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马自达3发动机故障灯亮

2017-07-25 09:22:12河北杨增雨
汽车维修技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三元催化积炭进气道

河北/杨增雨

2011年马自达3发动机故障灯亮

河北/杨增雨

车型:马自达3,配置1.6L Z6发动机。

行驶里程:76000km。

故障现象:发动机故障灯亮,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显示为“三元催化效率低”。

此车是一辆二手车,买到手后就出现发动机故障灯点亮,在其他修理厂进行免拆三元催化清洗,只用了两天,发动机故障灯再次点亮。检测故障码,仍旧是三元催化效率低。用了3个月后,来我厂维修。因为是二手车,所以车主也无法提供更多的保养记录,我们只能根据检测进行故障分析。

接车后,再次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确实是“三元催化效率低”,并且没有其他故障码。用尾气分析仪检测尾气数据,如表1所示。

再用诊断仪检测数据流,相关内容如表2所示。

同时,我们用红外线测温仪检测三元催化器进入与出口温度,进气口190℃,出气口230℃。综合以上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此车的三元催化器工作基本正常,理由是三元催化器前后有正常的温升,之所以报三元催化器的故障码,是因为三元催化器只能在很窄的混合比范围内进行催化作用,当混合气调节偏正常值时,会造成三元催化器无法正常工作。分析认为此车就是因为混合气调节不正常,造成三元催化器无法正常工作,发动机控制单元误认为是三元催化效率低。并且在2500r/min降低至怠速转速时,观察到尾气数据中HC和CO的数据有瞬间明显上升(减速时进气道真空度上升,会使吸附在积炭上的汽油大量析出,使混合气变浓),说明此车进气道积炭较为严重,因此,建议车主进行喷油器的清洗与免拆进气道积炭的清洗。

表1 尾气数据

表2 数据流

表3 尾气数据(正常)

清洗完喷油器和进气道积炭后,试车5km,回厂后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显示“系统正常,无故障码”。诊断仪中数据流中长期燃油修正由原来的2.34%降到了现在的-0.78%,已经恢复正常了,充分说明我们的维修是有效的和到位的。

再次用双怠速法测量尾气时,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的数据分析中,我们观察到减速时HC和CO数据明显下降,对比维修前后数据,明显变化的是高怠速和怠速时的CO,分别从原来的0.14和0.30降到目前的0.0和0.08,其他数据变化不大,对以上数据分析认为,维修后该车发动机混合气调节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燃烧效率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点不足之处,就是NOx仍旧偏高,分析认为,此次故障是因缸内积炭过多,造成燃烧效率下降,进而引起三元催化器无法正常工作,但并没有损坏。经过我们的维修,即排除了故障的表面现象(发动机故障灯亮),又提高了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使发动机排放污染物降低到了接近正常的水平,与此同时发动机的油耗明显降低。

在驾驶性能上,驾驶员反映车辆的加速性能比以前明显变好,应该表明发动机的燃烧有好转。到此,确认该车故障排除。

此车的故障原因是混合气调节不稳定,加上进气道积炭过多引起三元催化器无法彻底对废气进行催化,进而形成上述故障。并非故障码所指向的三元催化器损坏。经过数据分析,确认故障。

估计此车一直没有清洗过喷油器,所以出现雾化不良问题,经过清洗后雾化效果变好,其一因为进气道积炭清洗,使混合气的闭环调节速度变快,并且使发动机燃烧充分,增加动力且降低油耗的同时,降低了排放。

在本案例中,发动机故障灯亮是表面现象,故障码也错误指向三元催化器本身,我们通过对根本原因的治理,解决了问题,表面的故障现象自然排除。

此车共计花费:拆下清洗喷油器工时费100元+免拆清洗进气道积炭150元+检测尾气工时费30元= 280元,不但排除了故障,并且从数据上可以判断,此车以前的“消化不良”所造成的油耗问题解决,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得到了恢复,一定在短时间内将燃油消耗降低,把维修费用省出来。对车主来讲是省钱的绿色维修。

从车主的角度讲,通过维修降低油耗且车更加好用;从修理厂的角度讲,有合理的收入;从社会角度讲,降低了排放污染,为保卫蓝天白云做出了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可谓一举三得,三方受益。用思维导图总结如图所示。

思维导图

猜你喜欢
三元催化积炭进气道
更换三元催化转化器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影响
三元催化器转化效率诊断方法研究
机械制造(2021年9期)2021-10-12 12:10:58
基于AVL-Fire的某1.5L发动机进气道优化设计
基于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
浅谈发动机积炭
重整催化剂Ni2P/Al2O3-SAPO-11积炭失活规律研究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sonic dual inlets for missile①
HZSM-5催化剂气相沉积改性及催化甲苯歧化抗积炭性能
基于试验载荷的某重型燃气轮机结焦积炭模拟
某柴油机进气道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汽车零部件(2014年2期)2014-03-11 17: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