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京通惠河繁忙之时,南北大运河北端的张家湾码头,水运日夜繁忙,南方漕米、北方貢物由此卸下船,再陆运北京城和通县(今通州区)。于是,官府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木桥以供通行。这座桥初名广利桥,因地近广利闸而得名,桥面灰土填垫夯实,因日夜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俗称土桥。
到了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这里因蒙元残余之患而建张家湾城,繁华喧闹起来,木桥更不堪重负,故,这座桥于清代乾隆之后数次重修。
清代嘉庆年间(1802年)以后,张家湾附近河塘收缩,运河被於水浅,码头没落渐小,只有盐船停泊,后来随着海运与铁路的兴起,土桥渐渐被遗忘废弃了。(小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