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挑战不可能》栏目——谈杂技的传承与创新

2017-07-28 21:49宋仁忠
魅力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濮阳杆子大球

宋仁忠

2016年11月27晚,在中央电视台CCTV1综合频道播出的《挑战不可能》栏目中,五位杂技人合作带来了高水准杂技节目《大球扛杆》。在四根长杆间跳跃、球上扛杆、在长杆上以头顶倒立的方式蹦四级楼梯……难度系数超高的表演圆满结束,收获了李昌钰、撒贝宁、董卿、王力宏等名人的点赞,也意味着濮阳三代杂技人共同完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杂技动作。我作为该节目的主教练及亲历者,在此谈谈自己对杂技节目的传承与创新的感悟和看法。

《大球扛杆》是濮阳杂技团的传统节目。该节目曾于1986年6月参加河南省首届杂技大赛夺得二等奖,又于1988年四月在第二届“新苗杯”全国杂技大赛上夺得了银奖。此后,由于节目难度大和表演危险性高而退出了濮阳市杂技团的演出节目单,直到2013年中旬才进行了复排。原来的《大球扛杆》是两位底座脚踩两个大球、肩扛竹竿,两位尖子演员在竿与竿之间潇洒飞越,带给观众新颖震撼的视觉体验,让人叹为观止。28年过去了,《大球扛杆》还能给什么样的表现?是的,创新的确不易,尤其是在高难度节目上创新。

2014年9月23日,第八届河南省“百戏奖”暨第九届河南省杂技比赛将在濮阳市举行,接到大赛通知后,李志勇团长皱起了眉头,这次大赛拿什么节目?时间紧,任务重,全新创作节目是来不及了,只好拿已有新基础的节目再创新。教练们开会时,谈到了原来的大球扛杆表演不稳定,技巧设计是两人各站一个大球上各扛一根长竹竿,竿上各有一位攀爬的演员,不仅要在竿上表演倒挂,还要在两根竿之间互跳、互窜、互插、互翻,动作惊险,难度很大。往往尖子演员落竿的那一瞬间,底座演员会从大球上滑落下来,造成动作失败。教练们开会时,谈出了《大球扛杆》的几个创新动作,能不能行得通,还有待于证明。

首先,把竹竿换成铝合金杆又美观又可以减轻重量。第一个动作有风险,杆子在演员肩上,只有4·5米长,从自己的杆子尖上站直前空翻翻下来,夹住自己的杆子,只要动作稍微慢一点,就会落在底座演员的身上,或磕在球上。但教练们认为翻腾动作快一点,演员就会用腿夹住杆子的上方,只要底座演员保证能不从球上掉下来,控制住杆子,上节演员能夹住杆子,这个动作就能成功。

第二个创新动作是:上节演员手抓杆子的顶端,原地翻前空翻再抓住杆子,就算成功。

第三个创新动作是:上节演员站在杆子的顶端,后空翻翻到另一个杆子上。

第四个创新动作是:这个节目难度最大的一个“头顶蹦梯”杆子顶端固定横梯,演员头顶倒立连续蹦起。从第一层连续蹦到第五层,一共95公分的距离。这个动作完全凭感觉,把握好距离,控制好力量,每一次空中划过的距离一样,落点一样,因为头顶必须落到另一个脑瓜圈上,如果稍微一偏,动作就会失败不说,演员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这个动作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谁能保证演员蹦不偏,而且底座演员踩着大球扛着杆又不能动?我建议先在地上练,摸准演员头顶蹦梯的最佳距离,按照这个距离做成道具,让后安放在杆子的顶端,而且用螺丝搂紧,保证不会偏,不会滑。团长最后拍板是,“先试试,可以就上,不可以就拿下”。会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

半年过去了,节目开始合成,这期间解决道具的问题就不下十几次。例如“头顶蹦圈”的距离到底是十公分、十五公分、还是二十公分?既要让演员蹦起来容易,又要让观众感觉到距离。最后我把它定在了19公分。也亏得连这个动作的小演员脑瓜顶功夫过硬,又能吃苦,练起功来没有叫苦喊累过。“翻腾跳杆”的小演员也不容易,双腿间经常被擦伤,弄的血淋淋的,不过这小家伙也能忍,总是涂点碘酒就上去了,倒是当教练的不忍心,总是把他喊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等好一些了再上杆。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底座演员他们训练的难度也不小,既要控制住大球又要把握住杆子,尤其是“翻腾跳杆”的时候,脚下多走几步少走几步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头顶蹦梯”的时候底座演员必须看着上节演员没有晃动的时候,底座迅速定住大球至少两秒钟,让后喊一声好!上节演员听到后知道下面稳住了迅速用头往上跳,跳上去以后手脚不能碰到梯子,连续四次就算成功了。一年时间过去了,《大球扛杆》到了汇报演出的时候。全体教师和学员都坐在舞台下,团领导坐一排,都等着看这个节目的回报。《大球扛杆》汇报演出开始了,只见舞台上白雾漫漫,两位尖子演员翻着跟头出场,四人围着扛杆做了一些动作后,两个大球忽然滚了上来,两位底座演员跃上大球后又扛起了杆子,两位尖子演员从后面跑步先踏上球,接着又踏着底座演员的手,迅速窜上了杆子。演出进去了精彩部分……在大家眼中,《大球扛杆》以前的动作完全没有了,全新动作“翻腾跳杆”和“头顶蹦梯”完成的完美、现实、自信、从容。学员们站起来了,教师,领导也站起来了,为表演鼓掌欢呼,因为他们看到了《大球扛杆》节目创新夺牌的实力。全新的《大球扛杆》就这样出台了,与28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对传统技巧的回避和对全新技巧的挑战。

