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荣
我的好朋友在微信上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人在东郊路上行走,他的两侧是房地产中介广告和卖甘蔗汁的摊子。摆在摊子上的是一块牌子,上面印着大大的“改善城市环境”。
这无疑是一张精彩的社会纪实照片,然而我却对照片所表达的含义有不同看法。因为我的家就住在照片拍摄地附近,而且每天上下班都会从这里走过,所以再熟悉不过。雨天潮湿的路面,嘈杂拥挤的人流,路边摊贩,与周边高楼耸立的繁华街区并存。短短不足千米的小街竟聚集着诸如小吃、日杂、水果等五花八门的店铺数百家。因是单行道,特别是街中段是一所小城闻名的市级示范小学,高峰时段自然车水马龙,行走其间摩肩擦踵、步履艰难。这一切,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
我的感觉,在回复朋友的微信中已经表露无遗:“这是这个城市最接近地气的地方,我很喜欢这种纷杂。”朋友一笑道:“干脆改为步行街算了。”
對我来说,这条街确实是适合步行逛逛的,可以说这是一条真正的平民小街,不足千米,不通公交。整条街云集了这个小城的美食小吃,诸如:蒋记小笼汤包、老胡平锅炒面、老汤面疙瘩、耿记酥烧饼等。还有一些外来改良的美食品种:南京鸭血粉丝汤、云南过桥米线、济南黄焖鸡米饭、韩记肉夹馍……,由此,我的早餐,几乎天天不重样。我觉得,如果稍加整治,这条小街将是一个全新的模样。于是我在这个城市的电视问政栏目里大胆地提出了改造平民街为步行街的设想。不曾想这个不成熟的建议竟得到了许多市民的支持,电视栏目的民意调查显示我的这个建议引起市容和规划部门的重视,小街可能改造。
我觉得,即使未来小街改造成步行街,也不能忘了一些老朋友。比如我有一位朋友从近郊的农村到城市发展,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日复一日辛劳,终于在城市的一角谋得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蜗居。他的谋生手段就是摆菜摊。那种伴随清晨露水和黄昏夕阳的菜摊。他和他的妻子总微笑着面对现实:为了孩子,为了生存,为了下一代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必须打拼。
一个城市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规范的城市管理。然而,仅仅如此确实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