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明
时光流逝,转瞬之间我已参加工作多年。在这几年里让我受益匪浅。还记得刚走上教育岗位时什么都是懵懂的。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的团队,他们是指引我走上新里程的导师,是他们让我知道了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社会。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它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在我就给我这四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给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爱好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特别是低段的表现尤其突出。这是小学教师比较颇为头痛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这样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那么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的培养。我们教师以可以利用计算机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例如:我曾经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第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来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第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再重新设计这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认真分析课题,从课题中捕捉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曾经在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现在从事教育工作才深刻体会了它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当时我就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的分子是否只能是整数”,之后又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还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如“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我们班半期考试的及格率为80.5%”等等,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在讲《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又如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景物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同道中的人们。同时以希望同行们给我提点建议。总之,我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社会,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小学教师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