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04]
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从韦应物的苏州诗咏看唐代江南的自然生态
⊙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04]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苏州留下了大量的诗作,从韦应物的苏州诗咏中可以发现唐代苏州的江南自然生态,特别是他的诗中反映的对农业时令生态的尊重、对江南民俗节庆的描写、对江南郊游览胜情况的描摹,还表现了江南的农耕生活。韦应物一生参禅习佛,寄情山水,他用绿色的意象传达出勃勃的生机,值得我们在当今的生态保护中借鉴。
唐代诗人 韦应物 苏州 诗咏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出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特别是从他在苏州期间留下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唐代江南的自然生态,中国古代对自然生态的欣赏和保护理念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绿色文学的景观。分析韦应物苏州诗咏的江南自然生态,不仅为发思古之幽情,也是通过历史这面镜子,照出当今在生态保护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改变,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
韦应物(737—792),是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世族。韦氏家族自西汉时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辈出。韦应物的父亲韦銮在当时是一位善画花鸟、山水松石的知名画家。
韦应物早年生长在舒适的环境里,豪纵不羁。他少年时练习武艺,骑射本领不凡,他在《射雉》诗中写道:“走马上东冈,朝日照野田。野田双雉起,翻射斗回鞭。虽无百发中,聊取一笑妍。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弢弓一长啸,忆在灞城阡。”诗中回忆自己当年凭着门荫和武艺,纵横狩猎的场景。韦应物十五岁当上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侍卫三侍郎,所谓“三卫”,指的是:亲卫、勋卫、翌卫,都是唐朝宫廷的禁卫军,皆以高品级官员及勋官的子孙,按职荫的高下充任。韦应物在《燕李录事》诗中写道:“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这首诗描写当时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到骊山度假玩乐,韦应物作为侍卫相随左右,可是人事变迁,终究以悲剧收场。
世事总不让人一帆风顺,安史之乱唐玄宗奔蜀,长安陷落,韦家的富贵钱财凋零殆尽,而唐玄宗的失势,也让韦应物风光不在。叛军临城,大兵压境,平日里所有的生活与秩序,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平日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无事生非的皇家侍卫,流落失职。有时候,一件事改变人的一生,韦应物此后便丢了官职,过了两三年逃难生活,跌入了人生低谷。冷酷的现实迫使韦应物重新选择生活道路,他痛下决心,折节读书,在《逢杨开府》一诗中韦应物更是全面地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生活,并进行了深深的忏悔: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韦应物“少事武皇帝”,自述曾横行邻里、隐匿逃犯、赌博放荡,无所不为。他曾一次次侍卫在玄宗与贵妃的骊山温泉宫门,又一次次参加皇家的盛大围猎。“武皇升仙去”,他才发现这座金字靠山,居然也会冰雪融化!在人生的转折关头,他开始自责、痛心疾首、幡然悔过。“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句更是写出韦应物近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所幸天资聪慧,不久就为学官所称道。
安史之乱以后,韦应物应举入仕,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做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他在《寄李儋元锡》一诗中这样写道:“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他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空拿俸禄自愧。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百姓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首诗广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展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韦应物自言身体多病,越发思念乡田故里;治邑还有灾民,愧领俸钱。他的仁者忧民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
韦应物晚年到苏州任刺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难,实实在在地为苏州百姓操劳了三年。苏州百姓以“韦苏州”这个美名来敬称他。在韦应物当苏州刺史的三年里,他已经是重病缠身;辞官后,他寄住在苏州的永定寺里,自己租地耕种。约公元792年,他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五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大都描写一幅幅清静悠闲的大自然的画面,特别是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在苍翠的古树、清冽的山泉和婉转的鸟鸣中,表现了诗人忘情山水的喜悦、回归自然的满足。这些对忙碌奔波的今人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我们苦苦地要寻找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来读一读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所作的诗,来领略唐代江南的自然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家,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运行变化进行,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写过一首题为《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五言诗: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苦。全诗议论苏州的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其中“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两句,说鲜鱼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荤腥,而夏日的蔬菜水果可以让大家尽管品尝,表达出对时令节气的尊重。
