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亦尧
摘 要:景观设计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楚的概念,它为人类解决实际的功能需求,同时也在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现象。景观设计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到植物的配置以及精准的施工预算,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们实现更便捷、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景观设计;滨水景观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是中国大陆国家中心城市和直辖市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2010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独立馆的建筑群将集中在黄浦江边,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综合步行适宜距离、人体尺度和参观者的认知度等因素,提出了“园、区、片、组、团”五个层次的结构布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人、城、自然三者共存。设计者们希望通过这个尝试,获得更有效的绿色环境的建构模式,并为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领域。此方案的设计构思同样承袭了世博园区整体的设计构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活区的绿化环境,喜欢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公园,乐于光顾宜人的街头绿地。
世博园区的沿江片区是一块滨水的袋装空间,它北临黄浦江、南靠世博园区的大部分独立场馆,并且中间由一条车行主干道相隔开。因此此块区域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人与自然的理念,充分利用滨水这一有利优势,将其打造成世博园区内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当代推行的绿色环保出行方式的生态理念,让我们周边的生活城市区域机动性变得更加便捷、更加合理,通过对设计区域通道形式的改造将该区域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有机结合起来。此区域规划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广场、游艇码头和周边的观光带部分。此滨水带状空间大约长2000米,面积规划约40万平方米,主要将其打造为居民活动观光海滨公园。
此设计采用的灵感来源是“浪淘金沙”的概念,虽然现实路段并不是临海,但是这里可以将海滨浴场的理念运用到此方案设计中。此设计充分运用濒临黄浦江这一天然地理优势,运用“海浪”的意向元素运用于此空间设计的滨水区域,虽不是真正的海,却能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虽不是海却胜似海”。这一区域的设计包括由陆地延伸至水面的中心广场设计和与沿江相呼应的游艇码头。由于考虑到此区域不仅是世博园区的一块观光带,及其邻近的社区在浦西世博公园主要是高层公寓,因此也同样要考虑到这些居民的一些实际需求。而中心活动广场的设计正是应了这个需求;近8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设计,同时满足了游客以及居民观赏、休憩以及娱乐等的一系列需求,滨水的部分采用延伸至江面的方法不仅使得活动面积更加充裕,而且广场前巨大的音乐喷泉设计使得整个设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有趣味。中心广场的部分作为空间里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除了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作用之外,同样重要的还有它的实用价值;在中心广场区域,不仅有用于游客居民漫步所用的人行道,还有与人行道相隔开的自行车道,当然,因为考虑到其是用于市民活动的休闲广场,区域内部并未采用车行道,这同样也是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
步入中心广场的西侧,便是该项设计的另一亮点——游艇码头。游艇码头的设计采用的“海浪”元素从江岸延伸出游船码头,通体一共有3个滨水平台可供游客踏上平台登临游艇一览江面风光。与地面凸起的码头采用木质的材质建成,与沿江观光带形成完整的一条木栈道观光带,游艇码头周边的节点景观采用的是“贝壳”的设计理念,其中包含了小广场、娱乐休闲、运动健身、展示以及部分的游客中心和小型商业。此项设计的这个区域采用了区域本身的建筑奔驰展览中心模型的概念设计,在凸起的木栈道上搭建三个与展览中心模型概念相通的设计建造三个阳光房,此设施顶部采用绿植覆盖,侧边采用通体玻璃,四周留有三个出入口可以让游客从中通过,让游客在设施内部也可以欣赏到外部的临江美景,并且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丛林的感觉,不仅增加了整体项目规划的纵向空间格局的设计感,而且也与此项目“人与自然”的主题相互契合。
游艇码头对面的区域主要为景观观光区,其中设有长达800米的环形走廊,走廊沿着区域中的景观带,使人们犹如置身花园一般。其中花圃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浪淘金沙”中贝壳的意象概念,与沿江的滨水码头形成呼应。沿着观光走廊向前走可以经过一个地下广场,入地式的广场是整个区域中的另一个中心所在,整个广场呈正方形,人们可以通过下行电梯步入内部,与区域中的中心广场不同的是它主要以绿化为主,并不采用大片的硬地铺装,使其不会显得过于正式化和拘谨,给人们营造了一种轻松悠闲的舒适氛围。整个地下广场是低于整体方案视平线的,因此在纵向空间上也形成了丰富的高低错落感,使得整体方案在较为平坦的线条上又多了几分跳跃的元素。地下广场作为区域中另外一个市民活动的娱乐广场,它具备了水域、花圃、绿植以及适当的娱乐设施等必备元素,满足了人们不同的休闲需求,让大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聊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开心玩耍。
越过黄埔大桥,该地块的西半部分大多为沿江观光带,流线形的造型使得整体与主题相呼应,这边的景点主要有七彩花圃、海底餐厅和次入口景观。七彩花圃在整个场景中一共有3个,这是最大的且颜色最丰富的一个,主要是因为西半部分的景观区域因为面积较为长窄的地势限制的原因,因此类似于东半部分游艇码头、地下广场这种大面积的景观区域不太可能在这个区域实现,因此采用了占地面积较小的花圃设计。七彩花圃中采用了纵向空间上相互错落叠加的样式,其中底层还添加了两个水池,其平面样式同样是与主体建筑奔驰会展中心的一样,更加呼应了主体。
走过七彩花圃,穿过木栈道廊架,则可以看到区域中的建筑设计景点之一——海底餐厅。海底餐廳的设计是此项设计的一个亮点所在,在此建筑数目不多的景观带里,将一个大众活动的室内场合放置于地下,使得整个设计不会与整个平面显得太突兀,并且与整个项目“浪淘金沙”的主题相吻合。海底餐厅的设计采用下方镂空的方式,通过上方的观景平台,走过旋转楼梯,就可以到达下方的用餐区,用餐区域外部还有一个观景平台,亲水的设计理念使得整个设计与整体滨水空间中“水”的部分得以充分体现。离开海底餐厅继续往前走,则来到了区域中最后一个经典也是地块中的另一个主要入口,即次入口景观带。次入口景观的设计采用开放式广场的概念,它与主入口广场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人流的分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采用开放式小花坛以及壁挂式喷泉景观的设计使得此区域更加具有灵动性。配合整体流线型的结构设计,此入口景观的区域分布也采取弧形设计,花坛与墙壁相呼应。花坛对面采用七彩花圃的形式组成了一道景观墙,与对面的花坛对应,既协调又与整体色调统一,此景观墙也将次入口景观带和旁边的观景平台相隔开。
结合当代推行的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在上海世博园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也一直强调了人与自然,使大家能够更加重视居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重视自然、保护自然。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