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
明弘治、正德朝瓷器的赏与鉴
耿宝昌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
弘治(一四八八年~一五〇五年)、正德(一五〇六年~一五二一年)时期,时值明代中期,明朝建立已经一个多世纪,正德时期更处于承上启下、由明代中期向晚期转折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社会与明初相比,已经出现新的变化,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朴实之风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变得崇尚钱财、追求财富。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发展比较稳定,历时十八年的弘治朝瓷器上承成化朝瓷器之余绪,仍体现出胎体轻薄、造型俊秀、胎釉精细、纹饰纤柔等特征,但产量和品种锐减。从历时十六年的正德朝开始,景德镇瓷器胎体趋于厚重、造型趋于繁多、产量和品种增加,呈现出由中期向晚期过渡之迹象。
弘治时期瓷器概况
据文献记载,弘治一朝的瓷器烧造几次停工役、罢内官督造瓷器。因此,署「大明弘治年制」款的御窑瓷器传世品比较少见。
弘治朝瓷器风貌与成化朝大致相同,但在全面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创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品种。如色调特殊的茄皮紫釉、独出心裁的露胎火石红色纹饰和青金蓝釉着彩瓷器。最为突出的则是素负盛名的浇黄釉瓷器,其色泽淡雅,釉质娇嫩,烧造水平超越宣德、成化朝浇黄釉瓷器,其烧成技术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地,堪称明代浇黄釉瓷之典范。到了清代,大量烧造浇黄釉瓷就是受弘治浇黄釉瓷的影响。
在弘治民窑瓷器中,发现有署「弘治三年」款的青花缠枝莲纹碗和外底画青花双方栏内署「壬子年造」四字双行楷书款的青花松鹤碗,「壬子年」即弘治五年。四川省弘治十一年纪年墓还出土过青花瓷器,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有绘人物的梅瓶、三足筒炉和缠枝牡丹纹盒等。另外,南京、北京和景德镇地区的同仁也都曾拾到不少这一时期的瓷器残片。所有这些,都为研究弘治朝瓷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一件青花缠枝莲纹双兽耳大瓶,高六十二点一厘米,外口沿有以青料书写的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捨香炉花瓶三件共一副,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重的青花色调和纪年铭文,反映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瓷器的面貌。此瓶的造型与该基金会所藏两件元代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相似。这两件青花龙纹瓶因署有「至正十一年」款而被世界公认为「至正型」元代青花瓷。它本是北京智化寺的两件供器,颈部均有以青花料书写的供养铭文,其中一件书:「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另一件除了所署纪年为「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以外,其他文字均相同。这两件供器约在一九三八年时,被闽籍华侨吴赉熙贩卖到英国,因此又被称为「赉熙型」。
明正德 茄皮紫釉盘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黄釉墩式碗及款识口径一三·四厘米 底径七·三厘米 高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金蓝釉圆花盆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与弘治两朝,绝大部分瓷器风貌极其相似,无款器尤其容易混淆,故有「成(化)、弘(治)不分」之说。但如将二者仔细对比,仍可发现有细微的差别,并非不可区分。如果说成化朝瓷器造型和纹饰线条偏于纤细、画意柔和,那么弘治朝瓷器造型和纹饰线条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弘治 黄釉盘及款识口径一七·二厘米 底径一〇·四厘米 高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黄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弘治瓷器的鉴定要点离不开其造型、纹饰、釉色等。重点应掌握以下几点:
明弘治 青花携琴访友图三足香炉高八·八厘米 口径一七·八厘米一九六九年成都市和平公社五块石大队明弘治十一年墓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明弘治 青花山石花鸟图盒高六·五厘米 直径一三·七厘米一九六九年成都市和平公社五块石大队明弘治十一年墓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元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及局部高六三·四厘米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明弘治(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年)青花缠枝莲纹兽耳供瓶高六二·一厘米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明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纹盘口径二六·二厘米 足径六·五厘米 高四·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纹盘口径二九·五厘米 底径二一厘米 高五·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一、弘治瓷器胎体处理规整纤巧,与成化时期相同。
二、釉面肥润如一泓清水;器底部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色。
