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树财
时评类材料作文(通常也叫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学生进行这类作文写作,问题和困难往往不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运用,而是议论就事论事,论证以偏概全,缺乏辩证思考,说理常常自我为上。如何矫正学生这类作文写作的问题?
一、就事论事——补类论证
也许是受了作文题干“对此,你有何看法”“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以上事情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等要求的影响,学生想当地然认为写时评类作文可以就事论事。而有些老师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学生只要把对这件事或现象的看法说清楚就可以了,因而在指导学生时评写作时,也常常默许甚至要求学生就事论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就事论事“自动化”“合法化”了。因此,目前的时评类材料作文,学生普遍存在着议论就事论事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议论停留于材料所给事件(现象、行为)本身的讨论,虽然,学生也能从本质、危害、原因等方面围绕事件(现象、行为)作多角度论证说理,且文章结构也相对完整,但这种就事论事的议论,议论视野相对狭隘,论证的说服力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2017年春节前发生在宁波的老虎伤人事件写一篇时评,一篇题为《老虎伤人: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隐忧》的优秀作文,在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后,议论从四个方面展开:公益文化资源应向公众免费或低价开放→门票高是导致“老虎伤人事件”重要原因→应加强对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的定价→总结倡议人们积极思考和解决如何发展中国公益文化事业。
从立意和结构上看,本文无可挑剔,但从议论的深广度而言,文章议论视野狭隘,议论始终局限在伤人事件本身,这与本文相对开阔的论题“中国公益文化事业”显然是不能匹配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削弱了本文的论证说服力。
而事实上,像这样就事论事的议论在学生的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中非常普遍。如何矫正呢?笔者以这篇文章的修改为契机,设计了一堂课,归纳出一个矫正这一写作问题的方法策略——补类论证。课堂上,笔者先呈现补充完善原文议论的文段(插入“应加强对文化资源和设施的定价”与“总结倡议”两个文段间):
其实,当下“票价猛于虎” 并非个别现象。且不说那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一张的音乐会、演唱会门票,就连故宫、兵马俑、武侯祠、龙门石窟这类公益文化景点也要收取几十上百不等的门票。据说,楼兰古城门票价格3500元一张,不可不谓是天价。而近几年来,各类风景名胜门票价格更是一涨再涨,曾经一段时间,景区门票涨价成为民众普遍诟病的话题,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文化设施或文化景点价格过高的不满。当然,管理部门收钱自有收钱的理由,但背后的利益黑手恐怕是元凶。不断上涨的各类文化设施的门票价格让大多数低收入群体乃至一般的工薪阶层在进行文化消费时,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的收入。因而,那些无力消费又克制不住自己的人就难免要铤而走险了。
然后笔者让学生比较修改前后文章的优劣,并合作探究文段是如何修改完善原文的议论的。有比较就有好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增加了修改文段后,文章的议论说服力提升了,议论的针对性也增强了。其实,修改增加的文段是补充了当下“票价猛于虎也”的类似现象,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就领悟发现了修改方法,即在相关事件的议论之后,将议论视角放大到社会上类似的事件或现象。笔者把这种方法叫作补类法,其要领如下:
就某个事件、现象或行为进行讨论,在指出其本质、原因或危害后,应将议论的视野放大,列举补充类似事例或现象,使论证由个→类,由点→面。这样,文章议论将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广度和深度。
补类法可以补充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类似事例,也可以补充类似时下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于时评类材料作文。在具体操作时,补类一定围绕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进行,且补充的现象或事例要有典型性,并且要与材料中的事件或现象要有相似性。这样才能增强文章议论的说服力和批判性。
二、以偏概全——辯证分析
受人生阅历和哲学知识的限制,思维尚处于发展期的高中生看问题做评价往往容易情走极端,片面化。因而,在时评写作时,议论说理常常以偏概全,缺乏时辩证分析。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下列材料写时评:
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目前已成为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老师争论的焦点。不少家长认为,手机可以方便自己联系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安全,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可以多一点宽容;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可以方便查找资料,增进和同学的交往,缓解学习压力,不应禁止手机进校园;但学校和老师担心,手机会带来诸如学生沉迷游戏、网聊,访问不良网站等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拒绝手机进校园。
