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和精神病

2017-07-27 22:24崔鹏
第一财经 2017年28期
关键词:决策层黑天鹅犀牛

崔鹏

7月15日至7月16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各种机构,包括媒体和投资机构都对这个重要的决策层行为预期窗口可能透露出的政策导向做出了解读。

这些解读五花八门,大部分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比较有意思的也有一些,比如《人民日报》对这个会议的解读中提到要防范“黑天鹅”,又要防范“灰犀牛”。

有调查显示,把无趣的东西比作一个可爱的动物的确会让话题增色不少。最好的比喻是宠物狗或者宠物猫,没有这些,犀牛也还好啦。

灰犀牛这个比喻来自于米歇尔·渥克的新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在书里,渥克把那些小概率的危机归类为大家都知道的黑天鹅,将那些形成速度缓慢但出现概率很大的危机比喻成灰犀牛。

但是,既然危机出现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又被确认为出现概率非常大,为什么人们没能提前防范并解除呢?渥克的解释是,很多经济体的管理者对那些慢慢跑过来的灰犀牛持比较麻木的态度,所以很多大的危机(其实被犀牛撞一下的伤害要比被黑天鹅惊一下严重得多)。

而事实似乎真的是这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很多危機是有先兆的,或者说,这些危机从经济数据上看存在已久,但是由于熟视反而被管理者和市场当作了正常现象。当危机真的发生时,已经呈现崩塌之势。

很多人认为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次级贷款危机就是灰犀牛事件。

当时,从数据上看,整个市场的危险情况已经很明显了,而市场上的人们还在积极地为了赚取最后一美元铤而走险,监管者们当时已经麻木了。

其实猜测中国整个经济中哪些可能属于灰犀牛现象,哪些不是—这种判断方式非常费力,也并不怎么高效。

而灰犀牛给人(特别对一个市场或者经济体的管理者)的启示是,它是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人们发现,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异常,不要因为它出现得很普遍或者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就以为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很可能它就是一头正在向你跑过来的灰犀牛—管理者不用鉴别它是不是灰犀牛,只要针对这些危险的信号制定出对冲策略就可以了。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经济管理者尽量把工作做得复杂而且精细,他们只是要做出最简单的对冲尝试,而那些复杂的工作尽量交给市场—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完成非常复杂的操作。

除了灰犀牛,普通公司人投资者还要防范的是一种对决策层意图过度解读的强迫型“精神病”(当然这是种比喻)。这个现象在这次会议后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政策解读者对决策层的用词以及文字表面下的深层“含义”过于敏感。

这有点像一段时间以前,人们对一本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励志书的解读。这本书的出版方宣称,人们能从这本书里获得无限多的人生领悟,“你们自己去仔细体会吧”。于是很多受到这种暗示的人都开始把其中每一个词掰开揉碎了去解读,我看到过有的人看着看着这本书放声大哭的……

类似的,很多人对管理者的意图也过度解读了,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把权力对市场所起的作用放得很大,而且认为那才是市场发动机的手柄。

实际上,像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管理者基本不会推动一次冒险的剧烈变动,稳定性所占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

而很多关注经济领域的自媒体为了让自己能得到更多关注,把这种过度解读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过度解读基本失实了,你没必要太在意它们。

另,文中以灰犀牛和“精神病”来比喻带有负面评价的事物,其中不包含歧视意向,只是一种比喻。

猜你喜欢
决策层黑天鹅犀牛
国际体育组织“决策层”中的中国面孔
黑天鹅格里布
内控时间背景下的中小学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构建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直视“黑天鹅”
文化自觉对高职院校领导决策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