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光:丹心育桃李 奋发铸惊雷

2017-07-26 07:54岳凌
军工文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遥测电工核武器

岳凌

一系列的工作,彰显了他对技术路线、技术方案的决断能力,技术发展方向的谋划能力,以及领导大科学大工程的统筹协调能力。

2017年4月12日,走过96载岁月长路的著名理论电工和电子工程专家俞大光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时值北京城的仲春,漫天柳絮飞扬,哀伤如纷纷洒洒的白花。

1921年1月22日,俞大光出生在辽宁省盖平县城(今盖州市),家中排行老三。俞家原籍浙江绍兴斗门古镇,是绵延六百余年、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书香门第俞氏家族的分支。俞氏家族以“元善世昌,文明大启,声振家邦”排序,族中人才辈出、灿若星河,尤以“大”字辈为最。曾任国民党“国防部长”的弹道专家俞大维是俞大光的堂哥,俞大光的亲兄长俞大猷也是著名的国防科技专家,堂兄妹大絪、大綵、大纲等也皆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东北沦陷后,俞父携全家移居湖南长沙,俞大光在哥哥俞大猷的严格要求和指导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进入湖南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这座专业要求甚高的工科职校里,俞大光打下了坚实的电学基础。1940年,从湖南高工毕业的俞大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

武汉大学的教学要求十分严格,俞大光有在湖南高工读电机科时打下的基础,平时学习又非常专心致志,到毕业时,四年总平均成绩是工学院的最高分。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电机系主任赵师梅老师支持成立的学生社团“力讯社”里,他组织并参加了大量无线电方面的活动,社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飞速提升,更让他与无线电通信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规定,本科毕业时,俞大光可以被优先介绍一份好工作。但电机系主任陈季丹教授、赵师梅老师,很想为学校留下这个优秀弟子,俞大光思前想后,也觉得自己更愿意做学术工作,最终他选择了留校。

俞大光对于教书育人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在武大任教期间,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概念清晰、条理清楚,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50年代初,俞大光被选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毕业后,正式调入哈工大,被任命为电工教研室主任。他一头扎进教学一线,将苏联教学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展开了电工基础教学改革与建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亲自编写和主持修订了我国第一套自编通用教材《电工基础》上、中、下三册,为开拓我国高校电工基础教学做了大量探索性、奠基性的工作。

1962年,中组部一纸调令,将俞大光调入二机部九局(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从此进入了核武器研制这个陌生而神秘的领域。深厚的电工、电子理论功底,以及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执着精神,使俞大光很快在攻克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技术方面展露头角。在这一领域,他完成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是核武器引控与遥测系统的奠基人之一。在几十年的核武器研制中,俞大光对首次航弹试验对遥测信号受到连续波干扰的预估和判断,对突破再入遥测技术难题建立脉冲体制的决策,对高频发射机研制采用s波段的建议等一系列重要决断,为核武器引控系统的研制水平提升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彰显出他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对大工程研制的把控能力。

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俞大光历任研究所所长、中物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他以国家需求为指引,既潜心科研,又指挥大工程研制,在引控系统与遥测系统的奠基与发展,中物院学科建设与规划等多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多次被评为院优秀共产党员和四川省国防工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俞大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电工基础奠定“基础”

1950年,俞大光被选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苏联专家进修“理论电工”专业。1952年秋,他一边学习,一边开始执教,承担起专修科理论电工的讲课任务。1953年,他正式调入哈工大,担任电工教研室主任。当时哈工大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教育教学体系的试点单位。摆在俞大光这个年轻教研室主任面前的,是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创建《电工基础》这门电类专业重要课程的汉语化教学体系。建国初期,国内大学开设这门课一律使用外国教材,理论体系难易不均,学生理解不畅。俞大光萌生了自己编写教材、探索一条教学之路的念头。

他先从自编讲义做起,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把苏联教材中学生听起来吃力的内容舍去,根据自己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结合平时教学积累,提出以基础科学和应用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并充分运用到讲义编写和授课过程中。

