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述评*

2017-07-28 13:50陈一樟
观察与思考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者环境研究

郑 洁 陈一樟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述评*

郑 洁 陈一樟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出个体性、实时性、开放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所形成的网络多元文化使人们日常的互联网生活在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价值扭曲、情感缺乏和信息污染的危害,进而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较大影响。随着国家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重视,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成为时下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助于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互联网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

作者郑洁,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一樟,男,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上网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带来强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新的问题。当前,随着“普世价值”等西方思潮以及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入侵的加剧,其输入方式也发生着从传统渠道向互联网渠道的转变。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16年8月3日。报告同时指出,在网络应用层面,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三大应用占据了网民网络应用的前三位,其使用率均达到80%以上。由此说明,信息获取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因素。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①《习近平: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新华网,2016年4月20日。意识形态安全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网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自觉抵御非主流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侵,就成为当下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产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现将这些成果的主要观点梳理和归纳如下,以期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关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特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主流意识形态,即某一时期内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的集合,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是具有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则是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接受、遵从乃至尊崇。③聂立清:《社会信息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构建》,《领导科学》,2010年第23期。它不仅需要主体对意识形态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与理解,更需要主体从心底承认并加以接纳,并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志。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个体性、实时性、开放性以及渗透性等特点。相比于传统环境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网络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着新的特点。

(一)主体更加积极主动。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之所以能够良好互动,在于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方式,使两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更加便捷,进而为普通受众更多地参政议政创造了可能。相比于传统渠道,由于网络渠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及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留言或撰写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意识形态的个人见解,达到政治信息与意识形态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从而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形态学习的积极性。④刘音、吴玲:《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同时理论界还认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传统的信息接收客体逐步变为具有自主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的传播主体,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动性。⑤余源培、孟文静:《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学者指出,相比于传统媒介环境下单一固定的表现形式,网络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表达则采用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其通过声与形、意与情、理与法相结合的形式达到高效传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手段,将其形象化。同时,以传统PC平台和移动智能平台为主的互联网传播体系,还能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做到空间全覆盖,通过创建多种传播形式以激活受众的认知模式,形象生动地给人们带来新鲜的视觉印象,这是其他传播媒体所不能比拟的。⑥孙明杰:《网络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三)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志,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新闻媒体在进行相关思想宣传的时候,是按照其体系进行的,遵循了一定的宣传准则,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在内容上便要求主体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加以消化吸收。而在互联网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能以一种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使得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和更全面,它不一定要求认同主体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只需要借助自己的感性认识,便能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加以理解。①孙明杰:《网络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四)环境更加虚拟复杂。有学者强调,传统媒体下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在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空间,人们在其平台上的沟通交流、竞争合作归根结底是一种智力活动,相比于现实社会,很难区分网络空间中人和事的具体情况和真实身份,因而从主观上感受到的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世界。②孙明杰:《网络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也有学者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共通点这一维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网络环境虽然相比于现实世界有其复杂性,但也是一个作为现实世界衍生的而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现实性。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并不完全是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认同,而是一个在虚拟环境下运行的另一种模式,其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对现实社会真实反应的衍生。

二、关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以其快速传播、高度开放的优势为人们带来了又一次技术革命,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信息内容也因此变得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当前,小到人们吃穿住行,大到国家战略规划,都在积极地与互联网进行着有效对接。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领域,互联网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传播媒介数字化提高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有学者从与认同主体密切相关的传播媒介这一视角出发,从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互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媒介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以下机遇:一是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通过传统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效转换,线上与线下的有效对接,多屏终端的协同展示,尽可能地实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全覆盖。二是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与受众认同的交互性。通过搭建认同主体与政府层面的沟通渠道和桥梁,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有效增进民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三是优化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由于其速度更为便捷、范围更为广泛、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四是促进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性。网络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人们足不出户便能饱览世界各地的文化精髓,这有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地方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进行不断发展完善,为进一步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沉淀了基石。③余保刚:《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长白学刊》,2010年第3期。

(二)网络平台丰富性增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针对互联网社交应用在主体信息接收终端层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影响,有学者以微信为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新途径;增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渗入度;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民互动性;拓展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话语场。①王光宇:《发挥微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4期。也有学者站在新媒体这一角度,认为以网络和手机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宣传、教育层面具有引导、认同和实践的作用。教育者可以用某个热点话题或者事件为例,借助论坛、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平台,通过交流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主流思想观念的宣传,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而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意志。②殷晓蓉:《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三)网络思想多元性促进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展。有学者从信息载体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是一个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而并非绝对价值中立的信息化社会,其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拓宽传播方式、拉近认同主体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的同时,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民中的吸引程度和影响程度进行了有效提升,为有效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进行自我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③聂立清:《社会信息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构建》,《领导科学》,2010年第23期。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环境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能够带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要求以上观点能够得到充分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其本质还是依赖于认同主体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受众认同并被其深深吸引是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④李宁、刘媛媛:《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党史文苑》,2015年第4期。

三、关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

之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主要借助于广播电台、杂志报刊、学校教育等传统媒介渠道,面对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崛起,我国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方面面临着信息管控更加艰难、信息来源更加分散和信息内容更加冗杂等特点,进而使得大量非主流思想以及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这一新渠道侵入我国民众的正常生活工作中,使得当前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网络空间过于开放增加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稳定因素。有学者指出,微博能成为一个低成本却拥有强大政治运作力的网络工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微博内容开始由个人生活向政治生活进行转变,随着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内容的关注热情开始不断增长;二是微博一方面在拓宽民众参政渠道,提升个人政治知情权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被一些虚假或未经核实而随意发布的言论在受众认知过程中将我国塑造成一个扭曲社会的错误形象;三是微博在给个人带来话语主动权,推动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热情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相关主流媒介在网络舆论场的引导上被逐渐削弱。⑤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更须有所作为》,《红旗文稿》,2011年第22期。