材料呈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家长和学生本质上持同一观点,允许手机进校园;学校和老师则持相反的观点,反对手机进校园。各方观点都有合理性,同时也都有片面性,无论选择哪一方观点来立论说理都难免偏激,说服力不强。因此,要审准并写好这道作文题,就一定要扣紧题目“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权衡”的要求,辩证看待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一行为。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出现了大量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议论说理,现摘录几个片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电脑、手机等的发展与普及。如今,手机于每个人而言,就像是空气和水一样,成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抗拒。手机方便查找资料,转变学生一直以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手机聊天拓展了中学生的交际范围,能增进人际交往的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习之余,听听音乐,看看视频,缓解缓解学习压力,也无需上纲上线。如此,手机进校园也不是鸦片海洛因,必须禁而快之!(《论“禁而快之”应该缓行》)
滚滚长江东逝水,时代发展犹如浩浩汤汤,奔流不息的长江。置身于时代洪流,我们无法停止脚步,我们也不可能拒绝手机。在时代洪流的巅峰里激荡,要想做时代的弄潮儿,唯有踩着时代的节拍,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傲视群雄。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不能也无需逆流而上,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拒绝于校门之外!(《紧跟时代的节拍》)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给人们生活带了极大的便利,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诱惑,倘若允许手机进校园,学生必将难以抵挡手机的诱惑。君不见,如今有多少同学已沉迷于手机,上学路上,课余时间,那一个个陶醉于游戏、网聊、追剧的同学,乐此不疲,更有甚者,有同学上课也玩手机,严重影响学习。如今校园,手机已成为学生心灵最大的腐蚀剂,如再不管控,校园将成为手机娱乐的乐园,学生失去奋发拼搏的斗志事小,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才是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如此下去,人们不禁怀疑,学校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将会是怎样的下一代!到时,恐怕是国将不国啊!(《向手机进校园说“不”》)
以上列举的几个片段或过于武断,或耸人听闻,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说理以偏概全,缺乏辩证分析。而这种问题在学生作文中不在少数,急需矫正。
如何矫正?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以这次作文评讲为契机,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看问题,分析问题。笔者先下发诸如以上片面议论的文章,让同学们查找问题。学生很快就能看出这些文章或文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然后笔者就材料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材料中各方观点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吗?
2.拥有手机本身有没有过错?解决各方意见分歧的症结在哪?
3.对待一个有利有弊的事物该如何看待?请归纳有效提升议论说服力的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很快明确材料中相互对立观点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手机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持有手机本身并没有错,错主要错在不合理使用手机。解决各方观点分歧的症结不在手机本身,手机本无罪,利弊在于人。笔者随即展示范了下面的辩证分析:
手机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手机方便了人们的学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手机进校园的确为家长带来了方便,也为学生学习、交友提供了便利。但我们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当前,学生上课玩手机,作业不独立思考,用手机上网查答案,甚至考试作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更有甚者,一些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网聊,陶醉于访问不良网站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手机在给家长、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教学和管理上的难题,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但这是手机的错吗?