与此同时,俞大光开始探索编写电工基础教学大纲。1954年暑期,他起草的《电工基础教学大纲(初稿)》在教育部的基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经验交流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认同。随后几年,俞大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上不断深化积累,形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把物理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个人教学理念。他把自己创立的电工基础教学大纲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融入到电工基础教材编写中,广泛汲取众多同事的教学经验和意见,历时4年,编写完成了共70多万字的《电工基础》,为中国式电工基础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套教材解决了苏联教材使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逻辑构架严密,概念表达准确,语言简洁流畅,一直广受赞许和好评,高教出版社盛赞其是“国内影响最大的电工基础教材,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电工、电子技术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哈工大的“铁将军”

俞大光是武大和哈工大出名的严师,他在教学生涯中,严格执行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校理念,形成了自己“严肃做人,严谨做事,严格要求”的行事风格。他的课堂教学非常严谨细致,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

电工基础课里的概念、定律和方法较多,数理基础欠佳的学生往往难以切实理解而不能通过考试。面对这种情况,俞大光主张只能加强课外辅导,绝不能放松学习要求。一般上完课的当晚,他都要亲自带上老师去给学生答疑,帮助学生们消化课堂内容,筑牢知识基础。哈工大的学生私底下送了他一個绰号——“铁将军”。他幽默地说:“我很愿意接受这顶桂冠,‘教而不严师之惰嘛;在教学工作中岂能丧失原则,误人子弟!”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功底,受益匪浅。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也曾是俞大光的学生,他深情回忆起俞老师的严师风范说:“俞老师的谆谆教诲与严于律己的大师风范,极有利于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是我辈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带着深刻俞大光烙印的“铁将军”式执教风格,在哈工大电工教研室绵延至今,培育了一代代的青年学子。

隐姓埋名 建功两弹

1962年,俞大光听从党的召唤,离开了他深爱的教育事业,调入二机部九局,担任设计部副主任兼十五室主任,负责“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技术研究”。从概念上讲,引爆控制系统是既能在预定高度或预定时刻准确、可靠地引爆控制核爆炸装置,并能保障核武器在操作、运载、投放过程中具有高度安全性的控制系统,是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称引控系统。遥测技术或遥测系统,简单地说,就是为核装置和引爆控制系统做飞行试验服务的一个重要测试手段。

對当时的俞大光来说,这个复杂的尖端领域涉及到多个他不太熟悉的学科,美苏又实施了技术封锁,几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他在同事疏松桂处借到一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专业课程的教学笔记,凭着深厚的电工理论和数学物理基础,苦学相关知识,逐渐从核武器研制的门外汉成长为学术上的行家里手。

担任十五室主任期间,俞大光身先士卒冲到科研第一线,带领室里的同事不断攻克技术难关,逐步建立起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的技术路线,开始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

但过度紧张的工作严重影响了俞大光的健康,第一颗原子弹塔爆试验的引爆控制系统方案通过后,他先后两次感染结核性胸膜炎,因为操心工作没有及时认真地治疗,病情加重,让他错过了到罗布泊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机会,令他感到莫大遗憾,更让他暗下决心,今后要用更努力的工作来弥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俞大光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遥测系统研制中。作为研制工作的领导者,他以深厚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技术敏锐性,总能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正确的技术思想,在综合分析大家的设计方案后,他敢于拍板,选出最优技术路线并说服大家。随着遥测系统的逐渐完善,我国连续两次核武器空投试验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原子弹的武器化迈出了重要步伐。