(二) 移动网络快速发展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构建。 有学者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盛行的手机文化不仅使人们陷入“大拇指”生活的陷阱,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受到削弱;认同主体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受众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观念越发淡薄;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受到影响。⑥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手机媒体等互联网媒介终端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新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一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整合难度因为大量的冗杂信息而大大增加;二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因为手机媒体的移动传播方式而受到弱化;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时空因为社会信息挤压而受到侵占。①卢深勤:《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对策探讨》,《青春岁月》,2013年第9期。

(三)自媒体的崛起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有学者研究了“自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的影响,认为其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以下挑战:一是多元化的互联网信息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控制权受到影响;二是自由化、非理性化传播的自媒体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受到弱化;三是离心、分散的自媒体舆论与传统舆论场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度受到降低。②凡欣、聂智:《自媒体舆论场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控制研究》,《学术论坛》,2015年第7期。在人人都能作为信息来源的互联网时代,关于自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研究尤为重要,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自媒体”靠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较好的运作模式,正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点击量”,其平民化的文字语言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将很可能成为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关于互联网环境下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对策

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探讨认同主体在互联网使用时的心理行为特点,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对策,是当前理论界应注重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理论界所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个体教育层面。有学者指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实施分类多层次的教育格局。一是要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提出者和引导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自身必须永葆先进性,在思想上保持先进和统一。二是要稳固中国共青团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储备力量,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方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用先进文化丰富青年的日常生活,使其拥有一个高尚品质的文化氛围。三是推进工农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升工农群体的阶级意识,通过对这一重要特殊群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创新,加强工农群体自身的学习。③刘胜良:《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多层次格局》,《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

(二)认同内容层面。有学者强调,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我国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坚持其一元指导地位,提升其同其他意识形态争夺思想阵地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放包容,以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为原则,大胆借鉴和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有用因素,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和开放性。④周素勤:《“四化”境遇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0期。另有学者指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进行研究必须务实,在充分反映我国思想意识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进行科学提炼,确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方向。⑤李丽:《新形势下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意义及实现路径》,《绥化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还有学者建议,要始终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创新,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进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且不断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①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三)认同保障层面。有学者认为,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互联网行业的立法进程,加强行业外部监管,制定与之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建立我国互联网的内容分级制度,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执法机制,进而达到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目的。②李炎芳、郭明飞、杨磊:《微时代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及其治理》,《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对于网络“自媒体”这一新兴媒体,有学者指出对其的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应在着力提高网民素养的同时,培养全民“把关人”。对于一些没有查证甚至是恶意虚假散播的信息,做到不转发、不评论,坚守网络公约的道德准则以及相关法律的基本底线。还有学者认为,我国要加快自主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力度,减少对西方网络技术的依赖,通过建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避免西方国家或一些非法组织利用网络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削弱国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③凡欣、聂智:《自媒体舆论场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控制研究》,《学术论坛》,2015年第7期。

(四) 认同途径层面。 有学者从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一层面出发,认为要建立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队伍与宣传人才队伍,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优势,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新思维,从而切实有效地融入到受众内心,并由此培养出一批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擅于意识形态宣传的人才队伍。④张文彦、魏建国:《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探析》,《理论学刊》,2010年第12期。还有学者认为,要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动性和引导力为原则,通过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充分引导和有效整合,在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宣传的过程中,对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实时把控,及时研判分析,进而主动占领舆论战场。⑤姜辉:《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3期。

(五)认同机制层面。建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个体反馈机制也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内容。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认同作为一种目的性活动,当认同主体对某种意识形态真正形成内心认可后,会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并将其付诸于具体行动,而这种行动能否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同,则会形成一种反馈信号,当这一信号反馈到认同主体那里时,便会出现要么强化对已有意识形态的认同,要么对其进行二次“加工”的情况,进而产生新的意识形态认同,以适应社会的要求。⑥聂立清、张燕:《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机制探析》,《领导科学》,2012年第11期。作为意识形态的构建者,应加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体的反馈信息的收集。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形态工作者向认同主体传播意识形态、施加意识形态影响和受众接收转化这一思想后对其产生认可、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通过这一双向互动的反馈机制,才能不断优化民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⑦聂立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定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五、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的不足之处

综上可见,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这一课题的研究热情较高,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通过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对应分析,总结出了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尤其对移动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等这一类新兴媒介,均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于体积庞大且环境复杂的互联网来说,目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文献的研究与梳理还需进一步拓展。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当前,虽然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应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挖掘和系统阐述过程,就使得对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梳理前期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以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没有明确界定。意识形态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虽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仅包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最核心的基本思想,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却鲜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明确界定,致使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些分歧,内容界定出现了版本众多、繁冗复杂的现象。

(三)对认同对策与建议的提出过于理想。部分学者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策的研究过程中,过度寄望于互联网这一技术本身,提出的对策与建议过于理想。当前,互联网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一些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心理和道德伦理特点是否也同样适应于互联网,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不能把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简单地归结于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在对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确切结论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切实可行和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不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就提出一些略显“大”和“空”的理论而降低其实用价值。

责任编辑:孙艳兰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网络传播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15YBMK0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者环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环境清洁工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学者介绍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