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隐藏的孙子兵法

2017-07-24 07:19吕传彬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美人计空城计叛军

吕传彬

每当吟诵唐诗,总觉得一些诗篇隐藏着孙子兵法的某些精髓,饶有奇趣。概括起来,有下述几种。

走为上策

据《旧唐书》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渔阳起兵反叛朝廷。次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告急,成为危城。唐玄宗逼于形势,率文武百官弃城向西南撤退,入蜀以保存实力。

羁居长安的诗人杜甫目睹叛军入城时写的《哀江头》,诗中有“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诗句间接隐含唐玄宗率众撤城、走为上策的史实。

同样在白居易《长恨歌》中也得到印证“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还有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二》也写过这段史实:“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诗中点出唐玄宗当初陶醉歌舞升平的盛世假象,并未预料安禄山会谋反,直至叛军攻破中原大地才“走为上策”,率众撤离京城长安。

擒贼先擒王

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领兵的主帅破敌的一项重要作战原则,在杜甫的诗中有直接的叙述。杜甫作《前出塞》诗共九首,写唐玄宗天宝末年唐军主帅哥舒翰领兵征西北外敌吐蕃的时事,反映了从出征到论功的十年征戍生活。其中第六首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者赞扬唐军主帅善用孙子兵法,击毙敌人主将必然引起敌军全线溃败。

美人计

春秋战国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采用“美人计”把绝色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吴王夫差沉迷女色不可自拔,从而荒理朝政,最后吴国被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越王勾践所灭。

这段史实在唐诗中同样能窥见其踪影,主角亦是西施。王维《西施咏》把美人计写得十分生动:“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另一位诗人崔道融写了五言绝句《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诗末两句意思是说吴亡是朝廷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让西施承担罪名是冤枉的,河滩的急流声似乎在诉说着不平。

空城计

唐诗涉及此计的人与事,最典型的是汉末三国时期西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他是后人尊崇的楷模。如诗人刘禹锡曾在夔州做刺史,经过蜀先主(刘备)庙凭吊而作《蜀先主廟》,诗中有“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前句说刘备能用贤,得诸葛亮为丞相,帮助他奠定蜀国,后句叹惜后主刘禅不能守父业。

温庭筠的《经五丈原》及李商隐的《武侯庙古柏》《筹笔驿》等诗,对诸葛亮也有相似的赞颂。

杜甫一生漂泊各地,在成都居留期间,他写过两首高度评价诸葛亮的诗。他在《咏怀古迹》第五首中称赞:“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另一首《蜀相》则高度概括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刘备死后助刘禅撑持危局的杰出贡献。诗末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惋惜说出蜀相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大志未遂,生命已终,这是后代许多英雄所为他唏嘘感慨的缘故。

从字面看,上述几位诗人所作的诗未用“空城计”三字,似与孙子兵法无牵连,但据晋代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市)隆中卧龙岗的奇才诸葛亮,辅佐蜀主联吴抗魏,一生谙熟孙子兵法,多立奇功。

自明初之后,因为诞生了《三国演义》,诸葛亮巧设“空城计”退敌的故事更被人编成戏曲,至民国时期就有京剧、豫剧、越剧、闽剧、粤剧等剧种以《空城计》为剧名的盛事。

(责编 / 刘博)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人计空城计叛军
空城计
三十六计
空城计
Thirty-Six Stratagems (2)
中 计
白肌光环美人计
『空城计』并非诸葛亮独创