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胡风仙 刘听报
新野县冬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新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胡风仙 刘听报
新野县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了冬小麦“3414”试验、氮肥用量试验、养分丰缺指标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氮肥运筹试验、耕作深度比较试验、锌肥肥效试验、硼肥肥效试验等多点次研究,比较系统地取得了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包括土壤磷钾丰缺指标、百千克经济产量吸肥量、氮肥运筹方案、基础地力产量比例、肥料利用率、最佳施肥量等,建立了新野县冬小麦施肥指标体系,为小麦施肥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麦氮肥用量,采用以地定产、以产定肥、地力差减法计算。根据斯坦福公式原理,农作物的产量由土壤的贡献和肥料的贡献两部分构成,所以:
氮肥需要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氮肥用量(折纯)=(目标产量×全肥区每千克经济产量吸氮量-目标产量×基础地力产量百分比×无氮区每千克经济产量吸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
根据多点次试验研究结果,新野县小麦无氮基础地力产量百分比平均值为67%;全肥区和无氮区每千克经济产量吸氮量分别为0.0 285 kg和0.026 kg,氮肥利用率平均值为42.70%。设目标产量为X,那么,氮肥用量模型公式为:
氮肥用量(折纯)=(0.0 285 X - 0.67×0.026x)÷0.427= 0.026 X(kg/667 m2)
根据上述简化公式,推算出新野县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氮肥施用量(见表1)。
表1 2015年河南省化肥使用情况统计
上述推荐,是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的用量,如果施用有机肥,则应适当减少施肥量。如果前茬作物施肥量大,基础地力水平高,也应适当减少施肥量。
关于目标产量的预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采用适宜度指数法进行预测,普通生产者可以用前3年的平均产量+15%的增长预期来确定。
磷钾肥用量可采用丰缺指标法推荐。根据多点次田间试验分析结果和新野县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参数,新野县小麦有效磷丰缺指标及耕地有效磷不同含量水平下的磷肥推荐施用量(见表2)。
新野县小麦速效钾丰缺指标及耕地速效钾不同含量水平下的钾肥推荐用量(见表3)。
表2 新野县耕地不同有效磷水平小麦磷肥用量推荐
表3 新野县耕地不同速效钾水平小麦钾肥用量推荐
按照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新野县土壤中微量元素各等级面积和所占比重见表4。
表4数据表明,新野县耕地土壤有效铁、有效铜含量丰富,有效锰含量中等稍高,一般不需增施铁铜锰肥。
新野县耕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中等偏下,要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有必要增施硫肥。在购肥选择时,尽量选用硫基复合肥。
全县耕地大部分缺锌,局部地区极度缺乏,尤其是玉米和小麦应注意补施锌肥。据本县相关研究结论,当土壤有效锌含量<0.5 mg/kg时,建议每667 m2施用ZnSO40.5~1.5 kg;土壤有效锌 1~1.5 mg/kg时,小麦地施用ZnSO4宜控制在1 kg/667 m2以内;土壤有效锌含量>1.5 mg/kg时,种植小麦可不施或少施锌肥。缺锌地块也可在小麦生育中后期结合一喷三防,用硫酸锌叶面喷肥。
表4数据显示,新野县88.8%的耕地土壤水溶态硼含量在0.25~0.5 mg/kg,即大部分耕地缺硼,局部地区严重缺乏。相关研究表明,施用硼肥对产量影响显著,建议增施硼肥。参考施硼量(硼砂)0.5~1 kg/667 m2,或在小麦生育中后期结合一喷三防,用硼砂叶面喷肥。
全县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效钼含量中等,在豆科作物和十字花科作物上应注意施用钼肥,小麦一般不施用钼肥。
小麦一生中吸收的养分虽然前期十分重要,但吸收量较少,其需肥高峰一般在中期偏后,因此,应提倡基追结合的运筹方式。特别是氮肥在土壤中易于流失,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应分期施用。尤其是沿河潮沙土,容易漏水漏肥,更应尽量分期施肥。相关试验研究表明,在一定磷钾肥水平下的氮肥运筹方式,分次施用显著优于“一炮轰”,以40%作底肥、60%作追肥为最佳,比对照100%底施增长10 %以上。
表4 新野县耕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追肥时期应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而定,肥力较低、分蘖不足、晚茬弱苗应追施返青肥,增加春季分蘖;中高产麦田宜在起身期追肥,增穗数,促穗大;土壤肥沃、群体适宜的高产田追肥时期宜推迟到拔节期,以免徒长倒伏,可以有效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促穗大,增粒数。但这种运筹方式的缺点是追肥受天气、田间水利条件制约,且增加用工。若实施不当,如壮苗、旺苗返青期追肥量过大,后期易贪青晚熟或倒伏减产。
综合考虑,新野县冬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是:中产田氮肥总量的50%作底肥,50%作追肥;高产田40%作底肥,60%作追肥;低产田60%作底肥,40%作追肥;对于没有水浇条件、干旱、瘠薄的土壤,仍然只能100%作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