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要】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资源媒介的功能,以及为社会提供支付服务的功能。本文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以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近十年来的财务数据为依托,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对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 股权结构 经营绩效 回归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自2004年起,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完善股权结构拉开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幕,直到2007年,农业银行的股改完成,标志我国商业银行股权改革的落幕。在整个股权改革体系中,以完善股权结构、激活治理机构、提升经营绩效为主要目标,产权结构的改革是其主要部分,以下表1收集到的数据为1999~2008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情况,可用于分析比较股权改革前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各家银行年报数据计算。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各项经营业绩指标的变化,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对股改之前有很大提升。而除不良贷款和国有控股有明显下降外,其余一些变量如PL、PGR、PD等都有显著提高,以上这些数据证明了股权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优化以及对经营绩效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实证分析
我们力图利用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财务数据,透过筛选变量,有目的性的构建回归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找到股权结构域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文中的计量分析结果均通过stata软件。
(一)数据的选取
数据通过2014年中国上市银行中报分析、上市银行年报等整理得出。截止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商业银行共有16家,时间选取2010年到2014年5年的年报数据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变量选的选择
(1)解释变量。本文选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作为本次回归实验的解释变量,其中包括股权性质与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由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比例三个指标来衡量。股权集中度由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优势指数、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比值,前五、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三个指标来判断。
(2)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经营绩效,考虑到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风险防范在银行业中的重要性,本文特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作为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记作P。
(3)控制变量。本文将能够衡量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四、模型的建立
(一)股权属性与经营绩效回归分析
(1)国家股。H1:国家股的比例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趋势。
(2)法人股。H2:法人股的比例和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趋势。
(3)社会公众股。H3:社会公众股比例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负相关。
本文分别将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Model1:p+α+b1GJG+c1S+μ
Model2:p+α+b2FRG+c2S+μ
Model3:p+α+b3GZG+c3S+μ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是否为真,将数据输入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表格数据:
从以上表中可以得出:Model1结果显示,国家股回归系数是-0.185,在5%水平通过t检验,这与假设一致。Model2结果显示,法人股回归系数是0.0163,在1%水平通过t检验,这与假设一致。Model3结果显示,社会公众股回归系数是-0.861,在1%水平通过t检验,这与假设一致。
(三)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关系回归分析
(1)H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趋势。
(2)H5: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呈倒U型关系。
(3)H6:优势指数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趋势。
根据以上假设分别建立以下模型:
Model4:p+α+b4CR1+c4S+μ
Model5:p+α+b5CR10+c5CR102+d5S+μ
Model6:p+α+b6Z+c6S+μ
为检验以上三模型是否为真,通过stata软件對其进行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以下数据:
Model4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回归系数为-0.0135,在1%水平下通过t检验,与假设一致。
Model5结果显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的回归系数为0.0646,而CR102的回归系数为-0.0054,且都在1%水平下通过t检验,与假设一致。
Model6结果显示,优势指数Z的回归系数为-0.0610,在1%水平下通过t检验,与假设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能对股权多样化和国有股减持起到好的作用。法人相互持股、培育机构投资者是商业银行改革的有效途径。郑红亮、邱慈孙、冯根福主张竞争性行业中大中型公司的股权结构模式应该是银行业务有关联并相互持股的国家持股基金组织、社会公众股、企业法人、其他法人等参与持股。
(二)解决国家股权虚构问题
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解决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一套体系。对商业银行改革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三点分别是竞争性市场环境、产权结构改革、公司治理改革,而其中产权结构改革是根本,因为市场是某种合约关系,交易主体依照他的权利来行使自己的权利签订合约,交易的前提是有一个明确的产权主体。而产权结构的虚伪问题就很有可能造成银行治理效率低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就存在国家股权虚伪的问题,因此要想形成竞争型市场机制,明确产权结构式是前提。而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顾安全结构,国有股减持似乎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关于此问题国内学者众说纷纭,刘艳妮创新性提出“股权相对集中,多股制衡”的股权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可避免大股东控制银行,使银行法人治理更加完善,更多股东参与和加入到对银行进行监督和约束的范围中来,从而提高银行经营绩效。
(三)加强经理人市场建设
人的因素始终是重要的因素。要想提高经营绩效,在解决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是不容小觑的一个方面,他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理系统的效率。比较成熟的国外的经理人市场大多采用聘用制来决定经理、行长等高层管理人员。这些高管只有通过丰富的经验、过硬的能力才能保住他们的位子。与此同时外部资本市场、内部竞争机制会不断向经理、行长等高层管理人员施压,他们自然就会尽职尽责工作。而在我国银行系统中,大多存在管理人员与政府官员双重身份的情况,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型经理人市场机制。从而可能会大大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提升的效率。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使经理、行长等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只是通过一名银行家该有的标准来执行,形成完善的竞争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