不是的,手机本无措,利弊在于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人们如何使用它。上学放学打开手机,让家长随时能联系到自己,能够让家长放心;在课堂上、教室里将手机关闭,既不影响他人,也不诱惑自己,何乐而不为;课余,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上上网,聊聊天,甚至打打游戏轻松轻松,也未尝不可。但用手机访问不良网站,转发不良信息,甚至用手机传谣,进行人身攻击那是绝对不可的。因此,对待手机进校园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把握好校园使用手机的度,这才是我们对待手机进校园的应有的态度。
据此,笔者带领学生归纳矫正以偏概全议论的方法:对待一个有利有弊的事物或现象谈看法,作议论,应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看到事物利的一面,还应看到其弊的一面,权衡利弊,依据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三、自我为上——换位献策
自我为上是学生时评写作的又一通病。所谓的自我为上,指的是学生在讨论问题,议论说理时,只想着自己,认为只要把支持自己立场观点的理由说清楚就可以了,而不考虑对方或其他各方的观点。这似乎也没什么错,但有些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就那些涉及各方利益的新政新规的讨论,即使你把道理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能让对方接受赞成你的观点。这种自我陶醉、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说理表面上能自圆其说,文章结构也相对完整,但议论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常常“指鹿为马强说理”。
例如2016成都“二诊”作文题: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
一篇题为《犬与人同,共享尊重》的优秀作文,在概述材料引出“在我看来,新条例的实施有着对盲人的温情体谅,更有社会对生命平等的认真诠释。我们应心怀尊重,为导盲犬让一步,为盲人让一步”的观点后,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证说理:新政的作用及意义→人们对新政负面影响的担心→不能因为有负面影响而废止新政→新政不能废止的三条原因→人们的担心多余,指出新政的价值和意义→总结倡议。
单从一篇议论文来看,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很清晰的,文章结构也是很完整的,論证本身也是逻辑很严密的。但结合这个时评材料,这篇作文的议论说理就不一定有说服力了。何以这样说?因为这个材料要求对新政的实施谈看法,新政给视力残障者带来了福音,但也损害了小孩、过敏人群的利益。赞成新政当然没有错,但议论说理不能不考虑新政带来的负面影响,即新政给其他人带来的利益损害。如果不考虑小孩、过敏人群的顾虑,即使道理说得再漂亮,也不能让带小孩的成人、过敏人群接受和信服你的观点,即使接受了,他心中的疑虑也不一定能消除。
针对这种自我为上,自以为是的议论说理,笔者也设计了一堂课来矫正。课前,笔者先对这篇文章做了修改,在“人们的担心多余,指出新政的价值和意义”和“总结倡议”中间增加一个文段,针对利益受损方顾虑提出合理解决办法:
当然,一个新政的出台,在满足一方利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对另一方的利益造成损失。导盲犬上车可能会带来的小孩哭闹和过敏人群的利益受损也不容忽视。作为新政的制定者在一开始就不能不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加强宣传,消除人们对“盲人犬”误解的同时,管理者在政策制定的当初就应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的事:在条例中增加增派管理人员进行秩序维护,为盲人设置专门进站通道和专用车厢的内容。这样,既消除了人们的顾虑,也保障了盲人的权利。这种基于各方利益考虑的新政才是真正智慧的新政,才更具人性化,更能彰显社会公平,更能保持社会和谐。从这一个角度说,我们的执政者还应提高政策制定的智慧和水平。
课堂上,笔者下发经过修改的文章,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比较修改前后的论证效果。学生一眼就看出了修改后的文章,议论说理更周严,更有深度。笔者顺势让学生合作探究,增加的这个文段是如何在补充完善原文的议论说理的,并试着归纳方法。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修改文段的议论说理主要是作者换位思考,针对对方顾虑,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样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也更具现实价值和意义。于是,笔者带着学生归纳方法如下:
就某个涉及各方利害关系的政策、方案和举措进行讨论,在指出其本质、作用及意义后,需要辩证思维,换位思考,为对方提出解决方案,尽量满足对方利益诉求,这样能增强文章议论的广度、深度和严谨度 ,也彰显了作者解决问题能力。
笔者把这种方法命名为献策法,即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适用于就某个涉及各方利益的新政、新规、新举措或政策的新变化谈看法时使用。其操作要领为:赞成支持一个政策、方案和举措时,不能太自我,需换位思考,考虑自己支持的政策可能会给对方造成哪些损害,并针对对方顾虑,承认对方合理诉求,提出解决办法。
[作者通联:成都市成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