。故《管子·水地》中说:“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
十二、龙是神吗?
下面将要涉及一个敏感话题,龙是神吗?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近代、古代直至远古时代,人们关于龙的存在从未有任何怀疑,就是说古人信其有。可是随着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和其代表人物所谓的真龙天子的消失,好像有意无意间将封建皇帝与龙相等同而一块扫掉了。
为什么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间都相信存在的龙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一下子就不敢相信了呢,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神在作怪。我们知道,正统理论是不相信神的存在的,如果承认有龙不是承认神的存在吗?在这里龙与神又等同起来了,成了人们不敢正面接触的领域。
下面考证一下龙是如何神起来的。
经过神话学家计算的二百七十六万年人类历史当中,在一百三十万年前的第六纪名为序命纪,顾名思义,大概就是排列每个人的命运顺序创造十二生肖的年代吧,龙与猪、牛、狗、羊、马、兔、蛇、鼠、鸡、虎、猴一块入选生肖序列,想来那时候只将龙作为普通动物中的一员,并没有列入仙班。
神话传说在黄帝回天的时候,与七十人同乘一龙,在龙欲飞走时,其它未乘上龙的追随者大声哀号并愤怒的拔掉龙须。这里我们先不说被七十人同骑乘累不累,单说被无故拔掉龙须也不敢反抗,能说是神吗?就像我们人类骑的马一样,有谁拿马当作高等动物看待呢?
相传在大禹治水的时候,龙因为工作当中的失误,被大禹斩首法办,至今还存有斩龙台,这种任人宰割的事例,与人类屠宰猪羊有什么两样?谁听说过真正的神遭此横祸呢?
《山海经》里的四方之神中的句芒、蓐收、祝融,在執行公务视察时都是乘两龙。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小白龙,犯错误后还要变为马被唐僧骑乘,可见,龙只是像马一样被骑乘的交通工具。
常识告诉我们,在有重大地质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前,如地震,鸡、狗、蛇等动物都狂燥不安,情绪异常,也就是说动物们提前就预感到了将要发生的灾变。如果龙真的是神,类似一亿三千万年前火山爆发这样的地质灾害是应该提前感知的,是完全有机会升天逃走的,可是龙并没有知晓,与其它生物一起成了殉葬品这一事实,谁能相信龙是神呢?
秦以前的文献中对龙的出现都以平常的心态予以记载,秦以前的统治者没人与龙挂钩。
也就是说在秦以前龙还没有被认为是神。
自汉高祖刘邦自称龙种开始,以后的统治者为了其统治的需要,人假龙威,纷纷仿效,最终导致龙成了尊贵无比的神,龙的形象也成了天子们独有的专利,更有神话小说有意虚构一些与龙相关的神话,比如四海龙王之类,时间久了,潜移默化之中成了意识上的龙神而弄假成真了。
在民间,龙、麒麟、凤凰、龟被称为四大瑞兽,尤其龙形象作为吉祥的象征被广泛使用,在造神运动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广告效应,同时四大瑞兽这一说法本身就说明龙是兽,而不是神。
由于综合作用的结果,龙终于在上下共同努力下登上了神的宝座。
在中国,一颗古树、一块怪石都可以奉若神明,一只狐狸、一条蛇都可以视为得道的神仙,受到善男信女们的顶礼膜拜。古代的英雄豪杰如诸葛亮、关羽、张翼德不是也都借助《三国演义》出神入化地描写而成了受人尊崇的神吗?总之,只要有人说,就会有人信,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何愁造不出神来?
十三、龙的作用有哪些?是真的吗?
传说中龙的作用有三:一、通天神兽;二、兴云降雨;三、遇牝必交。
说龙是通天神兽,能载人飞行,这可能吗?
神话传说、史料记载、考古发现都确凿无误的证明龙能载人飞行,首先神话传说轩辕黄帝与七十人一同乘龙升天而去。《山海经>里面的南方祝融、西方蓐收、东方句芒都乘两龙。被黄帝封为董性的“豢龙氏”,以养龙为业,如龙不能像马一样的被骑乘,他养龙为了什么昵?
《韩非子·说难》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经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亦绘有‘仙人乘龙图。”endprint
距今约7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亦塑有人乘龙。
说到先民曾以龙作为交通工具到处旅游观光,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呢,就连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也曾发出过“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的感叹。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活法,如果有人硬要说古代如何如何落后,那么古人创作的《易经》、《山海经》为什么发达的现在还不知其所以然昵,现在的我们不敢相信先民们有过乘龙的经历,就如同先民们肯定也未能预见到我们现在的人类能乘飞机周游列国,坐飞船去拜访嫦娥,而且我们这些当代的未来古人也和先民们一样,同样也不能预知一千年一万年后的人类又是乘什么游山玩水了,对于这一既现实又荒诞的课题,还是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来注释吧。
龙能载人飞行,作为交通工具应该是存在的。关于兴云降雨,古人云,云从龙,虎从风,龙在云层中出没可能存在,可是如果说龙能降雨,恐怕就没人相信了。君不见,多少年来没有看见龙的影子,雨照下不误?另外,中央气象台预报天气时什么时候有雨、什么时候无雨,说的准确无误,头头是道,相信是依靠科学作出的判断,不大可能是与龙协商后发布的消息。
关于遇牝必交,另文专题阐释。
十四、结论。
至此,根据龙的特性,现在可以作以下定义:龙是由多种神奇器官构成的,具有特异功能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及古代曾反复出现的,自然界唯一可水、陆、空三栖的实体动物。
龙的起源,龙的真实形象,十二生肖中的一员,这些深藏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千古之谜终于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关于龙的特异功能其实并不奇怪,自然界幾百万种生物那一种不具有特异功能呢?没有特异之处就不能在自然界生存,人们公认的最笨的猪,不是也教会人类发明防毒面具了吗?龙不过本领大一些,更加神奇罢了,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时候,必然是少见多怪,应当承认,现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还不甚明了,许多现象还不能解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断的探究未解的奥秘。只有这样不断的努力,人类才能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迈向更高的阶梯。毛泽东在其《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既然老人家告诉我们在宇宙发展阶段只具有相对的真理,那么就让我们以平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客观实体动物,重视史前文化和神话传说,不让“叶公好龙”的故事重演。
中国是龙的故乡,亿万中华儿女都是龙的子孙,真龙实体的发现难道不是预示着民族的吉祥和中国这条巨龙的腾飞指日可待吗?
神话也是历史,但愿我们不要将神话当作“神话”一笑置之,而应将神话列为神话历史文化而加以重视。
二OO五年十二月完稿于建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