诗的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韦应物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自惭居处崇”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言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要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免俗,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鲜肥属时禁”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可以看出虽然是场面热闹的聚会,却是一场素宴,没有饕餮美食,尊重当时苏州的时令习俗,夏季不易捕杀禽鱼,那就只吃蔬果。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的大藩,更是“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文人多好聚。翻开唐诗,文人之间,总有聚不完的酒会,说不完的闲话,叙不完的旧情。不过,文人的朋友圈子不容易大,不外乎那么几个。几经进退,韦应物在苏州做刺史,当是他最为惬意的人生时光。他的身边聚集着一批文人雅士,这首诗据说是他为诗人顾况专门安排的一次聚会,焚香郡斋,嘉宾满堂,韦应物端坐在席上,朗声劝菜,虽然鲜鱼大肉为时下所禁,但蔬菜水果尚丰,敬请大家多多品尝啊……
苏州传统的节庆民俗活动特别丰富多彩,自古追求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通过诸多的节庆民俗活动,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韦应物在苏州也感受到了苏州的节庆民俗,作为地方官,他参与或倡导地方民俗活动的开展,他在《登重玄寺阁》一诗中就有反映: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农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韦应物在他日理万机的空闲中登上苏州的重玄寺阁时,情不自禁地抒发情怀。前四句气势博大,“云构”指高大的建筑,就是重玄寺阁,恰逢雨过天晴,日光清明,登高望远,吴都苏州不愧江南第一雄州,郁郁苍苍,一片生机勃勃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苏州的赞美之情。
接着“山川表明丽”四句写出吴地山川呈现出的明净美丽的景色,远处茫茫的太湖和东海以及广漠的原野,重重叠叠,看到水舟陆马来来往往,连续不断,百姓在这片令人神往的江南富庶之地忙碌而充实地生活着,诗人感受到吴地百姓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
“俗繁节又暄”以下四句写出了吴地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里人事纷繁,节令和暖,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禽鸟和鱼儿各自在天空和水中悠闲地翱翔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草木一片生机,到处是花开芬芳。
最后四句写诗人省察民俗,全力来劝勉吴地百姓从事农耕,诗人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感受到责任重大,不能考虑个人得失了。诗中的“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看出唐代的苏州节庆民俗活动很多,非常热闹,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也是一种自然的生态。今天我们依然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因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
吴人好游,苏州拥有极其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形成了苏州自古以来的郊游览胜传统,如香雪海探梅、石湖赏串月、天平山观红枫等等。苏州人爱好春游踏青,韦应物的一首《游灵岩山》也写得生趣盎然:
始入松路永,独欣山寺幽。
不知临绝槛,乃见西江流。
吴岫分烟景,楚甸散林丘。
方悟关塞眇,重轸故园愁。
闻钟戒归骑,憩涧惜良游。
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
兹焉赏未极,清蟾期杪秋。
本诗是一首记游诗,韦应物一进入灵岩山,就看到茂密的松林,遮蔽着长长的道路,他非常高兴地独自来到了山中幽静的灵岩寺。不知不觉中他登临了一处如槛一样的绝壁处,终于可以看到滚滚奔流的西江。极目吴楚大地,山峦起伏,云烟穿空,林木茂盛,这时感到边塞的遥远,加重了对故园的愁思。忽然,听到寺院中钟鼓之声,是告诉远足的游子,及早归来。在山涧稍事休整和游玩后,更感觉到不虚此次灵岩山一游,这里虽然地势偏远,泉谷狭小,但是草木稠深,春色诱人。到这儿玩赏还没有尽兴,一轮清月已经爬上山顶,下次等到秋天再来欣赏明月吧。
