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更加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所面对的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语文中课改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的相统一。我认为只有在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中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情境,只在学生的“乐”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而教师的乐教是减负不减质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在教学中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只是在此对快乐教学法作简要阐述。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从整体情况看,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起了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有了一定改变,学生的主体性较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转变。但是,有的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不知其中的道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究竟指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新理念中,我们第一线的小语教师主要是正确理解、把握前三个新理念即可,而后一个新理念主要是对编写教材与课程设置而言,我们了解即可。
语文教学新理念是教育专家们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来的。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学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再学习的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这两个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在UIl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懂得怎样才叫做读懂了课文(文章),这就是教师的作用:教学生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才会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过重负担。简而言之,教师应教方法,学生要学方法。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要我们在这一轮课改中千万不能因课改而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着重探究语文教育的规律。我们要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①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②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2根据读写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与要求,我们应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这一轮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对于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要从宏观上去理解:首先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动起来。这好比过去我们在黑板上教学生骑自行车,而现在必须到室外去教学生骑车,学生自己要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一年级抓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所以,主体性不应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们在自主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教学内容与程序应是“自主”;哪些内容与问题应是“合作与探究”。另外,一定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一定的教学观点,但是,我们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不能因体现主体性而任意追求时髦的教学方式。核心问题要记住;既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又要体现“主体性”。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方能达到课改的新要求。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综上所述,旨在希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三个新理念之间的关系。孰重孰轻,应依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切忌盲目,切忌停滞不前,否则会被教育发展所淘汰。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一颗博爱的的心,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多一点宽恕和友爱,在学生失落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在学生气馁的时候,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在学生孤独的时候,多一点温暖和体贴。让学生在精神的家园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