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立 旭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陈 立 旭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指导地位的灯塔。学习、研究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抓住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牛鼻子”,也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创新举措。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陈立旭,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9)。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周年后,中央宣传部在京召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此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的根基。只要这个根基牢固,无论意识形态领域里刮起多大的歪风邪风,哲学社会科学都不会丢掉“灵魂”,党对哲学社会的领导权就不会丧失。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路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出现“忧而不救”的问题。
从“文化大革命”前就存在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到“文化大革命”后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地各级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都曾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导地位,但是,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导地位,并没有切实解决,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实际研究和教学中,存在不少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现象,在一些学科中“失语”,甚至出现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现象。
《讲话》为切实解决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正确方法和根本措施。
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列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完成这项重要任务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从而指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领导地位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生动的发展的。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实践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在于紧跟时代脚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答新时代产生的新课题,从而引领时代潮流;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渗入人民大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人民大众易见易懂易用并且使大众越来越多受益的理论。这些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该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是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忽视或者根本没有想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长期存在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等等问题。
习近平同志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任务提出来的同时,也就指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导地位的根本路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于社会科学科研实践,从而推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必然是先进、务实、管用,并且使大众获益的成果。拿世界经济学科来说,把握世界经济动向,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盯紧当今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作出分析和解释所创造的关于世界经济理论的成果,一定是走在哲学社会科学前列的成果,也一定是能够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的成果。拿法学学科来说,切实了解中国国情状况和民众诉求,吸收人类司法实践所产生的最新法学成果,解答当代司法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所创造出来的法学成果,一定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成果,也一定是能够为人民大众解决司法需求,提供理论支撑的成果。拿历史学科来说,全面、深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规律,了解历史学术发展现状和动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进行科学解读,对各种史学观点进行透彻分析,一定能够创造出“以史为鉴”,并且便于大众正确认识历史的学术成果。总之,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工程加以细化并运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个学科,都能产生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划时代的为人民所需的重要创新成果。这些成果,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滋养而生,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渗透在这些成果之中,它们本身也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并且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和为绝大多数人的根本特质。这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身二任”——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在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地位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领导地位的多方面体现里,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而取得的研究成果,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思想、组织方面的领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帮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十分重要,但这些都属于基础的永远在路上的工作过程,而最直接、最切实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领导地位的,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并且在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取得的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的不断产生和质量不断提高,本身就体现着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加强和改善。用这种成果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导地位,非常现实也非常管用,反过来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种成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真理更具有说服力,更彰显其指导价值。
《讲话》提供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正确方法和根本措施。这就是,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得深、理解得透,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要义,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的功力,提高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的功力,并且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创造出包含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其次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著书、为人民立说,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不断创造出这样的研究成果,就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实际体现。
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问题,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二者互为因果,密切联系。紧紧抓住这两个问题,也就掌握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正确方法和根本措施;采用切合社会科学战线实际的方法稳步解决这两个问题,久久为功,就能够打牢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基础,并且把稳把正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方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科学指导。深入学习、研究《讲话》,才能夯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在创新问题上,习近平同志着重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学习、研究中要明确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习近平同志这些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重视创新,既是鼓励,也是指导。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哲学社会科学离开创新,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自然也谈不上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了。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哲学社会科学摆脱错误思想的困扰,开拓创新之路,提供了正确指导。
《讲话》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教育等等许多方面,高屋建瓴地提出和阐述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走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前列,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领域理论突破,本身就是重大创新。学习、研究《讲话》是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正确方向,拟出并解决重大课题的基础。夯实这个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才能做到方向正确,动力充足,取得的成果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也就由此体现出来。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的成效,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有用、管用之上。《讲话》全面总结概括了我们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深刻把握新情况下新问题的本质,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提出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的系统理论和正确方法,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树立了好榜样。当今,要使哲学社会科学有用、管用,需要认真学习、研究《讲话》,理解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掌握其理论体系,在学习和研究中,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起重大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应该重视学习、研究习近平同志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和方法。《讲话》都是从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的,都是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阐述的,并且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根本方法,没有任何空泛的议论,没有任何套话大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学习、研究其基本内容,掌握其思想体系、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其中包含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务实品格。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要着力研究和解答什么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讲话》 中提出的五个“面对”,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重的几个重大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正确解答问题都十分重要。《讲话》的特点之一就是发现问题并正确解答问题,需要着力学习发现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握历史脉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发展规律,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才能正确解答问题,推出理论创新重要成果。取得这类直击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的理论创新成果,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用、管用,就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成效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尤其具有针对性。这篇重要讲话,深谋远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迫切期待,彰显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思想新认识,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篇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守住意识形态的理论阵地,关心、培养、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占领学术高地,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学术权威、领军人物和研究团队,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最实际的工作。习近平同志在《讲话》,已经指明了完成上述重大任务的方向、原则和方法。在全面学习、研究讲话基础上,更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按照习近平同志这篇重要讲话所阐述的原则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抓住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牛鼻子”。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讲话》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对当今中国和世界最新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回答,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回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问题,引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潮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理解《讲话》的宏阔性、先进性和在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运用的主动性。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的关键。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完成的几项重大任务:第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第二,中国要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第三,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第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第五,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习近平同志顺应时代潮流,正确预见国内国际政治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基本面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适合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适应当今世界情况变化快,要求给予及时解答的特点,及时阐述许多新观点,解答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指导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实践和理论创新相互推动的整体过程;在人类新实践多方面广阔展开时,提出多方面新观点,实现多头突破,同时也在被证实的过程中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学说新领域;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民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在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中获得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在发掘马克思主义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和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并在现实实践经验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得出新的马克思主义结论。可见,《讲话》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路径的基本内涵,且走在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前列。
习近平同志深入分析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走向,作出了中国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情况下新实践中具体运用而产生的当代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真理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运用原则,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时代化的榜样,也为人们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新时代新实践新课题从而阐述正确观点,指明了方向,引导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潮流,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界认真学习研究和贯彻《讲话》精神,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新成果的过程,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必修课。这个必修课学好了,才能抓住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实重大课题的关键,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站在时代潮头,创造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的重大科研成果,从而实现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目标。
责任编辑:孙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