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砍柴之前须先磨刀”。我认为这句话较为生动地道出了当前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材难度与学生的平均实际水平之间基本一致,但具体到不同学校的一个班级或者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来说,就会呈现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弥合这种差距,就必须要把教学的两端了解清楚,所以,“砍柴”之前必须先“磨刀”。
首先,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面对我们的学生,在上课前,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如专题《鸟》的教学。这个专题的信息量非常大,知识纵深度高。而很多学生对此虽然有一些了解,但深度理解并不够。怎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备课上课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此,我将课堂活动思路设计为“导入——识鸟篇——观鸟篇——咏鸟篇——读鸟篇——爱鸟篇”。从走近“鸟”去观察,让学生懂得观鸟赏文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到进入“鸟”去感受,让学生明白用心体会能感受作品的具体内容,再到透过“鸟”去思考,让学生深入灵魂去思考“鸟”的哲理,从作品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在情景创设上注意到诗、画、乐的融合,诗句与配图紧扣专题内容,音乐自然、幽静、辽阔,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对鸟类的喜爱之情和参与探讨的兴趣,实现了从虚假情景到真实情景的跨越。
其次,吃透教材,把握教學目标。
课堂教学追求“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境界,“领”在哪儿呢?“领”在教材中。制定目标,务必要吃透教材,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切入点。教师要搞清哪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三峡》一课时,考虑到《三峡》是《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记载,又是不可多得的写景美文,我在课前进行了仔细的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通过对三峡一年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神奇。作者郦道元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则又从不同季节落笔,布局自然,思路清晰。赏读本文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文”悟文,进而赏析美点。比如在解读“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时,我引导学生注意从汉字的偏旁部首体会词句含义。“清荣峻茂”一字一景,描绘出泉水清澈、树木繁荣、山岩高峻、花草丰茂,语言精练,生动传神地赞美了三峡之美。再通过指导朗读,剖析“清、荣、峻、茂”字面背后的“水之清,木之荣,山之峻,草之茂”,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描写对象的精髓。目标设定细巧,文章读之有神,品之也就有味。
再次,适当留白,灵性生成习得。
布卢姆说:“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确实,课前精心预设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思维如同流动的泉水没有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可过于精细,需要有意识地预先“留白”。
曾经执教《七颗钻石》,原定从标题入手启发学生领会“七颗钻石”的象征意义,可是无意间发现一名女生课本插图上小姑娘的衣裙被涂上了红色。我灵机一动,随机抛出一个问题:“文中的女孩,在每个人的眼里形象可能是不一样的。你想象中的小姑娘可能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大家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小姑娘是白色衣裙。小姑娘找到了水却留给了妈妈,她的心灵就像她的外表一样纯洁。”有人说“小姑娘的衣裙应该是蓝色的。她爱妈妈、爱小动物、爱陌生人,她的爱像蔚蓝的天空一样广博。”还有人说“我眼中的小姑娘应该会穿着绿色的衣裙。课文第一段说地球上发生过大旱灾,小姑娘找到了水,并从水罐里面涌出了巨大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善良纯真的小姑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觉得象征希望与生机的绿色最适合她。”我忍不住和同学们一起为他们精彩的发言而鼓掌。
由此我意识到,学生的习得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教学设定不可过于呆板,而应该以整合的目标统领和教师调控引导学生学习建构智慧的对话,实现多元的提升。
综合实际来看,“刀”磨快了就能更好地“砍柴“,如何磨好“备课”这把刀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它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相信也更有利于课程改革。
苏陆琴,江苏南通市北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