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可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作文胡编乱造、矫情造作等现象比比皆是,内容苍白空洞,无病呻吟者多,真情实感者少,使作文堕落成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拼凑。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改变评价作文导向,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在中学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作文要交给教师评阅的,教师对习作的评价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的态度。在目前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导向往往有些偏颇,导致学生不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
在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高分成为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为了学生考试作文得高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满足考题要求的作文,获得评卷老师的认可,在作文指导时要求学生突出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凤头豹尾;中间亮点;语言优美;主旨深刻;书写美观。这些要求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评价导向无形中暗示学生:作文只要文采飞扬,内容充实,立意高远即可得高分,其他因素都无所谓,这是造成学生作文假话连篇,虚情假意的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经过研究我发现近一半的考场高分作文经不起推敲,初二一位同学写他小学时的一位乡村教师时这样写道:“那时的您,已年过半百,长长的须发盖过双鬓,皱皱巴巴的土布上衣,时常卷着的裤腿,纯粹一个土里土气的乡间小老头!每天您总是第一个来到村头小河边等候着上学的孩子,每天要背二十多个孩子过河。每当您背过最后一个孩子时,我都能清楚的听到您用手抹去额头上的汗珠时的气喘声。亲爱的老师,我多想快快长大,能够帮你一把啊!”我们的居住地属平原地区,2000年左右早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哪里还有老师天天背学生过河上学的事情!这只不过是学生为了立意高远选材典型而硬编出来的罢了。此类虚情假意的作文屡见不鲜。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敢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必须培养学生有强烈的“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的写作意识。作文讲评时,教师对学生习作中抒发自己真实情感,有自己独特体验的闪光点,都必须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尝到说真话的甜头,乐于在习作中说真话。在学生的作文中,既能有蓝天白云,也可有冷风阴霾;既能有阳春白雪,也可有下里巴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训练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教师在指导评价学生作文时,对学生的真话要像保护初放的蓓蕾一样细心呵护,大胆鼓励,个别学生的思想出现偏颇需要引导时,要及时睿智地处理,绝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让学生放开手脚,敞开心扉,敢于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心声,刻画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旦学生形成作文写真心说真话的习惯,在考试的时候也能够自然地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何愁不能打动评卷老师呢?
二、深入生活亲身实践,倡导学生体验情感历程。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如有所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于情趣的自然。”作文应是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一种文字体现,是自己人生经验、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一种反映。现在的中学生每天忙忙碌碌地生活在“两点一线”上,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对生活的观察只是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深层的感悟和思考,因此要想写出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亲身实践,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挖掘生活的意义,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日记随笔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了语言练习和自主个性写作的平台,培养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的意识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文之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见其景,做其事,有思考,有感悟,才能有真情。
我在布置作文《心中的母亲》时,让学生体验了一系列的活动,先是写观察日记——《妈妈的一天》,再给妈妈洗一次脚,最后是和妈妈的一次倾心交谈,母爱似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的心田,孩子的心灵之弦也被悄悄拨动,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每年冬天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下起来的时候,我便带着学生来到粉妆玉砌的体育场,奔跑,跳跃,打雪仗,堆雪人,雪的精灵在孩子们中间轻舞飞扬,孩子们的心灵也被濡染得晶莹剔透。课后的作文《冬天的第一场雪》便被孩子们一挥而就,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这样体验后写出的作文,甲等作文往往是最多的。因为它是自觉的自然的纯真的,是心灵与生活碰撞出来的火花。
三、创设情境触动情愫,诱导学生敞开心扉。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采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诱导,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创设情境法是教师营造情境气氛,激发学生感情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及生活场景,抓住机遇,让学生感其境,悟其情,触发感情的共鸣。
一次清明节,我给姥姥扫墓回来去上课,走进课堂, 轻声对学生说:“今天我去给姥姥上坟,想起了小时候和老人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到她在严寒的冬天给我缝制的手套,炎热的夏夜里为我不停摇动的芭蕉扇,她对我的好永远说不完。可我当时却总嫌她烦,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甚至顶撞她。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养而亲不待,唉,我真的好后悔!同学们,你和爸妈及家人相处怎样哪?大家说说,好吗?”短暂的沉默后,沈亚青同学说起她去世的爷爷如何雨天接送她上下学,雪天送她学钢琴,动情处哽咽难语。其他同学也都说起父母或亲人之间的缕缕真情,不少的同学悄悄流下了眼泪。我趁热打铁布置了题为《我真的很想他(她)》作文,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多篇作文情真意切,在感情抒发方面可圈可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多读经典感悟生活,指导学生丰富感情。
古人曰“劳于读书”方可“逸于作文”。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感情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阅读可以说是间接的生活积累。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生活体验匮乏。加强经典阅读,有利于他们热爱生活,丰富情感,提升人文素养。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教师要倡导学生不拘一格的大量阅读文学经典。要求学生不但可以手捧传统书籍,享受在书海墨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也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不拘泥于读书的形式,更看重读书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鉴作品时,应呈现给学生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感悟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人生,继而激发情感。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章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敞开心灵之门,全方位的感受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促使他们深入体察,学会思考,多情善感。心中有了情感的源泉,才能达到写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佳作境界。这样的作文才能情思涌动,摇曳多姿,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語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永军,新课标中写作教学实施建议的解读,2005年4月。
[3]刘柳,以我手写我心——浅谈初中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H),语文学刊 2012年2月。
王英敏,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二十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