这首五言古诗,诗人写游灵岩山的所见所感,全诗以游踪为线索展开。开头两句写沿着长长的松林夹道的山路来到山顶的灵岩寺。进入山寺之后,寺中清幽的境界令诗人非常欣喜。一个“独”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也许同游者所津津乐道的是有关西施的故事和遗迹,诗人对此似乎不感兴趣,而对寺内幽雅环境倒颇为欣赏。三四句写登上高楼的惊喜,在寺里,山下景物看不到,一上高楼,眼前顿时开阔,只见西江滔滔,原野如展,“不知”和“乃见”相呼应,表现了惊喜之情。五六两句继续写所见到的山下景色。吴地特有的山川林莽,呈现在诗人眼前,诗人对此似乎饶有兴致。在欣赏了一会儿吴中山水之后,诗人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故乡长安,那里也是有山有水,但那里的山水与这里不同,而且“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五百多年前王璨登上荆州城楼的感慨在诗人心头升起,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起,七八两句写的就是这种复杂的感情,“方悟”句写面对眼前的景象,突然发觉这里是自己客居之地,这里离自己的故乡是关塞阻隔、路途遥远。“重轸”句写的是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在心头泛起,但是,这里毕竟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忘返。山上看了,到山谷中小憩,听那淙淙泉流嘤嘤鸟鸣,不知日之将暮。这时山顶灵岩寺中传来阵阵晚钟声,好像在催促诗人一行,赶快返城。九、十两句要倒个次序来理解。十一、十二两句是回程返顾灵岩山时所见。诗人走出浅浅的山谷,来到开阔的原野,回首仰望灵岩山,只见漫山遍野一片绿茵茵的花草林木,灵岩山被浓浓的春意笼罩着。该回去了,但诗人游兴未尽,总感到灵岩山美景还未赏够,于是定下了秋游灵岩的计划,到秋末的时候,山上该是另一番清幽之境了吧。“清蟾”,即澄澈的月亮。因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称月。宋张先《于飞乐令》词:“宝奁开,菱鉴静,一掬清蟾。”宋范成大《代人七月十四日生朝》诗:“已饶瑞荚明朝满,先借清蟾一夜圆。”读着十三、十四两句,孟浩然的名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将会从读者嘴里脱口而出。这首诗在立意上颇有新意。一般人写灵岩山,都会和吴王夫差、美女西施、馆娃宫联系起来,但是这首诗只字未提,写的尽是游灵岩山的实录,抒发的是对灵岩山自然生态美景的赞叹,脱出了怀旧的窠臼。
这首诗以游记的形式,从白天入山,游山,到晚上戴月归来,娓娓写来,如行云流水般灵动自然。其中写景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情因景生,景随情变,将灵岩山寺和灵岩山的风景尽收心中,让人流连忘返,并生来日故地重游的想法。
苏州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它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等。韦应物站在灵岩山上更可以看到茫茫无边的太湖,山水相依,那是苏州城西最美的自然生态,千年岁月沧桑,所幸灵岩山生态完好,依然是苏州人周末登高远眺太湖的美景之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是中国古代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韦应物也有一首著名的《种瓜》诗:“今年学种瓜,园圃多荒芜。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韦应物率性而为,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农田里,破土撒种,浇灌施肥,兴致勃勃地学起了种瓜。可是他的园圃里还是杂草丛生,望着田地里的星星豆苗,怎么总是苗稀草盛?
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年(791年)前后自苏州刺史任上离职,由于他囊中空虚、疾病缠身和孑孓一身,只得寄居在苏州永定寺,无法返回长安,租二顷田,躬耕糊口。他家贫无物,老来多病,思念故乡,故种两亩薄田,以教书为生。这个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享誉海内的大诗人就这样黯然离开了人世。在永定寺,韦应物穷困潦倒,他的诗《寓居永定精舍》记述了他最后的岁月,诗中可以看到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努力地躬耕,养活自己: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
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
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
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
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
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
现苏州永定寺早已难寻踪迹,但现存永定寺弄,不知是否是永定寺遗址。诗的前四句描述韦应物当时的处境,他被罢免了郡守之职,但是闲居要自己料理生计。为官一任依然家贫无盘缠,无法前往京城,返回故乡,只能在梦中思念家乡,回到京城。接着“野寺霜露月”四句写寄居永定寺依然早起晚睡,开始繁忙的农事,因为就靠租二顷田,督促农家子弟一样进行耕作。最后四句写自己已经走入了人生的暮年,因为眼疾几乎不能看书写字,又因为家贫无处可去,连回到京城老家落叶归根的愿望都只能是梦想。可是,他仍然还在为自己能罢去苏州刺史而远离是非、重获自由的生活高兴。
韦应物一生参禅习佛,寄情山水,他用绿色的意象传达出勃勃的生机,甚至他的诗歌创作本身,也是一种平衡心理的重要方式。或许,韦应物正是在不断寻求心境自由的努力中,充分感受了自然之美,并把这种淡泊平和的美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山水有着崇拜与敬畏,认为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含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由此而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人开始与天地精神来往。游山赏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今天的我们更要继承古人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传统,保护我们身边最美好的大自然,使人类继续得到自然的馈赠。
[1] 陈小珏.韦应物山水诗的“以我观物”探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5(3):23-26.
[2] 陈文文,葛浩.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6(8):58-59.
[3] 骆捷文.韦应物诗频见“绿”之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196-197.
作 者: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