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想象无穷,似乎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不过,国有四大行和“BATJ”联姻能否结出硕果,也依然存在未知之数。“以我们和银行合作的经验看,双方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做產品的理念差异尤其大,互联网的思路是用户体验优先,银行有自己的业绩压力和风控标准,还有政治指标,融合的难度并不小。”金融科技创业者郝一欧对记者表示。
卡尔金服创始人李鹏也认为,因为银行内部的烦冗程序,前期想要推动合作进展恐怕困难重重,“银行内部要推进一件事情,光是行长答应都没用,分管各部门的人都有可能投否决票,以企业最常接触的情况说,银行内部有贷审会,所有部门负责人都要参与一起投票,技术部门提出接口有风险也可能否掉项目。”
不止一位受访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倘若“BATJ”主导合作,银行起的作用集中于提供信息积累,脚步可能会跑得更轻快一些,但是由于目前并不清楚合作项目的人员结构安排,以银行固有的企业文化来看,可能会存在争抢主导权的情况。
“签署协议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其实在于双方的资源开放范围和程度,以及实际落地过程中的磨合与权责分配。另外,战略合作毕竟不是入股,没有资本层面的合作,也不一定有排他性。具体能达到什么效果,为相关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还是要看后期的执行层面。”薛洪言如是说。
但记者也注意到,有一点在对各界的采访中都达成共识:短期之内,这样的合作信息密集落地肯定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其对整个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影响都很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