2014年9月23日,第八届河南省“百戏奖”暨第九届河南省杂技比赛在濮阳市如期举行,杂技厅内座无虚席。大家闭住呼吸,观看着正在表演的《大球扛杆》的最后一个技巧,随着“噔、噔、噔、噔”四声响动小演员以头顶倒立的姿势蹦行到了杆上的远端。一霎时,全场观众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欢呼,为《大球扛杆》的表现叫好。《大球扛杆》获得金奖,沉甸甸的金奖和证书在教练与演员之间传递,捧着荣誉的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潸然泪下。

2016年7月份我们收到了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的邀请。

“不可能”之一:“演出现场,我们人仰马翻”两人平地扛杆,两人球上扛杆,一人完成杆间跳跃,并在第四根长杆上以头顶倒立的方式蹦四级楼梯,这就是《大球扛杆》的演员挑战的内容。“原来有扛杆,也有滚绣球,也有人拿着倒立蹦楼梯,但踩着球、扛着杆、拿着倒立在杆上蹦楼梯,同时还是4根长杆间跳跃,这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濮阳市杂技团团长李志勇说:《大球扛杆》起源于北狮的狮子滚绣球,是对之前类似项目的一次大胆创新。在演出现场,47岁的李志勇、42岁的刘登奎站在平地,19岁的杜培冲、17岁的王宝阳站在树上,4人一字排开用肩扛杆;16岁的耿祖森则承担了在杆间跳跃、在长杆上蹦楼梯、倒立用腿打开挑战大旗的任务。第一次挑战机会中,耿祖森不慎在倒立蹦楼梯时从高空摔落,作为“底座”的王宝阳也从球上跌落“人仰马翻”的情形顿时让现场的气氛凝重起来。“其实当时的情况比电视台上呈现出来的更严重。”耿祖森的手青肿了一大块,主持人撒贝宁看到后也十分紧张,还亲自拿了冰块为他冷敷,“我们聚在一起加油打气,我告诉其他演员,把这当成一次普通演出,尽力而为就行。”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第二次挑战成功了。在镜头之外,李昌钰先生更把自己胸前戴的警徽送给了耿祖森,以表示支持与鼓励。撒贝宁激动的说,这是《挑战不可能》开播以来,评委第一次给选手送礼物,而且是第一次赠送这么贵重的礼物。

“不可能”之二:“演出前几千次的排练,成功率不高,一个成熟的杂技节目,至少要排练一到两年。《大球扛杆》是动作上的创新按平常经验来看,两个月的时间是完全不够了。”2016年7月左右接到央视邀请,9月初前往北京参与录制,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是《大球扛杆》所有演员面临的第一个“不可能”,“短期突击占据了演员们的所有生活。每天8点左右开始排练,中午简单休息一下,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会结束。尽管如此,两个月几千次的排练中,我们成功率不高。”今年9月初《大球扛杆》的主创们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北京参加录制前的彩排。尽管之前经常前往国内外的各种大型舞台进行表演,但登上央视舞台对所有主创们来说,还属第一次。因为节目众多,分给《大球扛杆》演员们适应场地的时间并不固定,这打乱了他们的日常练功的作息,给他们的体力、心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除此之外,演出舞臺倾斜表面不平整,工作人员不让我们操作空中威亚,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不可能。”演播厅的威亚不是专业的杂技威亚,安全系数不高,威亚影响着演员的发挥。央视的工作人员之前没有跟演员配合过,有时演员一跳,杆没歪,但工作人员的威亚操作反倒让杆歪了。正式演出前,演员们依然忐忑不安,但“不能给濮阳杂技抹黑”成了我们唯一的信念。现在想想,我们真的是挑战了不可能。

这次《挑战不可能》当中,董卿脱口而出“濮阳是杂技之乡”。团长李志勇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濮阳杂技就走了出去,在国内外各种舞台、比赛中大放异彩,享有盛誉。作为从10岁开始就接触杂技的濮阳人,团长李志勇提出了自己看到的“可能”的未来:“濮阳市杂技团的要求高、门槛高,濮阳杂技人也始终以走向社会、走向国际,提供高水准、高尖端的杂技节目为已任。近年来,濮阳杂技更成了全市文化公益的一部分,成了濮阳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期望一代又一代濮阳杂技人不要流失,更好传承,不断创新,更好地打磨濮阳‘杂技之乡这块招牌。”

猜你喜欢
濮阳杆子大球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数理:大球和小球
超高消防栓(大家拍世界)
被做为绝缘体使用的
张姓祖根在濮阳
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探析
观音鸟
有多少盏灯
焚船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