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180多篇课文,都是经典作品,充分利用这些“例子”,在阅读课文与练习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在单元教学中让阅读与写作同行
有人认为现行中学语文课改教材,在每个单元末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六个单元,其中有三个大综合,三个小综合,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与体裁而设置的,作文的主旨提炼,结构安排,表达方法及语言特色,都可以在前面课文这些例子中找到答案,因此体现了前面的读与后面的写的密切关系。教师在一个单元教学前,首先向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要写好这篇作文,就得在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可以借鉴的方面(如立意、结构等),这样,再来写这篇作文,不要老师指导,学生也会心中有数。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生历程,在上之前老師就告诉学生,上完本单元要写一篇与母亲有关的作文,所以在上课时老师就注意在文章的各个方面讲明本课的特点,尤其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更注意从文章的立意,选材等方面讲解,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体味它的写法。当这一单元学完后,学生写的作文《说不尽的母爱》无论在立意,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都大有长进。
二、在单篇教学中让阅读与写作同行
(一)先读后写。在这种训练中,读是基础。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出好在哪里,还应深入体会出为什么好,怎样写更好。写作点的安排要紧扣课文,使课文阅读中获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得以应用。
在片段练习中,如七年级(下册)入选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组关联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组关联词语用得很有特色,要让学生读出以下的妙处:在结构上把作者要叙述的三项内容巧妙的连接起来。其次从详略上看,表明前面两项是略写,后一项为详写。另外,从表意上看,说明作者要列举事例很多。既然“单是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更何况是“不必说”的“碧绿的菜”,“轻捷的叫天子”呢。因此,两个“不必说”虽是略写,但也对它的内容作了强调。
(二)先写后读。如在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前,先让学生写上午四节课任课教师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然后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看莫泊桑是如何把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都德这些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的,再与自己的作文比较,明确自己差在哪里,课文好在哪里。
这种训练,比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前面的写不是目的,是为比较做准备的。在学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又一次对四位任课教师的外貌、动作、神态、性格等进行了写作练习,这次学生把语文老师的干练,数学老师的认真,英语老师的幽默,历史老师的开朗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
(三)先读后写再读。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人与社会的主题,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家庭伦理和感悟亲情,在学完本单元后,教师组织学生上了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和《老照片的故事》。在课上学生先口头作文,快结束的时候老师朗读了自己的下水作文《老照片的故事——童年趣事》,朗读完之后让学生分析出老师文章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并由老师来讲解作文的构思、立意、语言、情感等,再由学生吸取课文学过的及老师下水作文的长处进行相应的作文训练。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体现爱家人、爱家庭的作文由此而生。
三、在课外阅读中让阅读与写作同行
在本学期,学校德育处规定每天下午第四节课课前十分钟为“十分钟对话时间”,其目的是让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有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一些较稳定的班级,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多,有时两三分钟就解决了,剩余时间干什么?我灵机一动,按座位每天一人选一篇对你有启示的好文章到前面来读,读完之后,再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或文章带给自己的启示,一周下来,把读过的文章编成一张壁报,同学们可就这五篇文章写读后感或仿写。这些被同学们选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属名著导读,有的属做人指导,有的是亲情再现等。利用这短短的不到十分钟,每周学生都能读到五篇美文,再写一篇,从阅读量的积累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带领学生逐步朝前走,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模仿只是第一步,最后要达到融会贯通,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
董萍,新疆奎屯市第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