三、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的更为柔和秀逸。
四、器型更加规整、柔美。盘有塌底的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此点在成化时已露端倪,弘治时最为显著。
五、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青花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六、民窑器与官窑器风格一致,细柔与粗犷兼而有之。
明正德 八思巴文四字款青花穿花龙纹碗及款识口径二三厘米 底径九·三厘米 高一〇·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五彩桃花双禽纹盘及款识口径一四·三厘米 底径八·九厘米 高二·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仿宣德款青花加彩鱼纹盘及款识口径一七·七厘米 底径一〇·四厘米 高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 五彩鱼莲纹碗口径二一·二厘米 底径九·二厘米 高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 五彩云鹤八吉祥图罐口径一三·二厘米 底径一一厘米 高一九·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松竹梅图盘口径一六·四厘米 底径一〇·一厘米 高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青花云龙纹盘口径二〇·九厘米 底径一二·七厘米 高四·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纹葵瓣口碗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青花仕女绣墩故宫博物院藏
正德时期瓷器概况
正德时期烧造的瓷器,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貌。在造型、品种和纹饰上除全面继承前代传统外,还有许多创新之作,形成本朝独特的风格。
此时的瓷器虽在许多方面与成化、弘治时期有相同之处(据文献记载,正德时曾接烧造弘治未完成之器),但突出的不同点是: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多装饰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甚至还有用「藏文」和「八思巴文」书写年款的。同时,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也逐渐改变了成化、弘治时盛烧小件器皿的风气,大型器物日渐增多。此时器物胎体较为厚重,胎质虽不及成化、弘治时期精细,却远胜嘉靖、万历。另外琢器接痕及火石红现象也日渐明显和加重。
正德瓷器的纹饰色彩,虽然基本保持了成化、弘治时期的淡雅风格,但已逐步向嘉靖、万历时的那种浓重炽烈的色调过渡。
常见器物以青花、黄釉品种为多。正德时与弘治时一样,专门以黄釉器作宫廷用品并影响到以后几朝的典制。同时,白釉五彩和青花加彩器也大为盛行,为著名的嘉靖、万历五彩品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德青花器,既有成化、弘治时期的清雅风格,又有类似宣德民窑的那种灰暗晕散的色调和「钴铁斑」,后期还出现嘉靖时那种泛紫的色泽,民窑器物尤为杂沓。但从纹饰和色调上看,正德青花器呈现的时代特征还是较为突出的。此朝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时期,由成化、弘治向嘉靖、隆庆、万历过渡,因此,在瓷器上反映出多种承前启后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此时的孔雀绿釉、三彩等品种,成就卓著,成为显赫一时的名贵品种。同时,有意伪托纪年款的摹作,继成化之后,在正德时期更为流行。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瓷器,年代相接、风格相近,但自正德始,明代瓷器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胎体由成化、弘治的轻薄渐向厚重过渡,造型风格较前朝凝重。琢器多带器座,接痕日渐明显,大器足底远不及永乐、宣德时期的细腻光滑。圆器腹壁较弘治的浅坦,圈足较浅,向内收拢,民窑器已可见跳刀痕。
明正德 斗彩阿拉伯文出戟瓶口径三·四厘米 底径九厘米 高二三·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正德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
正德瓷器的鉴定同样离不开对其造型、纹饰、胎釉等特点的把握。重点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正德时期,正处于明代瓷器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瓷器风格错综交替,粗细兼有。尤其是青花表现出诸多不同的风格和色调,其间官、民窑器千差万别,变化很大,在鉴定时需瞻前顾后,细心体察。
二、正德时期大器制作日益增多,影响到胎体的处理,不如成化、弘治时的细致规整,而多显厚重,接痕明显,修胎欠佳。一般琢器多连有器座。
三、这时除沿袭前代的造型外,又创造出不少新颖的作品,如绣墩(凉墩)、插屏、山形笔架、宫碗、出戟瓶与佛前供器等。
四、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器底釉面呈典型的青白色或亮青色。
五、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伊斯兰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画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的手法。民窑器物,纹饰大多粗率豪放。
六、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时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尤其如此。圆器足脊留有切削的棱角或刮削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