而此时的俞大光,又把目光转移到两弹(原子弹、导弹)结合的引控遥测系统研制上。两弹结合在关键技术突破上,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遥测体制,要解决中物院的遥测体制与航天的导弹遥测体制如何兼容。俞大光提出了脉冲体制,另一位科研人员周书年提出了连续波体制,俞大光组织研究人员对两个体制反复讨论、比较、深入研究,最终决定使用脉冲体制,这样的决策需要极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决策。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俞大光和他的同事们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俞大光既要作为研究者,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又要作为决策者,一次又一次地汇总技术思想和路线,梳理成清晰的系统方案,最后做出决策。他和同事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研制出多种引信,克服测黑障区信号困难,提出在s波段作为我国再入遥测的频率以及攻克引控和遥测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等问题。一系列成就,彰显着他作为技术专家和战略科技专家的思维高度,充分展示出他对技术路线、技术方案的决断能力,技术发展方向的谋划能力以及领导大科学大工程的统筹协调能力。

试验是验证理论设计的重要方式。俞大光先后参加并领导近10次国家级的大型试验,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空投试验、载有核弹头的导弹发射试验及多种型号引爆控制系统的导弹飞行试验,亲自指导过11次大型核试验中引爆系统与遥测系统技术总结。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一丝不苟,严把技术关,深究问题根源,不放过任何细小现象,解决了大量试验中发现的技术问题,确保了试验的圆满成功,也推动着核武器研制水平不断提升。

高瞻远瞩的领导者

文革期间,俞大光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等大帽子,被关押500余天,后又进“牛棚”,剥夺工作权利达4年之久。磋磨并没有削弱他对核武器事业的热爱,好不容易平反出了牛棚,俞大光坚定地表示:“我要在这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继续干下去!”

1973年,他被任命为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当时,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研究所发展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他迅速梳理工作思路,进行各方面整顿,逐步使各项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保证了国家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着眼于如何有效提高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根本性问题,调整科研生产管理机构,根据核武器小型化的总体要求确立新的技术发展方向,为研究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8年,俞大光就任中物院副院长,并兼任职工大学校长,1984年改任院科技委副主任。在担任院领导的12年多时间里,俞大光领导研制并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完成了我国多个战略武器型号的研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核武器陆基、海基战斗部的定型,为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俞大光还非常关心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倡导了中物院研究生部的创办,亲自给职工大学讲授“电工学”课程,并受教育部委托,主编出版了全国职工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教材《电路及磁路》上、下册。为系统总结我国核武器研制及核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倡导并组织成立了中物院科学技术丛书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审并建立起了具有中物院独特内涵和学术风格的大型科技丛书体系。经他编审后出版的这套科技丛书已成为一代代核武器研制者的宝贵财富。

坚韧淡然的科学家

俞大光是位坚韧淡然的科学家,一生做人做事坚持自己的原则,公私分明,高风亮节,受人敬重。他的三个儿女在“文革”期间先后下乡插队。返城后,女儿被安排在集体所有制的北京图钉厂当工人,曾几次想通过自己握有一定“权力”的爸爸,调换一个好点儿的单位,都被他拒绝并耐心说服。老一辈的五所人都记得俞所长著名的“两支笔”,他那中山装上衣口袋中常年装着两支钢笔,一支是用于办公批文件,用公家的墨水,一支是用于自己写材料,写文章,用自家买的墨水。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折射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丹心育桃李,奋发铸惊雷”,这是朱光亚先生在俞大光80华诞时为他题的词,是俞大光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在教育事业和核武器研制事业里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了几十年,退休后依然勤耕不辍,积极参与了大量百科全书和辞典的编纂、重要国军标、院军标的审定和宣讲贯彻等工作。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认真践行院士的责任与担当,参与讨论中物院2000年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核武器发展战略研讨,参加学术会议,即便是在90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上班一天。

96度春秋里,俞大光院士用一生来坚守严肃、严格、认真、负责的信条,向世人展示了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和永不自满的好学品格,他把生命燃烧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和事业,他的学识、才华、品格和精神,如一束永不消逝的电波,定格在人们心中。

猜你喜欢
遥测电工核武器
行列式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Multisim仿真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赋能
浅谈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在H公司电工产品战略上的应用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糊涂的维修工
调度监控系统画面数据信息纠错方法讨论
基于VBScript的遥测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瑞典智库:全球现有1.63万件核武器
遥测数据列表滚动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非协作目标的遥测数据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